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的傳統古兵器為全世界最堅良優美、最豪華富麗、裝飾最精緻及最具藝術性的冷兵器。1798年,在法國加冕稱帝的拿破侖·波拿巴曾率法國軍團遠征埃及,與土耳其、阿拉伯、埃及人組成的伊斯蘭聯軍騎兵相遇,擅長火槍、火炮遠端射擊的法國人于是一擊而破之。
戰勝這信奉伊斯蘭教的中東騎兵後,拿破侖竟至不能限制其素有紀律嚴明的大軍。蓋因法國士兵無意發現敵軍死士屍體上均身佩貴重的傳統冷兵器,上面鑲嵌的金銀、寶石等耀目動心,亦争先恐後地攘奪以為戰利品。雖拿破侖本人亦不能禁制好奇心而擇取其佳者攜歸,至今猶陳列于巴黎拿破侖陵寝中的東方兵器博物館内。

▲伊斯蘭風格的鑲嵌工藝極為華美,令人耀目動心
此外,東方尤其是中東伊斯蘭各族的傳統冷兵器尚有人工裝潢的飾品,大體上共有四種,今述其概略如下:
1.柯夫特嘉裡Koftgari,即鑲嵌金絲工藝。此種鑲配之法,系先用利器将欲裝之刃或他物砍、切、刻劃成深而窄的槽痕,此多數槽痕系備裝嵌花杭州者,然後用尖鑿或鋼絲細挖槽底使平。
其花樣則用一種名為Cherma的小器具雕镂之,此器具極簡單,僅一鑽、一釘、一錘而已。花樣以金絲或銀絲為原料,先将金葉抽成細軟之絲繞于一圓軸上,勞工乃執軟金絲之一端将其揿于刃或他物面上的凹形槽痕内,以小鑽及小錘輕敲輕墊輕壓,使之嵌入槽中,銜接平滑,或作凸體形。
長于此道工藝的勞工,僅見其手執金絲來回揿壓,前後左右不停地錘鑽,不多時刃面上的金花紋樣已矣。然後将刃置于微熱之處,用名為Mobari的瑪瑙片摩擦使之光亮,嗣後再用一種石灰湯洗濯之,于是金光全露而功成矣。
▲伊斯蘭大馬士革鋼彎刀上的鑲嵌金絲工藝華美令人歎觀止
金在槽痕中塞滿而其面适與刃面平,即應有凸出之處亦圓潤豐順,撫之毫不礙指,一體平滑。挖之抽之箍之亦不出槽,且能堅固耐久。常有數百年或千餘年的古刀劍血斑點點而其金花及金字銘仍燦然,如新,耀日壓目,平滑堅固而一如往昔。
此實伊斯蘭工藝之特彩,可以自豪者也。近數百年來非伊斯蘭人士或歐美人常仿制此種工藝,欲竊鑲嵌金絲工藝之美而以小金葉替代金絲,其金光未嘗不美,惜并不能作凸體花形,即其平體花形及字銘亦不能經久,不至數十年即有出槽斷落之虞,可見古工之難及矣。
2.琺琅Enamel。琺琅工藝即中國北京昔時所謂的景泰藍傳統工藝。北京及漢口等處均有此種景泰藍工藝品出産。惟中國的琺琅并非伊斯蘭民族之所謂琺琅。蓋因琺琅有兩類:一為Cloisonne,即中國的景泰藍。其法系在金底、銀底或銅底的物件面上另用小銅條或金、銀條豎鑲其上,各自相隔成格作成各種花鳥或其他範型,再将各種顔色的金屬氧化物礦物及石屑置諸格中,用烈火熔化或逐漸傾入各小格之中,冷後磨之使平、擦之使光則琺琅而成。
▲中國景泰藍工藝品表面的琺琅工藝外觀
另一為凹凸式,即伊斯蘭人及歐洲人的琺琅。其法不用格子,乃即将金片、銀片或銅片制成的各種物今年内就其内面以錘打之,使其體凹凸而作各種花鳥或其他花紋形式,再将各種顔色的天然礦物石屑置之凹槽中,用烈火熔化或逐漸傾入其器體中,并須遍及于凸體各處,冷後磨之使平、擦之使光以成琺琅。此第二法較第一法為難能,因既無格子而僅有凹槽,且槽亦不深,與凸處彎曲銜接,于是傾注溶石之工作極難,稍不留意液質即溢出而敝事矣。唯功成之後實較有格子者更美也。
凹凸式琺琅工藝的來源甚古,埃及人在4000餘年前即知此工藝,歐洲各國博物館中即有埃及人所制石灰底質及石、陶底質的琺琅器陳列。據雲,最佳的古法琺琅系産自波斯、克什米爾及印度西北的德裡、拉合爾、信德等地。唯波斯及印度的琺琅則為凸凹式。中國古法琺琅質,其白色常夾黑色,頗少純白之品;而波斯、印度的白琺琅則結白如雪,工細而物美,惜乎已不可多見矣。
▲采用凹凸式琺琅工藝鑲嵌柄、鞘的伊斯蘭風格彎刀和匕首
波斯、印度及尼泊爾等王公貴州,在昔均喜用琺琅柄、鞘的刀劍,尤以小刀劍為多。其琺琅質極細膩,作花鳥及其他圖紋,配色亦極鮮明。琺琅底質用金、銀或銅或鍍金之銅,除花鳥字銘外,常以紅、綠寶石或鑽石鑲嵌。其琺琅質極堅固,常有千餘年前之物而完整如新、寶光四射者,即失手落地亦不碎,非如景泰藍墜地或日久即片片剝落也,唯其工藝已大半失傳,至今波斯及印度人現已不能再制作與古法相類的凹凸式琺琅工藝。
3.尼葉洛Niello。即在白銀底上鑲嵌黑色紋飾,望之俨然黑琺琅質。此種工藝原系波斯人的發明創造,伊朗古兵器的柄、鞘常以此工藝飾之,久之始由波斯傳入高加索及俄羅斯,該地方的人稱為Tula。
▲銀碗上的尼葉洛鑲嵌工藝表面外觀 ▲銀碗上的尼葉洛鑲嵌工藝表面外觀
高加索人則喜于刀劍上的象牙柄、鞘上之飾金處,另用尼葉洛銀皮為邊飾、段節飾以及長刀小皮帶之裝飾,又喜全用尼葉洛銀皮為小劍之柄、鞘。高加索人的長短火铳亦多用尼葉洛銀皮裝飾,有時夾以金皮。亦有用金底為尼葉洛者,其形式與波斯産的尼葉洛不同。
尼葉洛的制造技術大緻如下:先将銀底片鑽刻成凹形花鳥或其他圖形,在此各淺凹槽中傾入以銀、銅及少量鉛質制成的配料,然後用火燒之使其熔化。冷卻後以硼砂Borax磨擦之,然後再次入火稍烘即取出,任其退熱至冷。冷後再加拂拭,其面上黑光即出而柔滑過于琺琅質。其制法與制琺琅質略相似,但底片較柔薄和軟而可以曲伸,此為優于琺琅之處。唯因不用礦石及顔料為原料而以銀、銅、鉛代之,配合較易,制造技術相對較簡單,結果亦隻能得一黑色耳。
▲鑲嵌在柄、鞘上的尼葉洛工藝之伊斯蘭風格彎刀和短劍,隻有一黑色
4.比德利Bidri。此系中印度用以裝飾或制作刀劍柄、鞘之工藝。其各系自比德爾Bider城名衍生。比德利的優點在不變色及不生鏽,故能耐久,印度人至今尚用以制日用及服飾之器也。
比德利的制造技術大緻如下:所謂比德利的原料以當地土著稱為Jasta一物最為重要。Jasta乃鉛的一種或淨白鉛之類。曾有英國人親往當地視察這工藝制作流程:見印度勞工取12360粒Jasta,以之與460粒銅、414粒錫相配合。以Jasta之在大部分傾入于一土制之斛鬥中,錫、銅及餘下小部的Jasta則傾入較小的土斛中,乃用曝幹的石灰蓋覆之,開有小孔以透氣。
兩斛鬥之内外部悉以牛糞裹之。于是在地面掘一小穴,填以幹牛糞餅,舉火燒之。待糞餅已若幹時後,始将兩斛鬥置入穴内,另加燃料蓋覆之。至勞工認為其内部之物已熔化時乃打開火穴,取出小斛鬥而将其熔液傾入大斛鬥之内,且以灰屑灑蓋熔質之上。為防燒焦起見,另以松脂及蜂蜜混合料若幹傾入大斛鬥之内,再将大斛鬥加熱若幹時即将熔質傾入熟石灰制成之模型中,冷凝後取出,于鋼機上轉削成器形。
▲鑲嵌比德利工藝的印度匕首柄、鞘表面呈黑光色
然後以藍镪水(即銅硫鹽素)溶液摩擦,器表即呈黑光色,複入水洗濯使其稍減,以使勞工較便于觀察其所雕刻之圖形。勞工鑽刻圖形的工具為一鋼質尖鑽,刻成後用形式不同的小剪多具剪之成體,然後用錘、鑽将各小銀片鑲嵌入比德利器之凹槽中,使其堅牢不脫。
工成後乃用蛤漆及金鋼砂Corundun制成的餅成磨擦抛光,嗣後複用木炭擦之。磨平擦亮之後尚須使其黑斑色澤永久不變,乃用氯化铵100%、粗制硝酸鉀25%、鹽土125%以水調成糊狀塗于比德利之上,然後大蘿蔔種或芥菜子榨出之油滲以木炭屑輕擦之。擦後放置四日始用水洗濯,則比德利上之黑彩煥然,既不受冷、熱水之影響,亦不生鏽焉。猛擊之固可折斷,然尋常極不易碰毀,蓋其非含有脆性之物也。
據說比德利系蒙古人西征歐洲傳授當地之物,始由中亞蒙古裔統治者貼木兒等征伐印度時,并由工匠傳入印度西北部的德裡,以次由西印度傳至中印度的德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