中國水産頻道報道,投飼頻率是指每天投喂的次數。如今,投飼頻率在養殖生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投喂次數不足,會降低水産動物的生長性能,增加死亡率,通過增加投喂次數或投飼頻率不但可以提高生長性能,而且可以減少飼料的浪費。投飼頻率還與水産動物的種類、水産動物大小、飼料的組成以及養殖水體環境有一定的關系。
<b>1、 投飼頻率對生長性能的影響</b>
在相同的日投飼量下,增加投飼頻率可促進生長。有研究表示,當投飼頻率從每天0.5次——2次時,鮸狀黃姑魚的增重率不斷增加。當攝食水準為10%時,投飼頻率的增加使得大蓋巨脂鯉的特定生長率顯著的增加。但是當投飼量不足,營養和能量水準沒能達到水産動物生長的需求量時,過度增加投飼頻率反而會降低生長速度。大蓋巨脂鯉攝食水準在5%時,特定生長率随着投飼頻率的增加而降低,抑制其生長。當飽食投喂時,投飼頻率的增加也能對水産動物的生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投飼頻率由每日兩次投飼增加到每日8次時,大黃魚的特定生長率随着投飼頻率的增加而不斷提高,并且确定了大黃魚的最适投飼頻率為每日8次投飼的方式。但當投飼次數增加到12次時,特定生長率無顯著增加,且有所下降。由此看出,在飽食投喂的狀況下,過度的投飼頻率也會限制水産動物的生長。是以尋找一種最适的投飼頻率對當今集約化養殖模式也尤為重要。
<b>2 、投飼頻率對飼料使用率的影響</b>
有研究發現,在日投喂量相同的情況下,分别以每天1、2、3、4、5次的投飼頻率飼養青魚的試驗中,随着投飼頻率由每天1次增至3次,飼料效率顯著增加;而投飼頻率由每日3次上升至5次時,飼料效率無顯著差異。類似的結果在大量的試驗中已被報道。由此看來,在日投喂量一定的條件下,适當的增加投飼頻率,可使水産動物在較短的時間内将飼料攝取,減少了飼料營養物質的溶失。但是,當過度增加投飼頻率時,由于攝食活動過于頻繁,使得腸道内容物加快移動,使得營養物質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進而降低飼料的使用率。
<b>3、 投飼頻率對體成分的影響</b>
3.1 蛋白質
投飼頻率對水産動物體蛋白含量的影響與攝食水準類似,武昌魚的體蛋白質含量與投飼頻率無關。在俄羅斯鲟和團頭鲂投飼頻率的研究中發現了相似的結論。但也有學者發現了不同的結果,大黃魚的體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都随着投飼頻率的增加而增加。這可能是由于水産動物的種類和投飼方式的不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2 脂肪
在投飼量一定的條件下,青魚的體脂肪含量随着投飼頻率的增加呈下降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水産動物攝食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低的投飼頻率使得水産動物攝食活動較少,消耗能量低;相反,攝食頻率的增加會加大水産動物攝食所消耗的能量,進而導緻脂肪含量的下降。在鲈魚投飼頻率的研究中得到了相似的結果,這可能是與二者的投喂方式相似有關。而當飽食投喂時,在一定的投飼頻率下,團頭鲂和俄羅斯鲟體脂肪含量随投飼頻率的增加呈現增高的趨勢。由此看來,在适宜的投飼頻率條件下,水産動物攝食活動的增加,使得飼料在水中溶失的較少,提高了飼料的使用率,使得體脂肪含量上升;而當投喂頻率過度,水産動物攝食活躍性降低,攝食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增多,是以,體脂肪含量有所下降。
3.3 灰分
在日投喂量一緻,且按投喂次數均勻配置設定的條件下,青魚體灰分含量随着投飼頻率的增加而顯著增加。這是由于投飼頻率的增加,縮短了水産動物攝食完畢的時間,減少了飼料中礦物質的溶失,增加了魚體對礦物質的攝取,進而提高礦物質在魚體中的積累量。而在飽食投喂的條件下,俄羅斯鲟、團頭鲂和瓦氏黃颡魚的體灰分含量不受投飼頻率的影響。
<b>4 投飼方式</b>
目前主要的投飼方式可分為人工投飼和定時定量自動化投飼。人工投飼的優點是可以随時觀察水産動物的攝食狀況,養殖者可通過水産動物的攝食狀況以及環境因素及時的調整投飼量;缺點是費時費力,容易造成飼料浪費和水體污染。定時定量自動化投飼的優點是節約時間和人力,投飼均勻,減少飼料浪費以及降低水體污染;缺點是無法随時觀察水産動物的攝食狀态進而靈活的調整投飼量,并且投飼機需定期維護。是以,應設計開發一種可适應不同水産動物攝食習性的自動投飼機,使得集約化水産養殖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新蛋白源的開發與利用、營養與免疫、生理代謝等方面,對于投飼政策的研究涉及甚少。投飼政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實際養殖生産中實作精細化、标準化和數字化的管理,減少飼料浪費,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減少了水環境的污染,使得水産品品質安全大大提升。是以,在大力支援水産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應加強對投喂模式和投喂政策的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