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作者:大銘小亮

銘亮最喜歡吃筒子骨,倒不是愛吃肉,而是喜歡啃完大肉剩下的光溜溜的筒子骨,當棒槌、當筷子、當隧道、當大炮,在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玩法之後,他突然對筒子骨産生了深深的疑問:“媽媽,為什麼骨頭中間是空的呢?我的骨頭也是空的麼?牙齒比骨頭硬麼?骨頭上圓圓的那塊是什麼?”此時,我感到是時候拿出潛藏已久的法寶了:2018年法國青少年類科學獎入選科普繪本《誰的骨頭?》,裡面除了有和骨頭有關的各種小知識,還有25組翻頁設計,有趣又好玩。果然,銘亮立即放下了油膩膩的筒子骨,捧起《誰的骨頭?》看個沒完。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從感興趣到玩耍,從玩耍中産生疑問到最後提出問題,好奇心和探索欲驅動孩子一步步向前,最終的難題一定會找父母解答,當父母的知識儲量也填不了孩子的腦洞時,科普繪本的确能幫上大忙!原來蝸牛有25000多顆牙齒;青蛙要靠眼睛來吞咽;飛鼠會用皮膚飛行;鲸魚全靠手指來遊泳;鲨魚渾身都是軟骨.....不僅是孩子,連大人看了也會驚歎“竟然有這樣的事!”

<h1>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h1>

《誰的骨頭?》的作者和繪者都是法國人。衆所周知,法國科普教育一直以簡明清晰著稱,《誰的骨頭?》在語言風格上也保持了法國人一貫的簡潔有序。首先構築大架構,綜述骨頭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起始和發展,其次講解主要骨骼如顱骨、四肢骨骼的發展和演化,其中還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周邊小知識。除了縱向邏輯的深入,編者也關注到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并非以人類為唯一中心,從遠古恐龍到現代動物在書中都能找到,縱橫交錯的叙述能保證知識的科學、精準和全面,更重要的是傳遞出一種理念:任何一種生命形态都是平等的。

除了文字精煉,法國人的幽默也在繪畫中表現的淋漓盡緻,比如說,在“是不是硬骨”這一主題之下,頭蓋骨中出現了一對鬥雞眼兒,盯着自己的鼻梁骨,看起來又傻又愣;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為了展現鲨魚全身都由軟骨組成,就讓一隻鲨魚猛的撞到了牆上,全身皺起了波浪,隔着空氣都能感覺到疼痛。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繪者也特别擅長把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經驗聯系到一起。比如說在白得像骨頭這個主題之下,畫了一個小人用白油漆刷骨頭,生動的表現出骨頭的顔色。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講到介于蜥蜴和蛇之間的短腿蜥蜴,竟然把他不服氣的表情也畫了出來,看起來對于小短腿的事實并不是很開心。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當遇到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分類方法時,為了把不同的物種放在同一個畫面中,繪者創設了一種可愛的情境,用戲劇性的方式把角色串聯起來,營造出幽默的氛圍。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在這裡,繪畫和文字的合理搭配相得益彰,不僅對知識起到補充和解釋的作用,更為孩子的想象提供了底色。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但想象也不是超越一切規則的胡編亂鄒,在合理的架構内進行,想象有了依據才會在更廣闊的空間綻放。

<h1>2.知識的蝴蝶效應</h1>

全書寫到“非同尋常的骨骼”就戛然而止,讓人覺得意猶未盡,又回味無窮,好像後面應該還有幾十頁,卻不知道被誰撕了似的,有點生氣,有點遺憾,于是在不完美中又生出一點渴望,渴望去讀下一本關于骨頭的書,了解更多關于骨頭的小故事。

一本好書會讓讀者在閱讀之後産生很多疑問和思考,點燃探索的欲望,比如,看到顱骨中颞孔對咬合力的影響,于是想知道動物咬合力排行,便立即搜尋相應的紀錄片;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看到人類和猩猩的顱骨比較圖之後,想知道人類是如何由猿人進化的,于是去看房龍的《人類的故事》;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看過手臂、腿、掌骨骼的組成後,想要進一步了解人體骨骼的構造,于是去看《如何制作一個哥哥》。

誰的骨頭最輕盈?誰的骨頭最強壯?關于骨頭的小知識這裡都有了!1.簡潔的文字和幽默的畫風最配哦!2.知識的蝴蝶效應

知識在不斷的觸發和關聯中連接配接成網絡,進而建構一個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一本好書可以引發知識的蝴蝶效應,成為其他幾十本甚至是幾百本書的引子,誘導你在連續的閱讀中,逐漸擴大知識的邊界。

其實作為成年人,在陪孩子讀繪本的過程中我還有一點深刻的感受:在接受了20多年的學校教育後,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接受能力會出現衰退,反應在生活中就是很難接受新鮮事物,不想看複雜難讀的書,甚至産生反智的心理,唯有在陪孩子閱讀繪本時,這種情況才出現了改善。幽默生動的配圖和簡潔易懂的文字讓陌生的知識變得容易親近,逐漸改變了我對新鮮事物産生的逆反心理,願意陪孩子讀,甚至等孩子睡着了,自己捧着看一會兒,《誰的骨頭?》就是我先讀過然後适時推薦給銘亮的,它為我們創造了一段充滿樂趣的親子時光,而一本書帶來的好處其實遠不止于此,誰看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