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求征收?沙氏圍龍屋之困

作者:蔡斯 說
求征收?沙氏圍龍屋之困

想看更多沙氏圍龍屋圖檔,請掃二維碼。

求征收?沙氏圍龍屋之困

新沙屋的正門。

求征收?沙氏圍龍屋之困

目前新沙屋隻有老人還在居住。

求征收?沙氏圍龍屋之困

新沙屋内的破敗景象。

近200年曆史老屋多無人居住 老輩念舊守“祖産” 少輩懇求政府征收老屋

去年,随着圍龍屋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圍龍屋的保護現狀成為公衆關注的熱點。圍龍屋廣泛分布在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在有“世界客都”之稱的梅州,當地圍龍屋曆史悠久,短則兩三百年,長則五六百年,但其中一部分因年久失修,導緻圍龍屋逐漸喪失了居住功能。年輕的居民紛紛搬離祖屋,到外頭居住更舒适的現代化房屋。

位于梅州興甯市南部的圍龍屋“新沙屋”始建于道光年間,有90餘戶居民,但大部分人如今已不在圍龍屋裡居住,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最近,新沙屋正經曆一場房屋征收風波,一部分年輕人要求政府趕緊來征收他們不住的房屋,以換取安置房或錢款;但老一輩人眼見祖業凋零,卻心有不甘。一方是經濟利益,一方是家族傳統,180年曆史的老屋成為沙氏族人争奪與撕裂的對象。而這,也是時下我國一部分古民居所遭遇的困局。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武威

新沙屋位于興甯市南部,坐西南,向東北,三堂五橫兩圍龍,房間總共200多間,占地面積8000餘平方米,其中池塘約6畝,是十分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建築,族中男丁皆姓沙。據沙氏族人介紹,2011年,他們還集資修繕過祖屋,是以,房屋的外形結構以及圍龍屋的核心——祠堂都儲存得較完好。

新沙屋現狀:大多已無人居住

近日,當本報記者來到新沙屋時,圍龍屋左側的房屋已有一小部分被拆除,池塘後方的土地也已被掀開,池塘外不遠處,則是即将傳遞使用的安置房。在絕大部分的圍屋門口,都寫上了“已丈”的字樣,表示街道辦已經對該房間丈量完畢。

透過窗戶,記者發現新沙屋民居的内部裝潢已經十分破敗,黑黑的牆壁,黑黑的地磚。歪歪斜斜的桌椅上,是蜘蛛精心編織的網。一切都顯示,房間已經廢棄多年、無人居住。

屋外的牆壁上,貼着街道辦事處的通知,上面寫:“你位于甯新城南新沙屋祖屋範圍内的房屋已被政府依法征收,并與政府簽訂了房屋征收合同。現要求被征收戶于一個星期内将房屋内的所有東西搬遷完畢,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内搬遷完畢,将被視為丢棄物品。甯新街道辦将進行統一清理,清理完畢後統一更換鑰匙。”

據悉,新沙屋附近所在的地塊,未來将建設南部新城、歐尚超市、興甯廣場等市政建築。但新沙屋被征收後會作何用途,通知上還沒有明言。

而今,絕大部分的新沙屋居民已經搬走,不少房屋也沒有人居住。留下來的,十之八九都是老人。記者向他們詢問了一些問題,但很多人都已經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

沙永清是記者在新沙屋附近見到的唯一比較年輕的沙氏族人,當時他站在池塘邊,用網兜撈出水裡的漂浮物。前幾年,沙永清曾在東莞打工,這次回來也是探親,“盡管我們家裡人早就不住在祖屋了,但如果祖屋真的要拆除,我仍然會很難過的,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家族裡兩三百人,都會聚到祠堂裡,大家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玩耍;誰家娶媳婦,都要到祠堂裡焚香祭祖,祖屋在我們心中的分量仍然是很大的。”

另一在珠三角工作的沙氏後輩則告訴記者,因為沙氏人口繁衍,早年就已經有不少居民搬離了祖屋:“早在我爺爺那一輩,祖屋的房子就已經不夠住,我們就搬出去住了。”

古村落志願者:沒理由不保留

在得知新沙屋可能被拆遷的消息後,全國古村落保護志願者湯敏等人曾來到現場探訪這座圍龍屋,在湯敏眼裡,因為曆史悠久、人才輩出,新沙屋是一座沒理由不保留的圍龍屋古民居。

湯敏表示,興甯沙氏緣起于南宋末年,迄今近800年曆史。800年前,蒙古征服南宋,蒙古人從西征歐洲的部隊中調回一支精銳部隊駐紮在興甯、五華一帶,專門盯着南宋前政府軍以及他們的後代。元朝滅亡後,這支部隊并沒有回撤到蒙古高原。他們的血統也融入了興甯人的族群裡面。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興甯沙姓。

新沙屋始建于道光年間(距今約180年),由沙氏六兄弟合力建造,曆經3代數十年才建成現有規模。自建屋以後,沙氏族人在光緒年間曾出過一位進士,到了近現代,還有沙氏後輩擔任南開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高校教授。

湯敏調查後稱,在建築藝術上,新沙屋也頗有成就:“沙屋祖先在200年前,通過人力将圍屋所用青石從五華搬運至此,青石多為長達3米的整石,展現出當時修建圍屋時所花的心血。圍屋所用橫梁和柱子均為上好的杉木,橫梁上方飾以金粉的木雕樣式,栩栩如生的雕龍畫鳳,盡管部分雕

花已經脫落,但仍能展現當年沙屋興盛時的風采。”

湯敏說,沙屋的後輩不斷的修繕保障了沙屋近200年,至今依舊結構堅固。2011年新沙屋村民曾自行捐款,将籌集的30餘萬元用于修整圍屋門口的池塘。

在2012年,經過修繕的新沙屋成為了興甯市宣傳古民居改造的常用素材,興甯電視台曾重點報道新沙屋的改造案例,标題是:“城南新沙屋,古民居重修成一景”。

當地官員:之前規劃未包括新沙屋

但為何兩年前被宣傳的新沙屋,而今會被政府征收,甚至有可能面臨拆遷呢?本報記者走訪了興甯市國土資源局了解情況。

興甯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楊秋陽告訴記者,興甯目前正在進行“南部新城”的投資建設,在此前的規劃中,要在新沙屋附近征收土地,建興甯廣場、歐尚超市等市政配套。當時在土地征收報批時,市政府并沒有征收新沙屋,“但當政府征收新沙屋附近房屋的時候,新沙屋裡面有很多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提出了強烈的要求,希望甯新街道辦将他們的老屋一并征收。”

楊秋陽表示,這麼多居民主動要求征收,主要原因是“當地征收的标準、補償的比例都比較高”,“賠償比例基本是1:1,老屋有多少面積,就補多少面積的電梯新房”。甯新街道辦的黨委政府為了謹慎,決定先給新沙屋居民下發征收意見表,讓他們簽名,看看有多少戶願意搬遷。在做完前期調查後,他們将結果向市委上報,市委也是以同意征收新沙屋。

楊秋陽說,新沙屋裡有些老人覺得,自己的祖宗辛辛苦苦建了房子,但年輕人卻毫不珍惜。而年輕人覺得,老屋留在那裡,他們不居住,也沒有用,不如早點換錢換房。

至于新沙屋是否有保留的價值,楊秋陽表示,2009年到2010年,興甯市曾開展了一次對本地300多座比較有價值的特色圍龍屋和古民居的普查評比,并邀請了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論證,但新沙屋并沒有進入前100名,主要是因為新沙屋的曆史不夠悠久,規模也不是非常大,儲存得也沒有比較著名的圍龍屋好。對于前30座儲存比較好的古民居,政府已經給它們發了牌,未來也會做重點的保護。

記者随後還來到負責此次征收工作的甯新街道辦了解情況,相關從業人員表示,絕大部分新沙屋的業主已經同意政府征收他們的土地,但征收工作目前還未正式開展,主要原因是祠堂的公共部分面積如何劃分,沙氏族人還有分歧。

老少之争:祖屋拆留“撕裂”兩代人

幾經周折,記者終于聯系到了一位至今仍居住在新沙屋的居民,沙漢金,出生于1946年,現住在新沙屋内的32号房,面積106平方米。作為老一輩人,他至今都不願意搬遷,除了對祖屋與祖宗的戀戀不舍,更無奈的是,現在的安置辦法無法給他全家10多口人提供足夠的住房。同時,老人也感傷于一些沙氏族人“不念祖宗”、“見利忘義”的态度。

“那些提出要搬家的,都是早就從祖屋裡搬出去住的人,他們反正有住的地方,是以他們換多大的房子、多少錢都沒有什麼所謂。按照現在的拆遷辦法,我們最多能夠拿到3套房,但也必須拿到3套房,才能給一大家子10多口人住。但這樣下來,我們就沒有任何錢裝修了。”沙漢金說,他們全家在1999年曾經重新裝潢了一次住宅,占地面積106平方米,現在住着挺舒服,因而他并不想離開祖屋,一提起那些“數典忘祖”、一心想出賣祖産的後輩,沙漢金還是滿心的怨氣,“我對他們有很多意見,他們怎麼可以這樣?”

同樣,沙家的年輕人也向記者抱怨他們自己的苦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沙家年輕人告訴本報記者,雖然他的父輩很看重祖屋,但自己從小就不住在祖屋裡,他對于這座屋子的感情并不深,而這兩年,他在生意上遭遇挫折,急需資金周轉,加上妻子一直體弱多病,是以他就動了賣掉祖屋的念頭。“爸爸起先不同意,但我們一家的日子太艱難了,與其留着一座沒有用的老房子,還不如把自己的生活弄好些吧。”

共同的祖業,卻挽不回離散的人心。另一位離家多年的年輕沙氏族人感傷地對記者說道:“因為這個祖屋征收,已經造成不少家庭悲劇發生了!我雖然一直不在家,但我清楚知道,為了一套房子的拆遷款,家族裡有的親兄弟之間不再來往,有些人甚至到了六親不認,忘恩負義的地步。”

客家文化研究專家:圍龍屋保護形勢仍很嚴峻

深圳大學客家研究所的周建新教授告訴記者,圍龍屋是中國五大傳統建築之一,而且儲存的年代大多很久遠,是以圍龍屋通常都有很高的儲存價值。盡管這些年來,地方政府确實越來越重視圍龍屋的保護,但随着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圍龍屋的保護形勢依然很嚴峻。

因為沒有實地調研,周建新尚不能肯定新沙屋的保護價值有多高,但通過此前與當地志願者和媒體記者的幾番交談,他認為新沙屋應該是有儲存的價值的。

“我們在決定是否儲存古民居的時候,并不能隻看這幢古民居是否還有人居住,是否還有居住功能,更應該看這棟古民居的規模大不大,年代是否久遠,建築本身在藝術層面上是否比較有價值,這幢古民居中是否出過哪位名人,擁有這些要素的古民居通常無論是政府還是後輩,都會希望加以保護。而單從我們之前了解的情況看,不少居住在其中的老百姓,對于古民居還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而且新沙屋曆史上也出過很多名人,是以我覺得新沙屋還是有儲存下來的價值。”周建新說。

古村落志願者湯敏建議,政府首先應原址保留沙屋,使之成為重要的文化景點和社群精神場所,承擔起旅遊和社會教化的重要職能。而如果沙屋原住民不願再居住,希望被征收,他們也想面向社會和沙氏家族籌集資金,向政府贖買沙屋。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絡願意協同新沙屋家族和社會力量,籌集該筆資金贖買沙屋,以求得保全新沙屋,同時滿足當地政府的土地獲利。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前方後半圓形、八卦形、橢圓形等形狀的。

廣東省梅州市現存的客家圍龍屋總數有兩萬餘座,遍布于梅州全市各縣(市、區),一般都有兩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曆史。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