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寫好讀後感?

讀後感,“讀”是基礎,要讀懂文章告訴了我們什麼;“感”是重點,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可以是受書中的内容啟發而引發的思考,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發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

那麼,怎樣才能寫好讀後感呢?

第一步:寫好“引子”

“引子”在這裡是“引出話題”的意思,可以是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緣由。也可以直接表達讀後的感受…… 

1.以心理感受作為“引子”

例如:我滿懷好奇的心,翻開《孤兒的新生—狼國故事》這本書的時候。或許上天早就注定了我與這本書的不解之緣,合上書時,我的臉上早已淚流滿面。

2.以事情的緣起作為“引子”

例如:我從小就喜歡集郵,郵說、野史、演義、傳說,都是我的最愛。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套《郵說:中國世界遺産》,拿到書後,我就像饑漢看見了面包一樣撲了上去……

3.以讀後的深切感受作為“引子”

例如: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孤貓的戰歌》把我帶到了一個現實而又充滿使命感的世界。它,讓我看到一隻貓英勇、頑強的一生。

4.以書中的句子(或描寫所讀之書的外部特征)作為“引子”

例如:我第一次翻開傑克·倫敦的巨著——《野性的呼喚》時,那首凄涼而極富哲理的詩便深深打動了我:“風俗的鍊條鎖不住遊牧部落跳躍的古老渴望;寒冬蕭索,沉沉睡去,野性将喚醒凄厲的詩行。”

第二步:抓準“感”點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那和開雜貨鋪就沒什麼差別了。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感受最深的去寫,這樣才不會蜻蜓點水,淺嘗辄止。

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有“感”而發:

1.抓住原作的中心寫

例如: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述——父母因為貧窮外出打工,兒女隻能交給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爺爺奶奶輩疼愛孩子,但畢竟精力有限,有些觀念難免不能與時代同步。于是這種隔代教育直接導緻了孩子精神、文化方面的匮乏與父母之愛的缺失。他們的兒女因為這些原因再次貧窮,再次外出打工,這就又陷入了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2.抓住印象最深的情節寫

例如:寂靜的告别 尋覓曆史深處的槍聲與炮火,凝視成長瞬間的眼淚和玫瑰

3.抓住文中的一句話(一個人物)來寫

4.抓住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議題(熱點話題)寫

5.抓住感受最深的體會來寫

例如:野生的村莊,孩子眼中的幸福是什麼?是每天都可以上學,回家全家一起吃晚飯嗎?這些渺小的夢想在野生眼裡卻遙不可及。

例如:阿鬥有一點特别值得我們學習——堅強的毅力。阿鬥是隻能養來玩的寵物犬貓,并不能唱響自己的“戰歌”。但是就是那種不怕失敗,不怕挫折的精神讓阿鬥成為了一隻戰貓。如果阿鬥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砺,那它生命的價值豈不是很有限?就如朱自清先生所說,它“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将赤裸裸地離開”。它可能也會和人類一樣想,為什麼要“白白地走着一遭”!

像上面的幾個例子,基本上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三步:“聯”系實際

“聯”就是聯系生活具體的事情,來佐證前文提出的觀點。生活實際的内容可以具有相同(相似)性,或是相反性,或是相關性、相承性等。

1.相同(相似)性。

例如:有個小讀者讀了《四葉草的約定》,寫《青春如詩憶成殇》這篇讀後感時聯系生活實際,舉了自己與文中“夏影與孫晶晶有了越來越多分歧,漸行漸遠”相似的例子,表達了心中無盡的遺憾與對好友的思念,期待着奇迹出現。

2.相反性。

例如:《面對危險要冷靜——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小作者在聯系生活實際的時候,寫自己去爬山遇到危險,如何慌亂應對,以緻摔傷的事例。結尾點明中心——要以冷靜、勇氣和智慧來面對危險,展現了相反性。

“就在這僵持的過程中,忽然下起了雨,雨水落在臉上涼飕飕的,讓我更多了幾分恐懼!我往下看了看,這一看更使我膽戰心驚,陡坡差不多有5米高!我可不想“等死”,壯着膽子小心翼翼地挪動身子,左腳踏着的岩石感覺也快松了,我想借力從這兒蹦上去。果然我往上一蹿,腳下一滑,差點摔下去!我再也不敢妄動了,隻好在那兒硬撐着,心裡祈禱着快點有人來救我……

摔傷後躺在醫院裡,我深深體會到自我保護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除此之外,還要學習魯濱遜的冷靜、勇氣和智慧。一直以來,我認為像魯濱遜那樣學會生存離我們的生活是很遙遠的事情,現在我知道了,危險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自此,我更加敬佩魯濱遜了”。

【關于寫好讀後感的溫馨提醒】

寫讀後感時,一定要注意“感”的内容要詳寫,切忌隻是複述所讀書籍或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