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似乎沒有演技的“青澀”時期,在大家還按照“偉光正”的模式表演時,他就堅持清新自然的表演風格,塑造了不少經典的熒幕形象。
近幾年,他也一直沒閑着。

在熱播劇《小舍得》中,他将一個略帶“渣氣”的花心父親演繹得極富層次,令人恨不起來。
在今年7月底完結的《時間的答卷》中,他飾演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令無數人感動落淚。
幾十年的演藝路,雖有坎坷,但張國立總能逢兇化吉。但在生活中,他卻有着化解不開的憋屈和難題。
01
一帆風順
張國立在天津出生,父親是鐵二局的幹部,他長大後也成為了一名鐵路勞工,在貴州山區的施工隊幹過不少辛苦活兒。
當時鐵路局是軍事化管理,共有幾十萬勞工,在建制上相當于一個師,也像部隊一樣分為連、團、營。
各個機關都有一支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張國立因為國語不錯就被招到了團宣傳隊做報幕員。
一上台,穿着綠色的軍裝軍帽,在胸前捧一本《毛主席語錄》,開口就是:“春風吹,戰鼓擂”然後就報下一個節目,沒有多餘的發揮。
鐵路每年都有一次大型文藝彙演,各宣傳隊聚集到一起,張國立再一次被命運眷顧,被選入原鐵二局的文工團。
此時,他的父親還被關在牛棚,這個消息令全家人很振奮。這不僅是對張國立的肯定,同時也釋放出一個信号:父親的問題快解決了。
在鐵二局文工團,他被分到一個“很厲害”的宿舍。這個宿舍是四人間,一直隻住着3個人,一般人根本不讓進。
一聽張國立是天津人,同屋的天津籍文武老生馮春生就同意了:“天津的?老鄉啊!”
其他兩位室友分别是快書名家之後高洪順,劉寶瑞先生的徒弟周德利。後來劉春生搬走了,從中國鐵路文工團前來學習的侯耀文剛好住了進來。
張國立自從進了這間宿舍,就在濃厚的曲藝氛圍中“偷藝”。
雖然沒拜師,但他耳濡目染聽懂了不少,天津人骨子裡的曲藝細胞被逐漸激活。
在後來的慰問演出中,他不僅捧哏逗哏都幹過,連快闆快書也會一些。
多年之後,他開啟了一窮二白的北漂生涯,于是經常蹭住在侯家。侯寶林大師把張國立當孩子看,他喊侯耀文三哥,相聲門兒裡的人都知道他。
在2018年的《相聲有新人》,當張國立與郭德綱并肩成為相聲導師,沒人敢說個不字,郭德綱也恭恭敬敬喊他一聲“師叔”。
當然,張國立在鐵二局文工團裡可不隻是交朋友,還交了女朋友。
他結識了第一任妻子羅秀春,并很快領證結婚,在1982年夏天生下了張默。
羅秀春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家庭條件很不錯,父親是鐵路系統的一名幹部。
中國人講究先成家後立業,張國立結婚後,果然演藝路又順利了很多。
1983年,米家山導演籌拍電影《彎彎的石徑》,當時劇組的一個從業人員恰好和張國立的嶽父是鄰居,覺得小夥子形象不錯,就推薦了他。
其實,這也不是張國立第一次拍電影,在1974年的時候,他就參演了《開山的人》。
當時的電影中正面人物講究“偉光正”和“三突出”,張國立雖然是話劇團出身,但是對表演卻很有自己的看法。
他更欣賞松弛的表演風格,卻被導演批評為:提不起精神。
随着影視劇市場的成熟,自然松弛的表演風格逐漸被觀衆偏愛,很多演員都難以适應戲劇化到影視化表演的差異,而張國立完全沒有這種困擾。
于是張國立不但演好了《彎彎的石徑》的男一号,還獲得了當年的“飛天獎”。
憑借着這部電影的成績,張國立被調到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羅秀春也随他一同調入。
一年後,張國立與米家山導演再次合作了《密碼沒有洩露》,劇中不僅講述了保險櫃密碼的故事,還暗藏着張國立與鄧婕的愛情密碼。
那一年,張國立29歲,鄧婕27歲。
02
一念之差
鄧婕的美令人過目不忘,端莊中帶着俏皮,溫婉中又有率真。
兩人一相見,都覺得從未遇到過如此契合之人,前面的人生簡直都白活了,卻奈何二人都是“英年早婚”。
鄧婕倒是很豪爽幹脆,回去就和富商老公離了婚。可是當時張默才四歲,張國立沒舍得。
時間又過去了4年,鄧婕邊等待邊發展自己的事業,即将大火的《紅樓夢》也拍攝完畢。
張國立更是一點兒沒讓感情上的困擾耽誤工作。
1987 年,他憑借四川人藝排的話劇《朱麗小姐》,榮獲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人藝獎給了他一套三房間的大房子。
接下來,緣分又讓張國立和鄧婕在《死水微瀾》中相遇。米家山沒有想到,原本的“死水”中差點兒掀起滔天巨浪。
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個中國腹地的小鎮中,在東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靈魂被震顫,二人也撞擊出了不同的火花,演到後來已真假難辨。
等到兒子6歲的時候,張國立終于決定和羅秀春攤牌,也給了等待4年的鄧婕一個交代。
他選擇淨身出戶,把錢和大房子全部留給了前妻,他一無所有地走進北京,想換一條軌道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
北漂的生活并不容易,好在張國立吃苦耐勞,鄧婕也相信他的才華。
當時《紅樓夢》已經播出,鄧婕紅遍大江南北,張國立卻默默無聞。不論走到哪兒,人家都介紹他:“這是鄧婕的丈夫”。
鄧婕本來還想幫張國立介紹一些資源,但張國立不僅一個都沒去,還急了:“你要是信我,你就等着!”
張國立相信自己在未來一定是個好演員,中國影視劇行業也一定也他的一席之地。
1988年,張國立再次與米家山合作了電影《頑主》,這部電影火了“長相有特點”的葛優和梁天,而同是主角的張國立卻少有人提及。
為了生活張國立隻能什麼活兒都接,副導演,攝影等等他都會幹,這也為他以後成為總導演打下堅實的基礎。
1989年有一個報酬頗豐的難得機會從天而降。
于是,他身兼紀實性電視劇《長城向南延伸》的拍攝重任,以新聞討論區成員的身份,随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了東南極。
在東南極,張國立經曆了生死考驗。
當時,他們的冰船遇上了冰崩,上空盤旋的各國飛機檢測到情況的危險性,建議他們棄船。他們決定:讓科學家和年長體弱者優先轉移,船員暫時堅守自己的崗位,共産黨員最後撤離。
張國立當時并不是黨員,卻堅持留下,他一邊流淚一邊拍攝下了那些珍貴的感人鏡頭。
雖然高額的報酬與艱苦的環境成正比,但是那一刻,張國立完全被共産黨員的精神所感染,純粹因自己的信念在堅守。
最後,整個科考隊榮獲集體一等功,張國立榮獲個人二等功。
更令人欽佩的是,這件事明明值得吹噓一輩子,他卻沒有這麼做。
在跑了幾組龍套之後,張國立逐漸看明白了觀衆的喜好。
男演員要麼就得長得有特點,要麼就長得特别帥,像他這種兩邊不靠的大衆臉,很難受到關注。
他不得已把工作重心轉向了導演。也正是這時候,他認識了屠洪剛。
屠洪剛從出道就紅得一炮沖天,帶着戲曲韻味的歌聲豪氣縱橫,如同一劑強心劑注入歌壇。
他膽子大,敢創新,當時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的音樂電視(MTV),屠洪剛想做一個。
朋友向他推薦了張國立。
見了面,張國立的第一句話就讓屠洪剛傻了眼:“什麼是MTV?”
但是來都來了,總得給個機會。
屠洪剛本着“用人不疑”的爽快,就把中國第一支MTV《感覺自己》交給了張國立來拍。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霸王别姬》、《霧裡看花》、《春天的故事》、《長城長》、《今兒個真高興》等等經典MTV都是出自張國立之手,并多次獲得中國音樂電視大獎。
張國立從台前轉到了幕後,雖然無奈,卻也看到了一些希望。
而本以為與演員這個職業從此無緣的他,卻在1994年迎來了人生的巨大轉折。
03
一飛沖天
九十年代初期,中國經濟轉型,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開始有更多的思考和需求。
梁左創作出了不少充滿辛辣諷刺意味的相聲和喜劇作品,而王朔的小說也開始流行。
與此同時,電視劇的風格也悄然發生變化。
伴随着韻味十足的一句“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紫禁城的大門與張國立的人生一同被推開。
雖然《宰相劉羅鍋》是内地第一部戲說曆史的電視劇,但之前大火的《戲說乾隆》已經鋪足了觀衆基礎,是以嚴格來講,這部劇并不算“第一個吃螃蟹”。
不過,《宰相劉羅鍋》還是在醒目位置打上了“不是曆史”和“民間故事”的大字,堵上了某些“曆史愛好者”的嘴。
喜歡曲藝的觀衆會發現,《宰相劉羅鍋》很多“文字遊戲”的内容都取材于單口相聲《官場鬥》,也叫《君臣鬥智》。
甚至,後半部分劉墉稱在水池邊見到屈原的橋段,就是完全出自《官場鬥》的梁子。
《宰相劉羅鍋》中的乾隆雖然看起來具有卡通質感,實際上人性展現更加真實立體。
他在“私欲”與“正道”之間搖擺,在和珅與劉墉之間不斷拉扯,努力尋找着平衡點。
劇中的乾隆,時而正氣凜然,時而氣急敗壞,分寸感很難拿捏。
張國立一開始也沒找到感覺,他在采訪中說:
這是我一一次演古裝戲,那些大臣們都是戲劇界的大腕兒們,他們會跟你說皇上不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因為中國戲曲舞台上的皇上都是模式化的,它有一個固定的标準。我當時也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演才好。
後來,張國立想通了。
皇帝首先是一個人,也有自己的性格,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他不再聽周圍人說什麼,反而找到了自己的“帝王之路”。
《宰相劉羅鍋》的成功,終于讓張國立在演員界站穩了腳跟。
雖然錯失1996年的金鷹獎,但幾年之後,張國立憑借《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康熙”一角,當選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在《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劇中,每一個小單元中都會出現一位美麗的女主角。
比如,《犁頭記》的小陶虹,《八寶粥記》的蔣勤勤,《饅頭記》的朱媛媛等。
她們并不是花瓶點綴,而是故事核心,全劇幾乎沒有一個重複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這種成功的編排方式,在《鐵齒銅牙紀曉岚》中得以延續,莫愁、香雲、蘇卿憐、香草等女性角色的出現,對劇情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平添了更多色彩。
不得不說,張國立在選擇女演員這方面,從未失手。她們的出場仿佛自帶濾鏡,個個都是顔值巅峰。
此時張國立在演藝圈的地位已經相當穩固,但他依舊保持着高産的創作節奏。
先後主演了《我這一輩子》、《一聲歎息》、《手機》、《金婚》、《五月槐花香》、《一九四二》等經典影視劇。
而事業上如此成功的張國立,卻難以消解自己生活中的一塊心病。
04
一塊心病
張國立離婚後,雖然兒子張默判給了他。但由于他選擇淨身出戶,在北京從0打拼,剛開始的日子并不好過。
于是兒子張默一直跟着親生母親生活,直到張國立事業穩定了,才将兒子接回來。是以張國立一直覺得對兒子有虧欠。
開始的幾年還相安無事,雖然張默悶悶的,很少說話,卻也不惹禍。張國立也遵守着離婚協定,與鄧婕婚後不生孩子。
張國立與張默的相處方式,是中國傳統式的父子關系。父親的權威感很強,雙方都不善于表達愛與關心。
到了16歲,張默忽然開始叛逆,爺倆的關系劍拔弩張。18歲的時候,張默組了個樂隊,被張國立強行拆散,父子關系更是岌岌可危。
聯考的時候,張默背着父親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此時的他并不知道,兩年之後,還沒開始的演藝生涯,差點兒就被永遠關閉。
在大三的一天,張默因為情感問題暴打了将來《三十而已》的女主角童謠。事情鬧得很大,張默被學校開除。
那一天,張國立正坐在《手機》的點映會現場。等不到結束,他就和鄧婕一起匆匆趕到學校,想要當面和女方父母道歉。
在随後的媒體采訪中,張國立從未逃避這個話題,他把過錯都攬到了自己身上,隻是說張默“運氣不好,遇到很多麻煩事”。
被退學的張默無戲可拍,好在有張國立拉着兒子在自己的戲中客串。《新九品芝麻官》《少年嘉慶》中都有他的身影。
甚至在2007年的《濟公新傳》中,張默飾演濟公,張國立給他配戲飾演奸臣秦劊。
這大概是除了《倚天屠龍記》中的成昆外,張國立為數不多的反派角色。
但是,父親的傾力相助沒有換來張默的感激和了解,反而激起了他的叛逆。
每當有記者在采訪中問到有關“星二代”的問題,張默都不會給她好臉色。
張默覺得在父親的光環下,他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費了,于是他開始逃離。
在靠自己接戲的日子裡,他終于明白了一點生活的艱辛。為了不欠張國立的,他在找父親借錢的時候會打欠條。
這錢到底還沒還不知道,但是後來他會欠下更多無法償還的東西。
2010年,張默終于等到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去試鏡《讓子彈飛》,被姜文選中飾演“剖腹取粉”自證清白的“小六”一角,完成了他短暫演繹生涯中的高光時刻。
這個時期,張國立父子的關系達到空前融洽,張默似乎終于找回了“正道”。
但是,舒心的日子沒過幾天,2012年張默因吸毒被抓。
張國立第一時間發表道歉信,并懇請大家:“請了解一個父親的心情,也請原諒一個兒子的錯誤。”
随後,馮小剛也發言:“作為張默的叔叔,平日我也對他失于管教,故我亦願意為張默的過失與國立兄執手鞠躬,向公衆緻歉。張默,責備你的話不說了。”
在拘留13日之後,張默更加低調,面對鏡頭也誠懇了許多。
而令人意外的是,2014年張默又因為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被批捕,這次全網都等着看張國立會給出怎麼樣的道歉聲明。
但這一回,張國立一個字也不想說。
張國立這一輩子,從來也沒讓誰為難,工作上兢兢業業,生活中知足常樂,為人和和氣氣。
他骨子裡有天津人的厚道和踏實,對于幸福和奮鬥的關系,他曾經這樣描述:
小時候吃根油條是多麼困難,今天一根油條,一碗豆漿,我吃完以後依然覺得幸福無比,可以去幹活了。來,為了一根油條我們繼續奮鬥。
雖然張默可能不願意陪他喝豆漿,好在觀衆們都喜歡吃油條。
張國立的表演風格松弛自然,塑造的大人物身上有質樸的一面,而小人物身上的那股憋屈勁兒更是讓人心疼,這些人物又都被他賦予了“張國立式”的幽默感。
這種深層的幽默拉近了大人物與觀衆的距離,同時也消解了小人物身上的壓抑感。
也許是因為年輕時的曲藝功底,張國立不僅對表演分寸拿捏得準确,在主持方面也有不俗的功底,所有的氣口兒和褃節兒都抓的巧妙舒服。
不論是大型頒獎晚會,還是綜藝節目,有他在就穩了。
在綜藝《演員的誕生》中,經常會出現台下導師唇槍舌劍,台上演員暗流湧動的情況。
張國立智慧地控場接話,幽默地化幹戈為玉帛,沒有作為前輩的倚老賣老,隻有同行同業的将心比心。
近幾年,張國立有意放緩了自己在影視方面的腳步,完成了多元化的嘗試。
在《國家寶藏》、《非凡匠心》、《見字如面》等一系列節目中,不僅展示出張國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足見他對中國精神的敬畏與信仰。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也更容易找尋到内心的安甯與慰藉。
參考資料:
張國立:張默,我這些年害了你不少(往事叉燒)
張國立:韓三平把我逼成了導演(影視獨舌)
《今夜有戲》張國立專訪(主持人:郭德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