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古币古籍念家國,一卷一軸顯情意。

在省民族博物館所收藏的樂嗣炳遺贈——古籍及其他珍貴文物7000冊(件)中,古籍、民國文獻以及建國後書籍和資料多達5000多冊。除了龐大的書籍類别,還有2000多件文物也頗具有曆史文化價值。這2000多件文物中包括了大量的字畫、拓片,還有1000多種來自多個不同曆史時期的錢币。

在特别訂制的樟木櫃中,一層層的抽屜仿佛塵封着一個朝代、一段曆史。打開抽屜的瞬間,一番古舊伴随着樟木與陸均松氣味彌漫開來,時光的匣子就此開啟,墨綠嫣紅,充滿曆史與故事的畫卷徐徐展開……

《漁樂圖》領銜百幅字畫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捐贈的漁樂圖長卷局部。

在這一批字畫當中,卷軸畫有260餘幅,畫片100餘幅,同時還有130餘幅的扇面作品。據省民族博物館修複保管部主任陳睿介紹,由于年代較久加之文物的颠沛流離,大部分字畫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殘損,有一些甚至已經破碎,無法再打開呈現。例如,清代的書畫家瞿子冶所創作的一幅《墨竹圖軸》就因熟宣容易脆裂的缺點,到今日已破碎,難以展開。

但即便如此,這些字畫中仍不乏精品,屬國家一級文物。戴着手套,陳睿小心翼翼地徐徐展開一幅巨作——清代呂學所畫的《漁樂圖》,随風擺動的蘆葦蕩旁,河邊嬉戲的孩童,淺灘處用魚簍捕魚的漁民,晃蕩的小漁船上正在捕魚的漁夫,還有停落在船舷上的隻隻魚鷹……精妙的畫功讓畫面中的每一片樹葉、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這幅總長9.2米、畫心部分長達6.4米的《漁樂圖》通過描繪河岸邊人們的各種勞作場景,将一個“樂”字表現得淋漓盡緻,畫中江南水鄉的景緻引人入勝。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作品的左下角,我們還看到了收藏者樂嗣炳老先生的印章。從收藏印的數量上不難看出,這幅作品并未經過太多藏家之手。“這幅畫就是因為長度太長,難以懸挂,是以收藏者們多是将其卷起來儲存,這也是為何時至今日,它的品相還這麼好。”陳睿一邊說着,一邊低着頭将畫卷收緊,他告訴記者,收得越緊越可以避免發黴。

當畫卷收好,系上絲線,卷口的“複旦74”标記引人注意。從這一個細微之處就不難看到,樂嗣炳不僅搞收藏,他對于收藏本身也極為用心。他以這樣的方式記錄着收藏這幅畫的時間與地點,這樣一個小小的标記好似和畫中的内容有了穿越時空的聯系。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收藏的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徵明的扇面作品。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元人寒柯雙鳥圖與清嘉慶年間題字合裱。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先生收藏的一幅蠅頭小楷書法作品。

江南字畫多柔情

“樂老的這一批字畫多是以明清字畫為主,内容上則是以江浙一帶為主。”陳睿說。

一幅元代的《寒柯雙鳥圖》繪制在泛着金色的絹面之上,頗有特色的是,這幅作品之上是清代嘉慶年間某位文人雅士的題字,上方的清代字與下方的元代畫合裱在了一幅立軸之内。

扇面畫作在古時多有幾分“私人訂制”的味道,比起流傳開來的字畫,它更凸顯“個性化”。明代畫家仇英所作的《樓台人物》扇面作品。仇英(1482—1559),字實父,号十洲,江蘇太倉人,其畫一般隻題名款。他的名款“實父”将繁體的“實”(實),寶蓋頭下方形似“母”字的部分寫成了“田”。“從田不從母,作者故意為之而形成他的個人辨別,也讓後人多了個鑒别這個大家作品真僞的方法。”陳睿介紹。

文征明的扇面《溪山樓閣圖》雖已略顯斑駁,但以細膩筆觸勾勒的蒼翠松柏、山澗溪流仍能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人雅緻。

而說到細膩,尤專蠅頭小楷的民國書法家毛棠創作的“微楷闆橋詩抄”無不讓見到的人啧啧稱奇。在31厘米長、近22厘米寬的紙張上,粗略估算,作者竟寫下了4000餘字。這件書法作品也是一件國家二級保護文物。

對于一生研究語言和文字的樂嗣炳教授來說,收藏拓片或許既是收藏了一份美感,也收藏了具有曆史價值的内容。在188件拓片藏品中,陳睿特别挑選出了一幅不少人耳熟能詳的《蘭亭集序》的拓片作品。超過15米長的拓片作品中,拓印了不同時期的多個版本的王羲之《蘭亭集序》,被作品的創作者首尾緊連在一起,這其中有标記着“褚遂良”的版本,也有标記着“肥版”的版本。所謂“肥版”即是指石碑本身表面細膩、清晰。

兩千枚古錢币橫跨兩千年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捐贈的新莽幺泉一十銅錢。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捐贈的春秋戰國磬币。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捐贈的春秋戰國魚币。

2000餘件樂嗣炳專藏文物展現着收藏的不易也彰顯着情趣

樂嗣炳捐贈的新莽大布黃千銅錢。

樂嗣炳捐贈給省民族博物館的古錢币共有1080種、2195枚。單是整理這些古錢币就花費了從業人員們半年的時間。

據介紹,從先秦到清代,這兩千多枚古錢币橫跨了中國上下兩千多年的曆史。

這批古錢币中有一套收集比較齊全的王莽币,猶如今日貨币一樣,有着自己完整的體系。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從小到大一整套古錢币,樂嗣炳捐贈的除壯泉四十缺外,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大泉五十都在捐贈中。在王莽币制中,面值最大,造型最為精緻的則是錯金一刀平五千銅錢。貨币整體像今天人們使用的圓頭鑰匙,其背面寫着“平五千”,上端圓形部分則鑲嵌着少量的黃金。

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推行新政,進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盡管他的改革失敗,但他所發行的一系列錢币卻成為了古錢史上的精品。貨币以懸針篆字型辨別,制作精美。

此外還有西周平首平肩尖足布,其在銅币上鑄着地方名“平陽”二字;戰國時期燕國“明”字刀銅錢則形同今日的小刀,下端的孔專門留作挂線串起來;楚國蟻鼻錢,又稱鬼臉錢,在小小橢圓形的銅币上刻畫鬼臉圖紋……各個時期的錢币形态各異,充滿奇思妙想,也展現着當時人們的政治與經濟觀念。

通過這樣一批珍貴文物,人們不僅能了解到樂嗣炳先生個人的收藏情趣、審美等,更能體會到一位愛國文人的家國情懷。大美顯大情,如今,這些文物靜靜地被收藏于海南的五指山間,它們的曆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猶如樂嗣炳那堅毅的力量,浸潤着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