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年前,蘇聯舉行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演習。他們僅用了八天時間,就為全世界奉獻了一場人類曆史上最大的“軍事表演秀”,一舉震驚世界。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80年。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從越戰的“後遺症”中緩過來,而此時已經進軍阿富汗的蘇聯,卻沒有從美國越戰的失利中吸取任何教訓,他們仍然覺得,“拿下阿富汗”是早晚的事。蘇聯之是以這麼認為,是因為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冷戰中處在“攻勢”,現在的蘇聯,已經到達了他國力的巅峰。
有了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撐腰,當時的蘇聯高層開始出現一種聲音。他們認為:在下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美蘇之間必然會爆發大規模的核戰争,但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在戰術級核武器的突擊和支援下,仍有較大希望幫助我們赢得戰争的勝利。
很快,這個想法就成了許多蘇聯進階将領和蘇共中央高層的“共識”。他們不僅認可這個說法,還進一步延伸出:如果我們能在大規模核戰争爆發前,用機械化部隊迅速占領整個西歐,這樣我們就犯不着跟美國“同歸于盡”了。于是,一個“戰略演習”的種子在蘇聯心中埋下了。
198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裡根成為了大選的最終勝利者,成功入駐白宮。與他的前任卡特不同,裡根剛一上任,就對外放出“聲音”,表達了自己對蘇聯(以入侵阿富汗為代表)“四處擴張”的強烈不滿,還說要給蘇聯點顔色看看。結果就在這一年,他号召西歐國家聯合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這下子蘇聯不幹了,心想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剛上台就針對我,看來不給你亮點兒“真家夥”是不行了。
在蘇共中央和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共同策劃下,一場代号為“西方-81”的軍事演習,開始浮出水面,蘇聯要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佬,誰才是歐洲的主人。
“西方-81”軍演的總策劃,是時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參謀長的奧加爾科夫元帥,這位參加過衛國戰争的老将軍,對當年蘇聯紅軍在開戰初期的慘重傷亡有着深刻的印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奧加爾科夫元帥提出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創造核心資訊技術,繼而推進新軍事革命的構想。
奧加爾科夫期望的“理想軍事指揮控制體系”,不僅要連接配接到每個師、每個團,甚至要要覆寫到每一位軍官和士兵,以提供最準确和精細的資訊,幫助指揮部做出最正确的決定。
是以,“西方-81”軍演最與衆不同的地方,恰恰不是那些看似“無腦堆積”的軍火,而是蘇軍在戰略層面上首次投入的“戰略自動化指揮系統”(KSBU)。雖說蘇軍在坦克師、摩托化師及以下層面的戰術演習和運用方面早已爐火純青,但當作戰規模擴大到集團軍甚至方面軍級時,戰場支援、前線戰術航空兵、火箭軍、海軍和空降兵的行動想要納入“統一指揮”,難度就大大增加了。
又因為大部分年齡在50到60歲區間的蘇軍進階指揮官,一天中能夠保持“精力充沛,頭腦清晰”的時間較為有限,是以要想在指揮官作用已經被削弱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對戰局和敵我雙方情況的準确把握,及時對戰略戰術規劃作出調整,就必須依賴各種自動化輔助決策系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蘇聯經濟的高速發展,使蘇軍的現代化建設大踏步的向前邁進。像陸軍的T-72、T-64主戰坦克的裝備比例明顯提高,更先進的T-80也開始服役,米-24武裝直升機大幅提升了陸軍航空兵的戰術價值;空軍的米格-27、蘇-24前線轟炸機首次裝備空對地飛彈;海軍的1143型載機巡洋艦極大地提升了遠海反潛和登陸作戰支援能力
可以說,“西方-81”軍演不僅展現了蘇聯“武力值”上的強大,還展現了蘇聯戰術理念和軍事科技上的強大。
演習的時間,最終确定在1981年9月4日,演習的地區包括蘇聯西部(今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全境、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部和北部和東德的部分地區。參演的蘇軍人數約十三萬,并配有一千五百輛坦克、兩千多輛裝甲車和步兵戰車(此外還有大量華約成員國軍隊,總人數達五十萬)。而此次演習的“假想敵”,正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
1981年9月4日,代号為“西方-81”的軍事演習正式拉開帷幕。根據已經布置好的作戰計劃,蘇軍與華約友軍将首先對部署在西德的北約一線陸空軍基地和集結地域實施戰術核打擊,同時在西德淺近縱深的敵預設防禦陣地展開核突擊和航空兵轟炸,随後以裝備齊整的坦克部隊為第一梯隊發起快速突破,在奪取戰區制空權後,對敵交通樞紐實施旅級或師級空降,配合投入作戰的第二梯隊,向法國、比利時和荷蘭方向“擴大戰果”。
與此同時,蘇軍的戰術核飛彈還會對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的重要港口進行打擊,防止英美向歐洲大陸增援地面部隊。
進攻一開始,蘇軍的第一進攻梯隊的坦克就以30%左右的傷亡代價撕開了一個寬十公裡、縱深五公裡的突破口,然後後面的主力坦克一擁而上,從突破口殺了進去。而蘇軍近衛空降第7師則在模拟西德法蘭克福機場的明斯克郊外機場實施“突襲式”空降,然後依靠米格-27、米-24機群的近距離支援奪取高速公路樞紐。在演習對戰中,參演的蘇軍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拿出了秘密武器——“陸戰之王”T-80坦克,以每天80千米的高速向假想的“英吉利海峽”沖去。
在波羅的海,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在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陪同下,親自登臨“基輔”号航母,參加海空聯合作戰與兩栖登陸訓練。在将軍們眼前,蘇聯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同水面艦一道實施了對敵“飛彈飽和攻擊”,随後兩栖編隊在西德的“漢堡”登陸(實際登陸地是波蘭)。
演習的第八天,蘇軍T-80坦克群沖到了(模拟)“法國敦刻爾克”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地區,坦克兵們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鬥後已經完全控制了碼頭,緊接着,岸防部隊和防空兵在接下來的8小時内陸續抵達并展開陣地,徹底消滅了敵人通過英吉利海峽增援歐洲大陸的可能。
“西方-81”戰略進攻以蘇軍的完勝告終,雖說在演習過程中發生了PT-76兩栖坦克浮渡沉沒事故,導緻兩名乘員死亡,還有一架米格-27因機械故障而墜毀。但總的來說,“西方-81”軍演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秀肌肉”行為。蘇聯通過此次軍演大大震懾了美國和西歐。那些本就實力相對弱小的西歐各國,看完蘇聯軍演後,從心理上更加依賴他們的美國爸爸了。
“西方-81”軍演,既是蘇聯國力的巅峰,也是蘇聯走向衰弱的重要轉折點,十年之後,這個曾站在世界之巅的龐然大物,最終“轟然倒塌”,他的“遺産”,也被“叛國者”和“敵人”搜刮的一幹二淨。
參考文獻:
《從“西方-81”到“東方-18”》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美軍備控制談判研究》向東洋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古巴推行的擴張政策》鄭迪
《蘇式現代化進攻典範 華約“西方-81”大演習震撼全歐洲》田 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