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是在豆瓣打個差評,怎就成了“失足學生”?

作者:光明網

摘要

中青評論

3月16日,當豆瓣使用者高晗為新近出版的西語譯著《休戰》打出“兩星差評”的時候,她恐怕不會想到,這件随手而為的小事,會在不久之後給她帶來巨大的麻煩。當時,在大學裡修讀西班牙語的高晗,在讀過《休戰》之後,發現該書翻譯水準遠低于預期,于是在豆瓣留下了這樣一段評語:“機翻痕迹嚴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還是老話,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

按理說,高晗留下的這段文字,隻是對譯著水準的普通吐槽,在豆瓣網友打出的衆多“差評”之中,算不上有多激烈。然而,該書譯者韓烨看到這條評論後,卻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聲稱對方提及“機翻”,是對自己的“人身攻擊”。

隻是在豆瓣打個差評,怎就成了“失足學生”?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倒也不過是口舌之争,無傷大雅,可此後,自稱韓烨好友的網友某A,竟然直接将此事舉報到了高晗就讀的學校,稱高晗“以毀謗和捏造事實的形式”攻擊譯者,要求校方向其施壓,并表示自己的做法是為了“挽救失足學生”。最終,在舉報的壓力之下,高晗于3月27日删除了自己的差評,公開發表了針對此事的“道歉聲明”。

對于某A通過舉報的方式向差評者施壓的做法,有不少網友看不過眼,是以,這起事件的始末很快就被熱心網友整理出來,爆料到了更多媒體平台上。網友們對高晗的同情,以及對舉報者的不齒,讓此事迅速沖上熱搜,引發了大量讨論。原本作為“道歉對象”的韓烨,也是以和舉報者某A一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直以來,豆瓣讀書都是國内最主要的書評平台之一,其資料庫中集納了數百萬種圖書。十幾年間,各路網友對這些書目留下的評分與評語,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對于各種圖書的優點,網友們從來不吝贊譽,而對一些存在硬傷的圖書,網友們在給差評時也不會手下留情。這種“好評與差評齊飛”的場面,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書評平台應有的樣子。

其中,對于譯著作品,網友打分的标準,自然要與翻譯品質挂鈎。當讀者看到某些連文通句順都做不到的譯文時,想要批評或吐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僅僅因為讀者的批評便惱羞成怒,把别人對作品的評價當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本身就已大失風度。相比之下,某A将高晗的差評行為視為“毀謗”“捏造事實”,試圖以施壓的方式逼迫對方道歉,無疑荒唐。

隻是在豆瓣打個差評,怎就成了“失足學生”?

從輿論反應上看,面對發生在高晗、韓烨和某A之間的這樁公案,大多數網友都站在維護讀者的“差評權”這一邊。不過,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韓烨的說法不無道理,“機翻痕迹嚴重”的确有攻擊他人不守職業道德之嫌。對此,如果将這句話抽離出文藝批評的語境,韓烨确實可以強行将其了解為對自己的“人身攻擊”。然而,豆瓣讀書的書評區本來就是一個文藝批評平台,理應對讀者的負面評論有更寬廣的包容度。

隻要多看看那些翻譯水準不佳的譯著的評論區就會發現:“機翻痕迹嚴重”隻是對“翻得很爛”的委婉表達,讀者認為一部作品有“機翻痕迹”,隻能說明譯文呈現出的水準會讓讀者産生這種感覺,而并不能等同于讀者對作者作出了斬釘截鐵的指控。譯者把讀者對譯文的批評,錯誤地嫁接到自己的人格上,既顯得心胸不夠開闊,也顯得頗不成熟。想當年,曾有翻譯界後輩對楊绛翻譯的《堂吉诃德》提出毫不客氣的批評,楊绛看到批評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表示:“勇于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以溫和敦厚的态度,就事論事地回應了對方的批評。身為創作者,隻有做到坦然面對毀譽褒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信,讀者也需要更開放的評論空間,如此才能讓文化市場更加繁榮。

撰文/楊鑫宇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來源: 中青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