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掃黑風暴》前腳剛走,《雙探》後腳就來了。

和《掃黑風暴》一樣,《雙探》剛開播那會也拉滿了期待值:

先看幕前:

段奕宏主演兼監制,召喚來了“團長幫”原班人馬張國強、邢佳棟、劉威葳、高峰……

另外兩個主演則是大鵬和金馬影後曾美慧孜。

情懷+實力,演員陣容妥了。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再看幕後:

導演、制片、攝影、美術、造型、聲音,幾乎都來自電影領域。

導演費聿竹和陳宙飛,一個是入圍First影展的新人導演,一個是《懸崖之上》《影》《李米的猜想》的攝影師;

藝術指導呂東曾擔任《地久天長》《失孤》《可可西裡》等片的美術指導……

優秀的電影演員與電影幕後人員一步到位,《雙探》的電影感不言而喻:

精緻的構圖;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考究的燈光;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兇悍的行動。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視聽語言如此講究,對犯罪劇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誘惑。

但看了幾集之後,我總覺得哪兒不對勁。

這劇能看,但總覺得少了點東西。

再一回想,當初那些鋪天蓋地的關于電影感的宣傳,好像也少了點什麼。

搜羅了一遍陣容,我發現大家選擇性地忽略了這部劇的編劇。

為啥?

因為實在沒東西可吹。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就像這部劇,吹啥都行,就是不能吹劇情。

一部懸疑刑偵劇,節奏慢,懸疑的謎底藏得也不深,是不是就沒看頭了?

倒也不是。

還有一種路子,就是借幾宗懸案引出案發當地的社會人情,揭露某種社會風氣,或是涉案人員面臨的各種人生困境。前段時間的美劇《東城夢魇》,以及很多網友提到的《真探》都是該類型的翹楚。

《雙探》顯然是想走這條路,隻可惜編劇的筆力太淺,撬不動雙塔這冰封千裡的雪地。

【下文包含嚴重劇透(雖然也沒什麼懸念),介意慎入。】

01

好瓶裝老梗

《雙探》有兩條并行的故事線,全都源自北京,但線索又指向吉林雙塔。

第一條線是北京一名十五歲少女範曉媛被綁架。

恰巧範曉媛好朋友的爸爸是這片的警察,名叫李慧炎(段奕宏 飾)。

李慧炎住在二環胡同裡,老婆不在了,一個人帶着兒子,日子過得緊巴巴。

路上偶遇匪徒,他騎着二八大杠追了很久,還是讓罪犯跑了。于是全城堵截,結果罪犯依舊瞞天過海,帶着小女孩逃出北京。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李慧炎和同僚們一路追查,發現這群人來自吉林雙塔,便趕往雙塔。

另一條線的主人公是北京的一名入殓師周遊(大鵬 飾)。

周遊的父親在家中被人謀殺,舌頭被殘忍割下。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周遊親自為父親收屍,發現家中自己的相片上擺着一塊碑文拓片。

度娘告訴他,這塊碑來自雙塔。

巧的是,雙塔也是周遊的故鄉。

當年父親要去北京進修,帶着年幼的他離開了雙塔。

母親早逝,父親又總是心事重重,導緻周遊與父親的關系并不和諧。

他本來是醫科大學的學生,後來放着醫生不幹,幹起了給死人化妝的工作。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似乎一切都源自雙塔,周遊決定回雙塔一探究竟。

随着劇情深入,各自帶着任務的李慧炎和周遊在雙塔偶遇了,觀衆也會慢慢發現,這兩條看似風馬牛不相幹的線索,也逐漸糾纏在一起。

來到雙塔,畫風陡然一轉,從北京胡同的市井轉向了淩厲粗犷的原生态。

不得不說,劇組的實景拍攝大大提升了整部劇畫面上的質感。

例如李慧炎在雪地裡看到熊的那一段,光是段奕宏臉上的雪碴子就足以讓人感到刺骨的寒意;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随時随地冒出來的熱氣;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演員在雪地裡步履蹒跚艱難前行,時不時還要打個踉跄;

經常出現的火爐、小太陽,以及圍繞着取暖設計的各種小細節;

時而出現的雪原空鏡,雙塔城區如港式街頭的賽博街景……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都能看出主創的誠意:

他們想要講一個千真萬确發生在東北雪原的犯罪故事,要讓觀衆看了,先從生理上感到冷,再從心理上感到冷。這樣,當正義最終降臨的時候,人心才是最暖的。

看采訪,段奕宏不僅“折磨”自己,也“折磨”着全劇組的演員。

他拍雪地追兇的戲,要把自己的頭直接紮到雪裡;

一般演員在雪地裡拍戲,都是先呆在暖和的地方,等到自己的戲份再出來。但乍從暖和的地方來到冷的地方,整個人的狀态都不對,不像是在冰天雪地裡凍了很久的樣子。

于是劇裡的演員全都真的在外面待上十幾二十個小時,給出的生理反應都是最真實的。

而美術、攝影的審美也一直線上,很多情緒、人物背景都是通過鏡頭畫面傳遞出來的。

比如大Boss吳德水開頭的幾次出場,打光别有深意。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給屠夫的鏡頭,血腥中透着别樣的儀式感,暗示着這是一個手段兇狠,但又秉持某種原則的人。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這些無疑都是值得誇獎的地方。

這樣大概也是《雙探》一直在7.9分徘徊,一度上了8分的原因。

在硬體條件上,這部劇合格了。

但在故事核心上,這部劇又太老了,老到我懷疑隔壁大灣區的哥哥們幾十年前就把這樣的劇情演了個遍。

但凡看過幾部犯罪片,或者都不用看過幾部,隻要是看過《掃黑風暴》的,就能在前幾集輕松猜出周遊父親那條線的前因後果。

都是一夥利益集團為了阻止某人的告發犯下命案,而後各奔東西,十幾年後當年的幸存者前來調查真相或是複仇,扯出一系列陳年往事。

雖然我也不喜歡為了反轉而反轉的強情節,但越看越發現真相果真如所有人的猜測那樣,多少還是感到失望。

至于女孩綁架事件,吳德水直接說女孩是“血袋子”,劇情已經不能再明顯了,而警察一直到第14集(一共16集)才查出來。

不僅懸疑感弱影響了觀感,劇本上經不起深究的細節也是一抓一大把。

被網友诟病最多的就是年代錯位感強:

2017年了,北京警察家的四合院連個私廁都用不起,還得到處管人借錢;

北京的警察仍然在四合院辦公,穿着像是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

這個年代,李慧炎還騎着二八大杠在胡同溜達……

不過已有不少北京網友反駁了這些,隻怪廣大網友沒生活在北京二環,無緣見識;

但是有些地方就說不過去了。

比如反複出現的大白兔奶糖。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我明白編劇想用糖來做隐喻,但放在2017年的15歲少女身上,非常違和。

又比如,2017年北京早已完成了天眼工程,疑犯在車牌号碼暴露的情況下想要從北京城逃脫實在很困難,于是編劇安排他們偷走了别人的貨車。

但是貨車司機被偷車後竟然不報警嗎?

就這麼幹瞪着眼看别人把車搶走了?

如果貨車司機報警了,警方出警調出監控,發現車被掉包,及時攔住車輛或是在沿途布控排查車輛,應該是可以實作的。

但偏偏什麼都沒發生。

因為編劇他可能想不出好的讓綁匪逃出去的方法了。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再比如,範曉媛被屠夫解救,放到了離警察局門口一條街的地方,然後被犯罪分子偶遇,再次綁走。

這種情節除了讓人氣短外,也不算太差勁。

而車裡的小女孩不知道怎麼突然就有力氣掙脫繩子,自己一溜煙跑進了零下幾十度的雪山裡,即便隻穿了校服褲子也凍不死,還不迷路。

如果劇裡的警察能有小女孩一半的戰鬥值,也不至于到了大結局案子還沒破。

編劇這種為了把故事圓下去而不得不糊弄一下的行為,真是老雙标了。

畢竟在展現一些隻需要積累點生活經驗就能寫的劇情時,編劇可是不遺餘力地在展現所謂“真實感”(如我們前文所說)。

那些被網友猛誇的生活流片段,比如兩個老刑警一邊烤火一邊聊人生,又或者是劇中人各種吃東西、插科打诨的橋段,都挺好。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但這些隻能算酒席上的瓜子花生,再香也香不過主菜。

到了主情節,就忘了要真實?

不得不說,如今被誇“真實”“尺度大”的國産劇都有這毛病。

挑出來吧,顯得我刻薄;不挑出來吧,又如鲠在喉。

如今不管是當觀衆還是寫劇評,都有夠難為情的。

02

沒有深入的主題

說到這裡,可能有觀衆要坐不住了:

我就是看個樂子,那些巧合就當是受害者倒黴,綁匪比較幸運不行嗎?

你們就是成天閑的沒事,人家為了拍一部劇多不容易啊,你天天這麼找茬國産劇就能進步了?

正巧前幾天陳數在宣傳電影時還強調主創拍電影不容易,呼籲大家多點寬容。

聽完她的發言,我反而覺得觀衆的“不寬容”更加重要了。

就拿《雙探》來說,如此豪華、高配置的陣容,為什麼偏偏找來一位幾乎沒有成功作品的編劇?

事實證明,這部劇最大的缺陷正是編劇。

上面我挑出的細節,隻是劇本明面上的問題,而本劇更大的遺憾還在更深處。

第一點,本劇毫無人物塑造可言。明明有幾個人設挺有張力,但真正表現在劇情裡卻空洞無物。

李慧炎咱就不說了。

除了開頭修廁所,和幾個同僚貧了幾句嘴,偶爾跟張國強唠會家常,以及辦案時的執着認真以外,這個“雙探”之一沒有什麼故事,也沒什麼困境。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而“雙探”之二周遊則是個有故事的人,父子不合,自毀前途,回到故鄉的他既是在追尋真相,也是在試圖與死去的父親和解,以彌補這些年親情上的巨大裂痕。

他對父親一定有過埋怨,但自己拒絕回家又間接導緻父親死亡,心中又充滿愧疚。回到雙塔後,他隐約感覺到父親的過去并不光彩,是以并未對李慧炎說實話。

他既渴望真相,又難以接受真相。

這種人物糾結的心理,編劇并未深入挖掘。

于是,本劇的主角,兩位偵探的人物形象,全部垮掉。

第二點,成功的雙線并置、雙雄模式,必然要讓兩條線索和兩個人物在主題層面産生化學反應,而不僅是将兩條情節線簡單勾連起來就萬事大吉。

《雙探》既然已經将兩位主角作為劇名,理所應當将主題上升到人物精神層面的互動上來。

但我們看到的是,直到14集,兩人的關系依舊停留在案件破解層面,李慧炎完全沒有參與到周遊的人生困境中去。

既然如此,雙男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最後一點,相信有一定國産犯罪片閱片量的觀衆,對本劇整體氣質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雙探》的很多地方都流露出了近幾年“東北叙事”的特征。

大雪紛飛的環境,罪惡叢生的偏遠小鎮,沒落的國企工廠,堅守道義的人……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這些年發生在東北的犯罪故事都一個調調。

能看出編劇試圖通過兩樁罪案,勾勒出雙塔這個邊遠小城在城市化改革中岌岌可危的社會生态。

比如守林人烏娜吉的念想就是守好這片埋葬了父母的土地,讓同樣沒了爸媽的小熊們可以和她一起健康安全地活着。

可惜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抵擋住改革大潮。

瞭望塔被拆,烏娜吉的理想破滅了,一同逝去的還有故鄉。她可能不得不進城學些手藝,被迫成為漂泊在外的異鄉人,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其實,周遊就是另一個烏娜吉。

他這次回到雙塔,就是在尋根,尋找改變了父親進而改變自己人生的根源,才好找到人生未來的方向。

這些線頭編劇在開頭明明藏好了,但是寫着寫着,支線越來越多,主角背負的任務早已抛到九霄雲外。

你想想,連主角都寫不明白,還想寫小鎮群像?

得了怪病的吳德水,重情重義的冰姐,人狠話不多的雷公,全都浮于表面。

強陣容+弱劇情,算不算資源浪費?

如果不是因為一幫演員演技過硬,攝影美術又如此優秀,增加了些許觀賞性,那就當真一點看頭也沒了。

是以,本劇中很重要的主題——對東北小鎮社會生态、居民精神狀态的探讨——始終隐而不發。

再次回到剛才觀衆應不應該寬容的問題。

面對《雙探》這樣的劇,觀衆的“寬容”毫無意義。

正因為我相信主創是真誠的,我相信他們拍這部劇花費了很大的心血,才更要對他們“不寬容”。

一個項目,好不容易請到如此多優秀且靠譜的人傾力相助,卻因為編劇這一環松懈影響了全局。

這算不算是資源浪費?

反正我見不得這種浪費,也希望這樣的浪費越來越少。

隻有觀衆不寬容,才能逼着這些創作者們像找演員找攝影找美術那樣去磨劇本。

也隻有多挑挑刺兒,國産劇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毛病才有可能改善。

否則,永遠是開播一陣尬吹,劇情一深入便做鳥獸散。

主創和觀衆,誰能落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