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錦瑟,擊玉壺,吳中狂士遊成都。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
青絲金絡白雪駒,日斜馳遣迎名姝。燕脂褪盡見玉膚,綠鬟半脫嬌不梳。
吳绫便面對客書,斜行小草密複疏。墨君秀潤瘦不枯,風枝雨葉筆筆殊。
月浸羅,清夜徂,滿身花影醉索扶。東來此歡堕空虛,坐悲新霜點鬓須。
易求合浦千斛珠,難覓錦江雙鯉魚。 陸遊《成都行》

舊時春熙路
春熙路取自老子《道德經》中:“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的典故。其意旨在“春風和煦,民子熙熙而來”,故街名就叫“春熙路”。也以描述這裡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曾做過成都市政長官王缵緒秘書、著名書法家、詩人陳月舫先生,于1924年命此名,号稱百年金街。
當時的四川省督辦楊森下令把舊衙門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從南到北一條街,其後又修建了東西兩條街,名叫春熙路東段、西段、南段和北段。
據有關曆史資料查證,春熙路的前世肇始于商賈,發命于官府,完成于軍閥時期。
錦城滿目是煙花,處處紅樓賣酒家。如今的春熙路,結合了現代與古典,融合了西方與東方,繪就了燈火通明、五光十色、絢爛多姿的文化世界。
從王府井商場過天橋走入春熙路北段,兩邊招牌林立,仿佛置身于香港銅鑼灣。北口的雕像和牆上的壁畫一次次向路人述說着它的曆史變遷。
春熙路街心花園,建有一座紀念碑,上面鑒有孫中山先生的站立銅像,系1928年初落成。1943年,佘中英任成都市長時,認為銅像有些失真,特請名雕塑家劉開渠重塑了一尊,今天花園處的那尊孫中山坐像,就是劉開渠的傑作。
往西走不遠就是太古裡。它通過保留古老街巷與曆史建築,再融入2-3層的獨棟建築,川西風格的青瓦坡屋頂與格栅配以大面積落地玻璃幕牆,時尚、古典與優雅在國際品牌和本地文化間穿梭融合。
春熙路東段鹽市口也是由來已久。 清光緒五年以前,四川的官鹽店一直設于此,故名。這裡的九龍商場也是成都知名的服裝批發零售市場。
另外,春熙路錦華館,基督堂,春熙坊等地也是打卡的好去處。
香港《大公報》說:“城市掘金哪裡去,春熙路;品味時尚哪裡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裡去,春熙路……哪裡都不想去?還是可去春熙路。”成都春熙路名列第3的理由主要在它的養眼指數和美食指數很高,另外比較高的是休憩指數、人氣指數和商業指數。 說起成都商業區,成都人繞不過春熙路,正如上海人繞不過南京路,北京人繞不過西單、王府井一樣。作為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春熙路不僅曆來是成都人銷金玩耍的重要去處,還傳承着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