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作者:寵遊天下

中國的養鳥文化目前正面臨着消亡,随着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加強,中國人的養鳥文化即将走進曆史。無論你如何惋惜,也避免不了目前的現狀,這是因為中國人飼養的大量鳥類來自野外,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

一、傳統“四大鳴鳥”都不能養了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中國傳統四大鳴鳥:畫眉、百靈、繡眼、靛颏

常見籠鳥中的四大鳴鳥分别為靛颏、百靈、繡眼、畫眉,全部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繡眼特指紅肋繡眼)這些鳥類均捕捉自野外,如今再張網捕鳥你将面臨的是牢獄之災。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2021年10月,河北省玉田縣周某某因非法捕獵鳥類被抓。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周某某家中現場查獲紅靛颏2隻、藍靛颏5隻。

二、靛颏,曆史上随滿族人入關

進入秋季,全國因為捕獵鳥類的違法案例屢見不鮮。而河北、天津、北京、東北部門地區發生的案例,多是和四大鳴鳥中的靛颏相關。這是因為靛颏主要繁殖地以蒙古、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部分地區為主。在京津冀地區的很多濕地,即使靛颏不繁殖,但也是必經的鳥道,說到這裡你就會發現靛颏在清朝興起的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和滿族人的生産、生活區高度重疊。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八旗子弟提籠架鳥成為日常生活

接下來咱們說說靛颏,主要分紅靛颏和藍靛颏兩種,民間有紅叫天和藍叫地之說,意思是紅靛颏學鳥叫,藍靛颏學各種蟲子叫。除鳴叫之外,又崇尚品相之說,紅靛颏崇尚紅,以白腹、脯紅、粉岔為美,藍靛颏又因為胸下彩環有藍、白、紫、黑等多種顔色,以紫色為最,為帝王色,藍、白、黑次之。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紅藍靛颏對比圖

品相并不是咱們今天要說的重點,今天要說的是滿族人到底如何讓這種鳥,進入了中國養鳥愛好者的視野,以至于流傳有400年!我們可以想象,滿族人的發源于長白山,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的流經和交彙之處有着面積廣闊的濕地,滿族人在狩獵中一定聽到過這種鳥的鳴叫,并把它作為了對故鄉的回憶。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滿族人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

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靛颏是随着滿族人入關的呢?順着曆史我們往前看,中國人養鳥第一個頂峰時期是在宋朝,有宋一代,市民生活極其發達,據史料記載,宋代常見飼養鳥有百靈、畫眉、烏鸫、相思鳥、繡眼、鹩哥、黃鹂、蠟嘴雀、鹌鹑、各種鴿子等,獨獨不見靛颏的蹤影。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宋徽宗禦筆《寫生珍禽圖》,以椋鳥科、鹎科、山雀科為主,沒有靛颏

三、靛颏飼養屬性注定了它是富貴鳥

我們來看一下清朝早期的記錄,各地的官員會把靛颏作為貢品送往朝廷,以供皇帝賞玩,當時清朝内務府有一句關于養鳥經典總結:匪畫眉、土百靈、唯有靛颏,鳥中君子,色藝俱佳。可見靛颏在清朝貴族中的推崇程度!到了晚晴、民國,靛颏才開始在一些八旗子弟和漢族的地主階層中泛濫。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晚清八旗子弟,出門一般很少走路,養鳥、喝酒、抽大煙

據目前的科學資料表明,靛颏的食性中,昆蟲比例占據了90%,草籽和植物嫩芽比例占據了10%。靛颏如果想長時間飼養,必須要補充動物性蛋白。如何替代昆蟲呢?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靛颏的食譜以昆蟲為主,但古代人工飼養條件并沒有足夠的昆蟲去喂它。

我們可以想象,來自清朝的貴族飼養者們,逐漸摸索出了靛颏的飼養方法,那就是動物蛋白(牛肉、蛋黃)輔以植物蛋白(綠豆粉)等。在古代,對于平民階層來說,這屬于奢侈品。是以這決定了靛颏的貴族屬性。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靛颏必經的飼養過程,先要栓脖子,然後上手、上架子盤。

解決了食物來源的問題,并不意味着靛颏就可以像文鳥、絲雀類那樣很容易就飼養在籠子裡。靛颏生活的環境多在濕地,需要不斷的穿梭在草叢間捕捉昆蟲。實際上,靛颏的性格就不适宜局限在一個小籠子裡。這需要改變靛颏的“性格”,時間長,還是個精細活兒。這時候就誕生了一個行業——鳥把式,養靛颏得伺候着。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鳥把式在清朝成了一個行業,清朝有主管養鳥的内務府。

靛颏飼養起來,首先要去除野性,培養飼養者和它的親近度。一是用昆蟲進行誘導,二是把鳥栓上脖子後,通過肢體接觸來适應飼養環境。這就是人們常常所說的盤,盤沒有什麼奧秘?除了基本技巧以外,就是需要時間的付出,是以誕生鳥把式這個行業并不以外。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老鳥人養鳥最主要的是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當養鳥成為了一個職業以後,對靛颏的研究會越來越深入。物以稀為貴,變異或者特殊的品相成為了評價标準,而且養鳥者始終頑固地認為這種鳥類才有特色,叫的才是最好。這就是人類生活中典型的以貌取人。以貌取人發生在鳥身上,未必是壞事,因為自然界總喜歡淘汰那些特殊的變異者。人類恰恰是替自然界完成了任務。

四、靛颏的泛濫式飼養,直接威脅到了這個物種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靛颏開始推出成品飼料

近20年來,靛颏成了養鳥愛好者廣泛飼養的品種,這首先是由于飼料制作的進步來推動的。顆粒料一是配比科學 ,二是運輸、喂養友善,便于向養鳥愛好者推廣。有了成品飼料的基本條件後,靛颏開始面向普通的飼養者普及,但是随之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

一是很多人把靛颏當做普通鳥飼養,投以飼料,飲用水後,全然不顧靛颏的生活習性和養殖方式,養好的少,養死的多,出狀态的極少。以前的時候,秋天買靛颏的是一群人,結果到了春天能端出籠子來的人并多。

二是現在很多鳥把式的後人和徒弟有真功夫,但是這些真功夫斷然不會流傳到普通飼養者那裡,一則普通的飼養者沒時間,沒精力,二則這些秘訣不會輕易傳授,是以有了好鳥也未必能養好。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2016年,唐山現萬米捕鳥網,這是靛颏的必經之地,志願者現場救助鳥類

三咱們要說說國家禁止捕捉靛颏的必要,從清代到民國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從野外捕捉靛颏的數量并不大,捕鳥者也嚴格按照曆代養鳥的要求,母鳥放生,對于不符合品相要求的甚至也要放生。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對靛颏需求量巨大,是以野捕數量巨大。品相好地留下,不好的則流向低端飼養者。從二十一世紀初期,出現了可怕的絕戶網,這些被捕捉的鳥類全部運往南方作為野味來食用。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2016年,唐山現非法捕鳥人工催肥窩點,數千候鳥被悶死冷凍,準備發往南方。

中國即将消失的養鳥文化一:靛颏,随滿洲入關興起,盛行四百年

2018年3月,中國森林公安通報湖南非法捕鳥案,幫派40天捕鳥51萬隻。

被古代皇家貴族尊為“君子之鳥”的靛颏被大量捕捉,成為一盤菜的時候,保護就成為了必然,你覺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