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風音樂“出圈”,打造完整文化IP

作者:光明網

國風音樂正從二次元年輕人的小衆文化,逐漸進入主流大衆的視野,甚至成為華語音樂一條不可忽視的分支。

國風音樂“出圈”,打造完整文化IP

網絡熱播劇《東宮》劇照

“小時姑娘”演唱的《愛殇》亮相B站跨年晚會,彈幕上齊刷刷的“東宮女孩”提醒着大家,這是網絡熱播劇《東宮》的插曲。而另一首與《野狼Disco》齊名、火遍全網的歌曲《芒種》,則先後登上了地方衛視綜藝與央視節目的舞台。其不僅在抖音引發時尚達人編舞翻唱的狂潮,甚至成了各地廣場舞的背景樂。而更為出名的虛拟形象洛天依,在去年帶着她的《權禦天下》和鋼琴家郎朗開起了演唱會……

而這一步“出圈”的跨越,不是幾首歌曲短時間的“爆紅”效應,而是用了15年左右的時間。從早年仙俠遊戲的衍生産品,到熱度與争議并存的“古風歌曲”,再到近兩年以“國風音樂”的名号展現品質更高、風格更多元的音樂作品,其所經曆的改變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可喜的,是創作力量已從早期遊戲玩家的自娛自樂,到如今迎來更多專業創作力量、甚至學院派的加入。也正因如此,不少網站平台同樣将其作為原創内容進行多方位扶持。

盡管不少作品還有着制作粗糙、歌詞稚嫩甚至誤用典故、旋律雷同等種種問題,但無法否認的是,龐大的創作基數和廣大愛好者的熱情,共同推動着國風音樂品質的逐漸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一首成功的國風音樂,已不滿足于詞曲的創作,更與古詩詞、漢服、舞蹈等彼此勾連,甚至可以在閱聽人的二次創作中,不斷發酵成為一整個由青少年享受創作并不斷深化的文化IP。

從古風歌到國風音樂

由自娛自樂的同好逐漸深挖傳統文化、探索新音樂類型的創作自覺

因為去年熱播網劇《東宮》喜歡上插曲《愛殇》的“東宮女孩”或許不知道,這支國風音樂創作于十年前。最初,這是為某款遊戲制作的配樂。因為作曲小幻一時興起,邀請朋友填詞、制作、演唱,在2009年年初釋出到5sing等幾個原創音樂網站。當時做着外事口譯工作的小時姑娘,回憶這首生命周期甚至遠超不少流行歌曲的《愛殇》,感慨完全出于偶然。“釋出之後我們就各自忙自己的生活了,可沒想到一直被網友念念不忘,讓當時一群朋友的玩耍,最後變成了一座花園。”

十年間,《愛殇》沒有所謂宣傳,主創更是極少創作,卻不妨礙其閱聽人群的一再擴大。先是在古風歌曲盛行時期一再被翻唱。而“暮色起看天邊斜陽,恍惚想起你的臉龐”的歌詞,又在古裝仙俠劇大火之時,成為網友認為最應景的情境描繪。是以《愛殇》在此後,成為網友剪輯《花千骨》等熱門影視劇片段反複使用的音樂素材。有意思的是,十年後正是在《東宮》原著書迷的推薦下,劇組購買這首歌的版權,令《愛殇》借以“自來水”的力量,真正成為影視劇的插曲,迎來十年後又一輪更廣泛的傳唱。

《愛殇》的生命軌迹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國風音樂類型從萌發到演變的過程。十多年前,這類音樂還是網友自發填詞演唱《仙劍奇俠傳》等國産仙俠遊戲配樂的産物。直至2007年,以音樂愛好者組成的“墨明棋妙”為代表,張起“古風”的旗号。不過,對于絕大多數沒有專業背景的愛好者來說,專業水準尚未追上創作自覺,一部分創作還停留在傳統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與仿古拟古歌詞的簡單加成之上。

而在流行樂壇,中國風經由周傑倫、王力宏等歌手的創作演繹,早已風靡華語世界。也就在2007年,周傑倫推出了《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方文山寫意的歌詞搭配周傑倫雜糅R&B與充滿古意婉轉的旋律,被視為流行歌曲中國風的巅峰作品。相較之下,古風歌曲唱的是“漂萍浮蓮,閣深夢淺,無處托鴻雁”。确實,民間力量不管從修辭意境,還是編曲專業性上,都難與唱片工業制作出的作品相匹敵。不過,一兩年隻出一張專輯,一張專輯隻有一兩首“中國風”的周傑倫,顯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要。墨名棋妙團隊成員數十人,12年時間累計創作了300多首作品。

從小看着金庸武俠劇,玩着仙俠古風RPG(角色扮演遊戲),追着海外動漫與網絡玄幻文學長大的90後、00後,既是創作者,又是消費者,仙俠題材不可避免成為古風歌曲最主要的主題。而在2015年前後,乘着影視改編網絡文學IP的風潮,音樂創作也逐漸從遊戲圈拓展到整個網絡青少年群體,甚至影響着主流樂壇誕生了《卷珠簾》《涼涼》這樣的作品。

告别自娛自樂的萌發階段,專業音樂力量的加入使得音樂風格越發多樣豐富。“古風”最初的形态已不能涵蓋,不少人開始用更包容泛化的國風音樂定義,即具有中國元素的作品,都可以劃入這一範疇。

也就在同期,“北漂”職業混音師殇小謹成立了“音阙詩聽音樂社”。由團隊創作的節氣系列去年意外成了爆款。一首《芒種》更是從線上火到了線下。告别“一台電腦+一支麥克風”的草根創作,其一開頭跳躍輕盈的女聲吟唱就十分“抓耳”,而間奏部分一段小提琴與古筝的“對話”,更為作品增色不少。在抖音,這首歌的相關話題播放量達到了40多億次。從“古風”到“國風”的演變,對于殇小謹這樣的創作者來說,越來越有一種創作上的文化自覺——國風音樂既是中國音樂傳統的延續,同樣也可以是流行音樂的分支。創作者嘗試在歐美日韓文化影響下的流行音樂之中,融入國樂、古樂等中國元素,使其更符合浸潤于傳統詩詞古典文化的中國人審美,在不斷調配嘗試中,一種差別于海外流行樂的類型輪廓有望顯現。

一首歌變成了一座花園

它不隻是一首歌,也是一個故事,甚至一個完整的文化IP

或許正是帶着這種文化認同感,讓國風音樂發展到今天,演變出一整套的内容矩陣。

如果有人問時下大火的《錦鯉抄》好在哪?粉絲不止會告訴你是因為旋律好聽、文辭華麗,他們總會講述歌詞所暗含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癡迷于鯉魚的畫師。一天家中着火,因愛惜畫作而困于火海,他飼養的鯉魚幻化成人形解救了他。創作者甚至還為這個故事拟古創作了一個文言文版本,見著于“甯武皇仁光九年錦文軒刻本《異聞錄》”。而網友圍繞《錦鯉抄》展開的MV、Cosplay等二次創作,更是勾連起漢服、動漫形象、中國舞等一系列年輕人熱衷的國風内容。

在B站爆火的《千秋歲引》則從央視綜藝《國家寶藏》中,選取《坤輿萬國全圖》、越王勾踐劍等六件文物,不僅以拟人動漫形象展現,更通過六位歌手角色扮演式的演繹,試圖以年輕人的了解展現文物各自的特色内涵。

可以說,國風音樂消費的不僅是音樂本身,更是一整個文化IP。據統計,2019年第一季度,B站國風相關投稿數和UP主數分别同比增長達331%和304%,其中70%UP主的年齡在18-24歲之間;站内傳統文化愛好者也超過4000萬,其中高達88%是95後和00後。而過去受到诟病的“堆砌典雅詞彙”也在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認知中自我修正,并通過歌曲向閱聽人傳播普及。B站國風音樂《繁華唱遍》視訊裡,彈幕熱烈讨論着歌詞的意涵。歌詞唱道:“踮腳顧盼梨園,那年我才一十三。”為何不是一十二或者一十四?因為杜牧在《贈别》詩雲“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歲正是所謂“豆蔻年華”。

不過,高速增長的市場規模,并不意味着成熟的産業模式已經建立。眼下,搭載古裝影視劇,國風音樂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大衆所知曉。各大主流音樂平台,也都已經辟出了“古風”這一類别。尤其是《芒種》《錦鯉抄》等歌曲在抖音等各大平台的播放量動辄破億。可相比于成熟的流行工業體系與其商業模式,非專業創作者自下而上創造的國風音樂,還處于主流音樂的邊緣。一度作品尤其是歌詞的參差不齊,也引發公衆的誤解和争議。

也因如此,盡管能夠發行專輯、合作影視劇,坐擁動辄以億計次的播放量,“變現”模式尚不清晰。非職業創作者的“用愛發電”仍是國風音樂圈的常态。去年,小時與團隊為長沙地标建築創作了《愛晚亭邊》《嶽麓山中》等一系列作品,為的是發掘家鄉古建築與曆史文化的同時,讓國風音樂從年輕人聚集的二次元世界,邁入更廣泛的大衆群體。

而殇小謹則把這個被看見的過程,形容為“等風來”。除了不斷提升創作,盡可能地投放到更多平台,“等風來了剛好你這一片葉子吹得更遠一點”。盡管對于創作者本身的過程是被動的,但他卻很樂觀。“就像李子柒,未來如果中國能以音樂沖出去,一定是有我們自己文化的東西。”(黃啟哲)

(原文标題為《是時候重新認識國風音樂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