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爆發後,各地相繼關閉了多達20,000個野生動物養殖場,飼養的野生動物包括孔雀、果子狸、豪豬、鴕鳥、大雁和野豬等物種,這一舉動暴露了該行業迄今未知的規模。

就在幾周前,有些地方還在大力提倡野生動物養殖,認為這是我國農村人緻富的一種簡單方式。
但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後,目前已導緻2873人死亡,超過79,968人的已知感染,據信起源于12月初在武漢一個市場出售的野生動物,促使當局對如何管理這一交易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思。
為了遏制病毒的傳播,我國于1月底釋出了一項禁止野生動物貿易的臨時禁令,并于2月初開始對野生動物繁殖設施進行大範圍的取締。
現在最高立法官員現在正急于修改國家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并可能對野生動物用于食品和中藥的規定進行重組。
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認為目前版本的法律存在問題,因為它側重于野生動物的利用,而不是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援助組織駐北京首席代表史蒂夫表示:“冠狀病毒疫情正迅速推動中國重新評估與野生動物的關系。”“這種養殖規模對人類健康和野生動物種群的影響都有很高的風險。”
這周一,全國人大釋出了限制野生動物貿易的新措施,從現在開始,禁止在市場上消費和出售野生動物。然而,傳統中藥、毛皮和皮革的養殖業務并未受到影響,這些利潤豐厚的市場被認為推動了對老虎和穿山甲等動物的非法偷獵。
在過去的幾年裡,一些地方一直在推動這樣的想法,即“野生動物馴化”是農村發展、生态旅遊和扶貧的關鍵部分。中國工程院2017年釋出的一份關于野生動物養殖業發展的報告對野生動物養殖業的估值為5200億元人民币。
就在疫情爆發前幾周,一些地方仍在鼓勵農民進入野生動物飼養領域,比如果子狸,一種被準确定位為SARS攜帶者的物種,這種疾病類似于新型冠狀病毒。
“為什麼在2003年非典爆發後,果子狸仍然被鼓勵飼養,被吃掉?”因為從業者等等需要這個。
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們敦促政府以經濟發展為借口支援他們。
在國家電視台上,廣受歡迎的“緻富經”自2001年開始播出,經常吹噓繁殖某些動物--竹鼠、蛇、蟾蜍、豪豬和松鼠都扮演過主角。
在冠狀病毒爆發之前,人們對野生動物養殖場産業的規模知之甚少,許可證主要由省和地方林業局監管,這些林業局不會透露他們監管下的繁殖業務的全部資訊。新華社2月17日的一篇報道顯示,從2005年到2013年,林業局隻發放了3725張國家級育種和經營許可證。
但自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至少有1.9萬個野生動物飼養繁殖地被關閉,其中包括主要中醫藥中心吉林省的約4600個繁殖場。
報道也沒有提供關于關閉和動物身上發生的事情的太多細節,不過可能由于補償問題,一些野生動物沒有被捕殺。
湖南柳陽的孔雀飼養者陳紅說,她擔心自己的損失,以及在1月24日停業後是否會得到補償。
陳紅說:“我們現在不允許賣動物,不能運輸動物,也不能讓任何人靠近它們,我們必須每天對該設施進行一次消毒。”“通常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的飼養場都會擠滿客戶和遊客。現在我們還沒有收到關于該怎麼做的通知,孔雀還在這裡,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我們可能不知道如何處理它們。
“我們非常擔心飼養場的未來,”她補充說。關閉已經導緻銷售損失40萬-50萬元,如果他們決定徹底禁止養孔雀,她将損失更多,至少100萬元。
除了用于中藥外,野生動物貿易中的大部分肉類都通過網上出售,或者銷往“菜市場”,比如被認為是從武漢開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菜市場”。
在這些市場上出售的動物往往被關在肮髒的環境中,任由它們在趴在自己的糞便中,這意味着它們會滋生疾病,然後傳播到人類體内。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市場,過去一直曾是疫情的源頭。
所有供人類食用的動物或它們的身體部位都應該經過食品和健康檢查,但可以看出,目前市場上的賣家從來沒想過這個。野生動物大多數都是在沒有進行健康檢查的情況下出售的。
有人呼籲進行深入的監管改革,以消除林業管理部門互相沖突的職責,并要求政府轉變思維方式,從促進野生動物的利用轉向保護野生動物。
雖然大多數人都會強烈支援禁止銷售野生動物,但要在一夜之間對成熟的貿易實施禁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反野生動物販運組織的創始人史蒂文表示“:中國現在采取了如此大膽的舉措禁止野生動物貿易,這是值得祝賀的,我們應該鼓勵中國永久保持這一禁令。”一項持續的禁令将拯救人類生命,并有助于全世界野生動物數量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