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聊電影《紀子的餐桌》。
片名紀子の食卓/ Noriko No Shokutaku / Noriko's Dinner Table (2005),别名紀子,出租中。
園子溫導演最為著名的一點就是他總能想出點兒勁爆的畫面來,原本平平無奇的電影在他突發奇想創造的吸睛鏡頭下,立馬顯得耐人尋味。
近幾年的《我們都是超能力者》(2013)、《真實魔鬼遊戲》(2015)等影片都是玩的這種路數,将極為獵奇的畫面安插在荒誕的故事中,隐隐約約又講了一個大道理。
《紀子的餐桌》同樣有一個十分吸引眼球的點:54名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女高中生,手拉手面帶笑容地在東京的地鐵上集體suicide。
地鐵疾馳而來,前一秒還笑面如魇的花季少年,下一秒就變成滿屏血污。
全片最為關鍵的一幕就此完成。
《紀子的餐桌》這個關鍵一幕在園子溫前作《循環自殺》(2001)中也出現過。
兩部電影的确有着聯系。
《紀子的餐桌》中的故事發生在《循環自殺》事件之前、期間和之後,目的就是幫助展示發生在那部電影中每件事的背後故事。
别看《紀子的餐桌》的标簽貼的是“恐怖”,其實故事是一部探讨親情的文藝片,配上了一些園子溫最為擅長的吸睛鏡頭。
除了部分鏡頭血漿太多,剩下的内容都是無盡的獨白和反思。
《紀子的餐桌》榮獲了2005年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别提攜FICC獎、2007年橫濱電影節最佳新人獎(吉高由裡子)。
《紀子的餐桌》的故事看似荒誕,其實和現實生活結合很緊密。
日本經濟躺平20年多年,所有人都感到無比空虛。
工作、學習、生活,都充滿了令人乏味的味道。
在這個背景下,假扮親人出租自己的家庭出租服務誕生了。他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寄生,又可以逃避真實世界。
一個青春叛逆期離家出走的女孩紀子,通過網絡聊天遇到了從事家庭出租的久美子。就這樣紀子跟着久美子進入到形形色色的家庭中。
沒多久紀子的妹妹由佳也跟随姐姐步伐,來到東京,加入家庭出租。
他們的父親徹三為了找回女兒,開始了痛苦地尋女之旅。
一群離家出走的問題青少年,在沒有接觸過社會的情況下,開始為有情感需求的人提供心理安慰。
隻要錢到位,家庭可以出租、親情也可以買賣,最諷刺的是,提供服務的人都是抛棄原生家庭的人。
指望這些缺愛的人提供愛,真是莫大的諷刺。
家庭出租的服務者十分偏執,不知道該說她們入戲太深還是太過敬業。
她們通過假扮他人的家人,逃避自己的原有身份。有時候甚至可以為此去死,像極了青春期喜歡走極端的少年們。
正值花季的少女們隻是因為苦悶就走上絕路,整個過程還自我感動得不行,可見磨滅年輕人鬥志的後果就是兩敗俱傷。
紀子、由佳的父母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代替孩子做選擇。
毋庸置疑的是,做父母的都會為了孩子好,隻是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欠缺。
父母直接給結果,卻不解釋過程。
徹三與女兒們的交流并不多,僅限于吃飯時的幾句對白。在替孩子們選擇未來路的時候,他們也隻是簡單粗暴地給出結論,卻沒有耐心地做好解釋。
如果徹三當初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做好思想疏導,我相信紀子、由佳不會做出這種令所有人都傷心的結果。
《紀子的餐桌》最大的意義就是引以為戒,對照自己所在家庭查找問題,強化溝通和心理疏導。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能在餐桌上解決小孩子的思想問題,也就不會有這麼多悲劇了。
獵奇畫面蘊含現實意義,
情感訴求缺位引以為戒。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衆号: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