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茅山僵屍片”,可謂是80年代港片大銀幕上一道獨特的風景。而每每提起這個獨特的港片題材,林正英、洪金寶總是不少觀衆腦海中的第一印象。

的确,80年代中期的港片大銀幕上,“洪家班”打造的《僵屍先生》掀起了一股“茅山僵屍片”的時代浪潮,而林正英出演的“九叔”,也成為了這股“港産僵屍片熱潮”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銀幕形象。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1985年的《僵屍先生》,被許多影迷奉為港産“茅山僵屍片”的開山之作,但其實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僵屍片”就已經開始在港片大銀幕上出現。

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期雜談,聊一聊“港産僵屍片”的興起,發展,以及消亡。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h1 class="pgc-h-center-line">壹</h1>

“僵屍”這個詞,最早是指動物“死亡”後,“屍體”呈現出的僵硬狀态。

明清時期,随着志怪小說的盛行,“僵屍”開始在文人墨客的潤色之下,變成晝伏夜出的兇殘怪物。

明清時期對“僵屍”提及最多的文學作品,莫過于袁枚的《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20世紀初,随着華語電影的逐漸崛起。那些在明清志怪小說中流傳一時的“僵屍故事”,也開始被逐漸搬到電影大銀幕上。

1936年,香港的“南粵影片公司”就拍攝了一部“僵屍題材”的黑白電影《午夜僵屍》,這也是港片大銀幕上的首部“僵屍片”。

可謂是“港産僵屍片”真正的開山鼻祖。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這部《午夜僵屍》的出現,與20世紀初“西方吸血鬼電影”的盛行,有着密切關系。

1931年,美國奇幻電影《德古拉》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吸血鬼電影”熱潮。受到西方電影理念的沖擊,香港“南粵影片公司”将“西方吸血鬼”與“中國僵屍”進行了融合,在1936年拍攝了《午夜僵屍》。

值得一提的是,在《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的“僵屍故事”裡,“僵屍”并沒有吸血的特性,被“僵屍”咬過之後,也不會變成“僵屍”。

而在這部《午夜僵屍》裡,導演楊工良将“吸血鬼”嗜血的特性,挪用到了“僵屍”身上。楊導的這一次“張冠李戴”,也影響了其後“港産僵屍片”發展的趨勢。

在《午夜僵屍》裡,楊工良導演不僅借鑒了“吸血鬼”的嗜血特效,同時也借鑒了西方“吸血鬼電影”的美術風格。片中的“僵屍”一出場,臉色刷白、一身鬥篷,完全就是一副“吸血鬼”的形象。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午夜僵屍》雖然揭開了“港産僵屍片”的創作序幕,但因為影片過度跟風“吸血鬼電影”、缺乏新意,以至于上映後反響平淡,未能掀起“僵屍題材”的故事創作熱潮。

<h1 class="pgc-h-center-line">貳</h1>

時間一晃來到了1957年。這一年,香港“新華影業公司”拍攝了一部名為《湘西趕屍記》的“僵屍題材”作品。該片的出現,為“港産僵屍片”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轉折。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紀昀對“僵屍”的描述是: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而在《子不語》的記載中,“僵屍”的行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遊屍”,可以像人一樣行動,但是動作緩慢。另一種是“飛屍”,能夠飛天遁地。

在這部《湘西趕屍記》中,導演王天林沒有對志怪小說中的“僵屍”形象進行還原。

而是将“湘西趕屍”的獨特風俗,與“僵屍”這一進制素結合在了一起。為“僵屍”設計了一身清朝官服的外形,同時也為“僵屍”設計了統一的行動姿勢,雙臂前伸、跳躍行走。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僵屍”為什麼總是穿着清朝官服,一直是不少影迷熱議的一個話題。

其實,在民國時期,不少地方的葬禮儀式上,都将“壽衣”設計成“清朝官衣”的款式。這些“身穿壽衣的屍體”變成“僵屍”之後,自然也是一身清朝官服的打扮。

而“僵屍”雙臂前伸、跳躍行走這一設計,則是源自“湘西趕屍”的景象。所謂的“趕屍人”,就是将那些客死異鄉的人,送回故土安葬。

為了将這些“屍體”帶上路,趕屍人們會把“屍體”排成一排,然後将“屍體”的雙臂擡起,用兩根粗壯的竹竿,從左右兩側穿過“屍體”的腋下,把“屍體”的手臂綁在竹竿上。

趕屍人一前一後,用竹竿擡着“屍體們”行走。因為竹竿有彈性,在行走時會上下晃動,是以從遠處看去,就像是一群身穿壽衣的“屍體”,跟在趕屍人的身後,伸着手臂、跳躍前行。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在1957年的這部《湘西趕屍記》裡,王天林導演對“僵屍”形象的經典設計,被之後的諸多港片導演借鑒。

而這種身穿清朝官服、手臂前伸、跳躍行走的“僵屍”,也成為了“港産僵屍片”大銀幕上,一個極其經典的影視符号。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叁</h1>

1957年的這部《湘西趕屍記》之後,“港産僵屍片”迎來了一股創作小高峰。之後也出現了像《鬼屋僵屍》、《屍變》這樣的跟風作品。

不過,在60年代中後期,随着《獨臂刀》、《十三太保》、《大醉俠》等作品的出現,張徹、胡金铨掀起了“新派武俠片”的時代浪潮。而“僵屍題材”的電影作品創作,也随之淹沒在了這股武俠熱潮之中。

進入70年代之後,随着李小龍的崛起,功夫片又成為了港片市場的創作主流。不過在70年代末,傳統功夫片開始走向衰落。

為了尋求市場創新,1979年的劉家良,将“僵屍”與“功夫”兩大電影元素進行融合,拍攝了《茅山僵屍拳》。随着這部作品的誕生,“僵屍題材”的電影創作,也找到了新的方向。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這部《茅山僵屍拳》在上映之前,“港産僵屍片”一直都是“良善之人受到壓迫,之後被害身亡,最終化作僵屍回來索命”的固定套路。

但随着《茅山僵屍拳》的出現,港片制作人們也開始沖破固有套路限制,對“僵屍題材”進行多元化的創作。結合了武俠元素的《飛屍》、結合了都市元素的《魔胎》,也都在這一時期誕生。

當然,在這些創作之中,最具代表性的,還要屬洪金寶在1980年拍攝的《鬼打鬼》。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在這部《鬼打鬼》裡,洪金寶将“喜劇”、“恐怖”、“功夫”、“鬼怪”、“僵屍”、“吸血鬼”等多種電影元素,進行了大雜燴式的融合。

而影片不注重故事核心表達,隻注重娛樂效果呈現的做法,也讓《鬼打鬼》在上映之後,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鬼打鬼》雖然對“僵屍”元素進行了呈現,但卻未将其作為主角。1984年,洪家班的劉觀偉突發奇想,希望以“僵屍元素”為核心,仿照《鬼打鬼》的大雜燴喜劇風格,拍攝一部電影作品。而這部作品,就是《僵屍先生》。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僵屍先生》在“港産僵屍片”發展曆程中的地位無需多提。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誕生,“港産僵屍片”才真正迎來題材創作的高峰期。

《僵屍先生》之後,“洪家班”又接連推出了《僵屍家族》、《靈幻先生》、《僵屍叔叔》等作品。而洪金寶監制、劉觀偉導演、林正英主演,也成為了80年代“港産僵屍片”的品質保證。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因洪金寶、林正英、劉觀偉等人,“港産僵屍片”快速興起,并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期。

此時,大批的港片制作人開始跟風、模仿,将目光對準了“僵屍題材”的創作。在這些跟風者之中,劉鎮偉無疑是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相比于洪家班的“民國茅山僵屍片”,劉鎮偉的“僵屍片”作品,更多的是将時代背景設定在現代。

而相比于洪家班“道士鬥僵屍”的故事套路,劉鎮偉更偏重于“警察大戰僵屍”的劇情設計。這種創新式的設計,也讓劉鎮偉的“現代僵屍片”作品,受到了不少觀衆的喜愛。

無論是早期的《猛鬼差館》、《猛鬼學堂》,還是之後的《猛鬼大廈》、《屍家重地》,這些作品在港片市場之上,都取得了不錯的評價。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h1 class="pgc-h-center-line">肆</h1>

80年代中後期,随着大批電影人的跟風模仿,“港産僵屍片”很快陷入了創意枯竭的窘境。90年代初,随着觀衆的審美疲勞。“港産僵屍片”也快速走向衰落。

90年代末,港片市場一步步走向衰落。面對江河日下的市場環境,“港産僵屍片”也無奈歸于沉寂。

然而在2001年,徐克、錢升玮二人卻突然對“僵屍題材”産生了興緻,二人聯手打造了《僵屍大時代》。當然該片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千年僵屍王》。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在這部《僵屍大時代》裡,徐克沒有沿用“清朝僵屍”的傳統設計,而是根據明清志怪小說中的記載,還原了一個白毛遍體,目赤如丹,指如曲勾,齒露唇外、接吻噓氣、飛天遁地的“飛屍”形象。

這部《僵屍大時代》不僅擺脫了“港産僵屍片”的傳統“僵屍”造型,同時也摒棄了“港産僵屍片”隻注重娛樂效果,不注重内涵表達的弊端,設計了一個寓意深刻的電影故事。

不過,這部《僵屍大時代》在完成之後,因為出品方的更換,電影故事也被剪輯成為了103分鐘版、110分鐘版和89分鐘版。

相比于110分鐘的完整版本,103分鐘版、89分鐘版因為劇情的删減,導緻了故事的不連貫。而電影版本的混亂,也讓這部《僵屍大時代》埋沒在了市場洪流之中。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雖然麥浚龍在2013年拍攝的《僵屍》,也引起了不少影迷的熱議。但這部作品雖然披着“港産僵屍片”的外殼,但在表現形式上,卻失去了“港産僵屍片”的神韻,取而代之的,是濃重的日式恐怖片味道。

曾經那個輝煌一時的“港産僵屍片”時代,其實早已随着徐克、錢升玮這部《僵屍大時代》的市場受挫,徹底走向消亡。

“港産僵屍片”的起伏:興于洪金寶、林正英,止于徐克、錢升玮壹貳叁肆

原創丨文章版權系屬:神奇的絡腮湖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