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太萬實體論概述——以太大統一模型

以太萬實體論概述

摘要:以太萬實體論從空間的角度對實體基礎概念的本質屬性、物質的實體屬性來源和基本實體現象的發生原理進行統一的解釋。空間的本質是存在巨大内壓的以太極流體,以太壓作用于物體,産生慣性、能量和四個基本互相作用力的表象,光、電、磁、熱是以太不同運動方式的微觀表現形式;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都是以太壓作用于物體所産生壓力差的展現;慣性力實質上是因物體加速度造成以太壓傳導的時間內插補點;能量的本質是物體相關以太空間可伸縮量的度量,物體釋放的能量可視為巨大的以太壓對物體相關的以太空間伸縮量的做功;闡明了構成宇宙的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質三種物質之間的統一和轉化關系……以太萬實體論給目前許多懸而未決實體學基本問題一個統一的、明确的解答。

關鍵詞:以太;光 ;電;磁;力;慣性;品質;能量

1前言

探索和獲知客觀世界的真相和宇宙的本質是每個具有自主意識人的最原始本能願望,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途徑。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主流理論卻告訴我們一個荒誕的、奇異的、不可知的宇宙世界。但宇宙如此真實地、有規律地運作着,各種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又告訴我們:組成宇宙最基本的物質和最本質的屬性一定是确定的、簡潔的。

對宇宙真相的探索和研究從大的方面講有兩條路徑,一是從已知物質本身角度去研究,現代主流學派已創立了衆多理論和模型,但這些建立衆多“假設+猜想”基礎上的理論,常常是帶來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要更多,這些理論即不能自洽,更不能他洽,這種從已知物質本身的角度出發研究宇宙本質的方式已是窮途末路了,根本看不到希望。二是從空間的角度,來找尋宇宙的秘密,這是在經典實體時代曾被無數先賢所認可的路徑,因對以太的誤讀,而被主流理論界所抛棄。但越來越多的自然現象提示我們,宇宙的秘密一定隐藏在與人的直覺感受不同的地方:宇宙空間。

承認宇宙空間是由一種特殊物質構成,從空間的角度解釋宇宙的本質,對空間本質上的認知突破将摧毀所有基于假設“空間是虛空”的理論體系,整個實體理論體系都将重構,科學得以重生,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現象将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但從空間的角度認識宇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難以了解和接受的,這颠覆大多數人已有的觀念和認知,這種世界觀颠覆性的變革所面臨的阻力之大,将超過曆史上任何一個宗教的力量。

本文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所展示資訊的抽真去僞,依據真實可靠的自然資訊,進行全面系統思考和嚴謹的邏輯推理,重拾經典以太概念并注入全新的内涵,為以太學正本清源,建立以太萬實體論,重塑實體基礎理論架構,告訴人們宇宙萬物的本質,給一切自然現象一個統一的、明确的解釋。

2對主流理論的質疑和批判

相對論、量子力學、标準粒子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弦理論是現代實體主流理論,雖然這些理論不僅互相沖突,也自我沖突,在人們沒找到最終正确的答案之前,這些理論都是有益的探索。但當這些主流理論被捧上神壇,被無數信徒頂禮膜拜時,逐漸演變為披着科學外衣的宗教門派,成為禁閉人們的思想的一種枷鎖。這些打着“科學共同體”旗号的主流理論壟斷科學研究,在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上畫地為牢,淪為毀滅科學精神的宗教思想,反而成為科學進步、真理探索上的巨大阻礙。宇宙學被禁锢在相對論的手掌心中,建立在“品質使時空彎曲”基礎上的星象術,因天體距離如此遙遠而永遠無法得到驗證;标準粒子模型一旦遇到無法解釋的問題,便歸因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并自導自演地撞出衆多具有特異功能的粒子來。

邏輯思維是人類一切文明和科學的基礎,但主流理論得出宇宙無中生有、時空穿越、空間彎曲、黑洞、蟲洞、高維空間、平行宇宙等玄論,與人的最基本邏輯相悖,超越人類的邏輯思維底線,一定是錯誤的、荒謬的,但卻仍冠以科學理論之名、行欺世盜名之實,在不良風氣的推動下,荼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使真相離人們越來越遠。

為探求真理,必需對主流理論和不良風氣進行反思和批判。受篇幅所限,下面僅以與光相關的主流理論為例進行辨析:

2.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悖論

光是波還是粒子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問題,決定了對空間本質的認識。光要麼是波,要麼是粒子,把光作為“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運動”是一個自欺欺人、混淆是非、指鹿為馬的判定,違背了人的基本邏輯,卻被主流理論作為粉飾謬誤的幌子而照單全收了,波粒二象性成為掩飾沖突的遮羞布,也成為尋找真相的絆腳石。

波是彈性基元互相作用産生集體運動的表觀形式,波的基本特征是媒體往返位移的傳播,且彈性基元(媒體)之間壓力越大,波的傳播速度越快。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幹涉等自然現象充分證明了光是空間無限小彈性媒體(以太)振動波的傳遞現象。光、電子這類集體運動形式的波在各個尺度上伸展都不大,且異常穩定,可以看成一個“波包”或“波團”,當這個“波包”作為一個整體運動時,“波包”也帶有能量和動量,占據在一定的空間,“波包”展示出一定粒子的表征。

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現象的解釋是“光子把電子撞出”,連光和電子是什麼都不清楚,就說明光是一種粒子,這也太過牽強,光子如果是粒子,為什麼人們從來沒觀察到光子與光子相撞的現象!

如果光是光子的波形運動,光子的實際運動路徑的速度将遠遠大于光速,而能量越低(波長越大)的光子實際運動路徑的速度會越大,推論是十分荒唐的。光本質上是空間媒體(以太)的振動波的傳遞現象,而絕不是那個神奇的可變身、可穿越的光子的波形運動。

2.2 光速不變原理的悖論

光的傳播和聲音的傳播原理一樣,是一種振動波在媒體中傳播的現象,光是作為以太振動波的傳遞現象,光在同一以太空間内的傳播速度是相同的,無論光源是如何運動,它瞬時引起以太振動的傳播速度是相同的,如果觀察者相對其周邊的以太是靜止的,那麼,從觀察者角度去測量所有光源的光速也是相同的。光的這種特征充分證明了“光是以太振動波的傳遞”,如果“光是粒子的運動”是不可能具這種特征的。

由于對以太的拖曳效應,天體與物體會曳引着以太一起運動,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中,實驗裝置與其周圍的以太并沒相對運動,所測的光速是不變的,但如果實驗裝置相對其周邊的以太有相對運動,那麼光相對它的速度将産生變化,光速的測量是完全符合基本數學邏輯的。狹義相對論隻是利用了“光在同一以太空間内的傳播速度是相同”産生各種現象,僞證了光速相對任何物體均不變的“光速不變原理”,這種詭異的“光速不變原理”作為狹義相對論假設前提條件是不成立的。

光作為以太振動波的傳遞,在密度相同以太空間裡,傳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光速不是不變的,光速是随傳播媒體(以太)的密度變化而變化的,實事上光在真空、空氣、水、玻璃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這裡強調一下,空氣、水、玻璃的分子不是光的傳播媒體,而是它們中的以太才是光的傳播媒體,傳播媒體以太密度越低(彈性以太間的内壓越低)光速越低,如空氣、水、玻璃中的以太密度比真空中的以太密度有不同程度降低,光在空氣、水、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就有明顯的不同程度下降,這是光作為振動波傳播的特性。光的粒子說與這些光速變化的現象相沖突,但隻能選擇無視了。

2.3光的偏折的悖論

光在以太密度相同的空間是按直線傳遞的,光在以太密度不同的空間之間傳遞,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如光從空氣中射入水、玻璃等物體時,因以太密度發生變化,以太之間的壓力出現了變化,光速也出現變化而發生光的折射現象,這也是光作為振動波傳遞的基本特征之一。

光的這種因空間以太密度的變化而産生的偏折或曲彎的現象是十分常見,當天體周圍出光的偏折時,主流理論卻認是“品質引起的時空彎曲”現象,把它當作是相對論成立的證據,牽強之極!光線經過天體附近出現偏折現象,包括引力透鏡現象,實際上是因天體附近空間以太密度的變化(因氣體、磁場、引力等原因,越靠近天體的空間以太密度越低),而引起光的折射的現象,絕不是“品質扭曲時空”玄論的證據。

2.4光速最大的悖論

光速最大是相對論成立的條件之一,但以相對論為理論基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得出的宇宙膨脹速度遠大于光速,也就是可見宇宙兩邊天體的相對速度遠大于光速,卻被解釋為“膨脹速度不傳遞資訊,與光速最大不沖突”,這種偷換概念的說法真是達到厚顔無恥的地步,毫無科學精神可言。天文上觀察到某些類星體的噴流超過了光速的現象,但是硬被主流理論界解釋為觀測角度問題,也是讓人無語了。

2.5光的紅移的悖論

哈勃定律認定星光的紅移是一種運動紅移(又稱多普勒效應),越遙遠的星系紅移越大,也就是越遙遠的星系越加速遠離我們,哈勃定律成為宇宙大爆炸模型的理論基礎。

而事實上,光作為一種振動波的傳遞現象,在傳播的過程中是有振動能量損失(擴散)的,傳播得越遙遠能量損失越大,波長逐漸變長,頻率逐漸降低,直至為零。光的這種能量的損失(擴散)非常緩慢,在較近的天體之間很難被觀測到,天體之間越遙遠,光的能量在傳播過程中的損失越大,也就是紅移越明顯。光的這種因遠距離傳播而産生的紅移現象也是宇宙中非常樸實的現象。

同理,宇宙微波背景也是光在傳播過程中的能量衰減産生自然現象,宇宙中所有的星光都會最終因能量衰減而經曆微波階段的,宇宙微波背景絕不是什麼“大爆炸的餘輝”。如果光波在傳播過程沒有能量的衰減直至消失,那麼整個宇宙将充滿高頻光波、異常明亮、甚至會亮瞎我們的眼睛。

哈勃定律無視紅移現象産生最常見機理,并選擇一個錯誤的推導,最終發展出“宇宙是一個奇點爆炸後膨脹形成的”的神論來。 主流理論既不承認光是一種波,卻又用“多普勒效應”這個波的傳播特有現象解釋來星光的紅移,也是自相沖突的。

2.6對光實驗結果扭曲和選擇性失明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被當成否定以太存在的主要證據,這是對實驗結果嚴重扭曲,邁克爾遜本人至死堅信以太的存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完全符合斯托克斯的“以太完全曳引假說”,以太是一種超流體,天體的運動和其周邊以太的運動基本保持一緻,相對靜止,地球的自轉與周邊的以太相對速度為零,這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零結果的原因,實驗結果隻能說明以太具有超級流動性的屬性,實驗結果隻是對 “假設以太的絕對靜止”的證僞。

斐索實驗通過媒體(水、酒精等)拖拽以太産生光的幹涉現象,實驗證明光速可變,證明了伽利略變換才是正确的,也證明了以太的存在。

霍克實驗用精确的幹涉實驗證明了菲涅耳部分(透明物體對光的運動)拽引假說,證明了以太的存在、以太的流動性。

塞格尼克現象是實驗裝置相對空間的運動,産生了光的幹涉現象,證明了相對空間媒體運動的物體,光速是變化的,打破“光速不變”的神話,塞格尼克現象也證明了空間中存在以太場。

對實驗結果的不同解讀會決定實體學的發展方向。光的粒子學派不僅嚴重扭曲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的科學含義,也對衆多證明以太存在的實驗采取了選擇性失明,但否定以太的存在就等于否定電磁波(光)的存在。

3、空間

現有的實體基礎理論都是将物質本身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引力、電磁力、核強力、核弱力均來自物體本身,而将空間視為虛空,實在繞不過去時,就以電磁場、引力場、能量場、希格斯海名義搪塞一下,最多隻是承認這些場(空間)是一種特殊物質,但沒有深入研究過空間的本質屬性,這是現有實體基礎理論犯下緻命的方向性錯誤。

普通物質所占宇宙空間比例極其微小,不到億兆分之一,普通物質一般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核所占空間隻是原子大小的千億分之一左右,是以,空間是客觀存在宇宙的絕對主體,對宇宙的運作起着主導作用,對空間本質屬性的正确認識才是解開宇宙謎底的唯一鑰匙。

空間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特殊物質(以太),整個宇宙空間就是以太空間,所有自然現象均是普通物質與以太空間互相作用的表現,慣性、能量和四種基本力是以太空間的巨大的以太壓對普通物質作用的展現。

3.1 空間的本質屬性

宇宙空間不存在虛空,它充滿彈性極小基元——以太,整個宇宙空間就是以太空間,空間的實體屬性由以太的決定,空間的本質屬性是存在巨大内壓(以太壓)的以太極流體。

電磁波、電壓、引力、引力波、電場、磁場等傳播速度都等于光速,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它們一定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同一種物質的同一實體屬性的反映,即是這種充滿宇宙空間的特殊物質之間壓力和振動傳播的速度。“空間是物質的廣延”“真空不空” “不存在超距離作用的力”等觀點已在理論界形成了一定的共識,“真空零點能”“真空起伏”等現象也證明空間存在一種特殊物質,本文将這種充滿宇宙空間的特殊物質為“以太”。

3.2空間的主要實體屬性

3.2.1空間存在巨大的以太壓

充滿宇宙空間的以太具有可壓縮性和可伸展性,宇宙空間存在巨大的以太壓,以太壓的傳導速度為光速,是以電磁波、電壓、引力、電磁場等傳播速度能夠以光速傳遞。

電磁波是以太的振動波的傳遞現象,電磁波的光速傳播是宇宙空間存在巨大以太壓的直接證據,以太壓的實質是彈性以太之間的斥力,以太壓越大,以太被壓縮得越小,空間的以太密度越大,在以太壓越高的空間裡,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光速)越快。因為空間存在巨大以太壓力,才使電磁波的振動表現為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橫振動,并以光速傳遞。

物體的慣性也是宇宙空間存在巨大以太壓的直接證據,慣性不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慣性的本質是以太壓以光速傳遞時,在靜止或勻速運動的物體上實作完全平衡的現象,要物體産生加速度,因以太壓的傳導需要時間,打破了施加在靜止或勻速運動的物體上以太壓的平衡,必須施加外力建立一種新的力的平衡,這就是慣性(力)的來源。

宇宙中的天體并沒有因引力而聚內建一團,那麼天體之間必然存着某種斥力與引力的抗衡,我們也可以從這一個角度去了解“空間以太壓必然存在”,如同地球大氣層記憶體在大氣壓是一個道理。

3.2.2空間是個極流體

以太粒子具有可壓縮性(彈性),以太粒子之間存在強大的互斥力,保持着與空間以太壓的平衡,宇宙空間的以太密度相對均衡,但由于以太和普通物質的互相作用,也使部分空間出現以太密度高低的差異,以太粒子密度高的部位,空間壓力高;以太粒子密度較低的部位,空間壓力低,以太粒子在壓力差的作用下,以一定速度是從密度高(壓強大)空間流向密度低(壓強小)的空間,或是以振動波的形式傳導這種以太的密度差和壓力差。這也是物體運動和能量産生的根源。

物體的慣性、品質以及四項基本作用力都是以太壓對物體作用的反映,但以太粒子之間沒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隻有巨大的壓力在以太粒子之間以光速傳遞,以太粒子之間不存在所謂品質、慣性、引力、電磁力,和人們對普通物質的感覺不同,以太空間是一種具有極端流動性和巨大内壓的流體,以太空間對普通物體的運動不顯示任何阻力,讓人不能直覺感受到它的存在,這就是空間的秘密所在。

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現象産生的原因,包容萬物的空間是一個以太極流體,以太空間極易産生波動,即使在我們看起來是絕對靜止的空間裡,依然存在着以太的輕微波動,雖然這種波動頻率和幅度很小,就像沒有絕對靜止的海水一樣,組成物體的微觀粒子在以太空間中随以太的波動而波動。這就是所謂“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質波現象的成因。

4.光、電(電子、電荷、電壓)、磁、熱的統一

4.1光 (電磁波)的本質

光(電磁波)是以太振動波的傳播現象,這種振動波在以太空間以光速進行傳播,并不是以太粒子本身在光速運動,這就是光(電磁波)的本質。

光(電磁波)的實體屬性和機械振動波的實體屬性完全相同,将光(電磁波)作為以太粒子振動波的傳播現象,光(電磁波)的一切實體現象都得到符合科學邏輯的解釋,并和光(電磁波)在自然界産生所有現象相印證的。光作為以太的振動波的傳播現象,在密度相同以太空間傳播速度是相同,但光速不是不變的,光速是随傳播媒體以太的密度變化而變化的。以太密度越低光速越低,如空氣、水、玻璃中的以太密度比真空中的以太密度有不同程度降低,光在空氣、水、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就有明顯的不同程度下降,這是振動波傳播的特性。光在以太密度相同的空間裡是按直線傳遞的,光在以太不同密度的空間傳遞,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如光從空氣中射入水、玻璃等物體時,因以太的密度發生變化而出現光的折射現象,這也是光作為振動波的傳播現象的基本特征。

光是物體與宇宙空間能量交換的主要途徑,光的振動頻率越高,傳送的能量越大。光作為一種振動波,在傳播的過程中是有振動能量的損失(擴散),傳播越得越遙遠能量損失越大,波長逐漸變長,頻率逐漸降低,直至為零。所謂 “宇宙學紅移”“宇宙微波背景”都是光遠距離傳播過程中振動能量降低的現象,光的這種因遠距離傳播能量衰減而産生的紅移現象是光作一種振動波傳播的非常樸實的現象。

4.2電子的本質

對電子的争議并不比對光的争議少,“電子的本質是什麼”也是實體學上一個關鍵的基本問題,但依然被主流權威理論所誤導了。

現代主流原子模型将電子視為一種基本粒子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并賦予電子一個負電荷,帶有負電荷的電子與帶有正電荷的原子核互相吸引卻不會向原子核墜落,電子吸收或釋放一個光子可實作不同軌道的躍遷,原子與原子共用一個電子形成分子鍵……這些貌似合理的解釋,充滿了邏輯上的奇異性。當一塊金屬在一定頻率光波的照射下,産生電子溢出的外光電效應時,金屬本身沒有成為帶正電的離子體,外光電效應說明現行原子核模型有關電子、電荷的理論是不能自洽的。

電流的感應速度為光速,而電流的速度(電子流動的速度)僅為每秒不到一厘米,這說明電子處在一個連續的媒體(以太)中,也說明電子不可能即圍繞原子核做高速運動,又要在導體内随電流流動。單個或少數電子高速(接近光速)圍繞原子核運動形成電子雲的說法是不成立。電子雲是原子空間有無數電子的直覺表現,每個原子核周圍有無數個電子,組成原子中電子雲,而不是電子在圍繞原子核做高速運動産生的“電子雲機率波”。

為什麼沒有人能夠捕捉到一個實實在在的電子,為什麼電子的半徑是個不可測的值?為什麼電子具有内在的振動頻率?為什麼電子可以發生衍射和幹涉現象?為什麼人們從沒有觀察到電子作為粒子的互相碰撞現象?而伴随着電子的消失總會有電磁波的産生?因為電子和光一樣,也隻是以太的一種運動形式的表現,電子是本質是電磁波撞擊原子核形成的以太漩渦——一種以太環形駐波,或者說電子是一種首尾相接的電磁波。電子的這種環形以太駐波異常穩定,具有品質和自旋等可觀測的性質,電子也帶有能量和動量,占據在一定的空間,這些的表征和粒子的表征是十分相似的。電子的移動和光的傳導相同,并不是組成環狀駐波以太的移動,而這種環狀駐波在以太空間的傳導性移動。

4.3磁的本質

以太粒子之間有很強的互斥力并對壓力變化異常敏感,以太具有極強的流動性,以太在壓力差的作用下,以一定速度是從密度高(壓強大)空間流向密度低(壓強小)的空間,形成以太流,以太粒子的定向流動産生磁場效應,磁的本質就是以太粒子定向流動産生微觀效應,空間中參與定向流動以太粒子的多少與流動速度決定了磁場強弱。

原子核的自旋和電子所形成的以太渦流是物質内部磁場産生的原因。

以磁鐵為例說明磁場形成的原理,磁化後磁鐵内部的部分原子核自旋和電子所形的以太漩渦的排列在方向上保持一緻,形成相向的以太蝸流群,将大量以太粒子推向極化方向,這樣使磁鐵極化一端的外部附近空間的以太密度增加、壓強增加,同時,磁鐵極化另一端的外部附近空間的以太密度減少、壓強降低,由于磁鐵兩端外部的以太空間存在壓強差,又使以太粒子從磁鐵外部由密度高的一端向密度低的一端流動,形成一個發散狀的以太蝸流,從剖面上看是一層層散發又閉合的以太粒子的運動曲線,這個運動曲線和我們熟知的磁力線形狀是完全一緻的,這樣一個磁鐵的磁場就産生了。以上磁場形成原理也回答了“為什麼磁單極不存在”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磁體的獨立磁場都是這種以太粒子閉合的定向循環流動。

在日常生活中,當兩個磁鐵的相同極靠近時,由于磁場中以太的定向流動,會導緻兩磁鐵之間的以太密度增加,磁鐵之間壓力增大,出現磁鐵之間的互相排斥現象;當兩個磁鐵的異極靠近時,由于磁場中以太的定向流動,會導緻磁鐵之間的以太密度減小,磁鐵之間壓力降低,出現磁體之間的互相吸引現象;這就是磁鐵(磁場)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現象産生的機理。

任意一個微觀粒子的磁場都可以在其極化方向上與其它微觀粒子磁場的異極相結合,形成一個更大的聯合磁場。在一個穩定的聯合磁場中,任何一個粒子的位置的變化都可能導緻粒子之間聯合磁場以太密度的變化,産生互相的吸力或斥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磁力。

以原子為例,電子是一個小磁體(以太的環形駐波),自旋的原子核也是一個小磁體(以太的柱狀波),很容易組成一個原子核和若幹電子的原子聯合磁場。原子聯合磁場與其它原子的聯合磁場靠近時,在原子磁場極化的方向上與其它原子組成更大的聯合磁場,也就是分子磁場。由于每一種原子聯合磁場的磁場強度、極化方向和極化數量都有很大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會形成不同性能聯合磁場,不同原子聯合磁場的極化方向、極化數量和電磁力大小決定了不同元素原子的實體和化學屬性。

在自然界中,單個粒子一般都不是一個完全獨立封閉的磁場,基本上都要和它附近其它磁場形成聯合磁場,原子與其它原子形成聯合磁場既原子之間組成了分子,原子之間在其極化方向組成聯合磁場,産生所謂化學鍵;分子之間在其極化方向組成聯合磁場,也就産生分子之間的範德華力;從大的方面講,任何一個天體都是一個聯合磁場,如地球也是一個聯合磁場,并有明顯的兩個地磁極。

4.4電荷的本質

現代主流理論為了說明微觀粒子之間互斥和相吸現象,定義這些粒子擁有一定數量正電荷或負電荷,并定義異性電荷相吸、同性電荷相斥功能,這些具有電荷的粒子有共同特征:擁有自旋和磁距。但現代主流理論無法回答“電荷到底是什麼東西?” 主流原子模型中正電荷集中在原子核,負電荷分布在原子外圍的電子上,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原子核有自旋的特征,電磁波對原子核的“撞擊”是産生或維持原子核自旋的動力,原子核的自旋會拽動以太在其周圍形成循環流動以太漩渦,原子核的旋轉形成以太的柱狀渦流,就是原子核擁有的以太粒子流循環流動磁場,但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形成的磁場的磁極數也不同,所謂電荷隻是微觀粒子形成磁場磁極的實體特性的表征,所謂電荷數就是這種微觀粒子形成磁場極化的量化表征數,如一種原子核旋轉形成以太的柱狀渦流有3對極化方向的量化表征數,就說它有3個電荷,這裡的電荷數的含義已經完全不同于元素周期表上元素電荷數的含義。正負電荷也就是這種以太漩渦的旋轉方向不同(左旋或右旋),如:電子是右旋的以太環狀駐波,正電子是左旋的以太環狀駐波。每個以太漩渦都是一個獨立的磁場,兩個以太漩渦形成聯合磁場時,當兩個以太漩渦在距離較近時産生互相排斥現象,兩個以太漩渦在距離較遠時産生互相吸引現象(其原理見本文對電磁力的解釋),并不是電荷的異性電荷相吸、同性電荷相斥的現象。對電荷的正确認知,使微觀上大多數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得到可以得到解答。

質子和中子的正解:現行理論認為“質子帶一個正電荷,中子不帶電顯電中性”,這隻是一個非常表面化的解釋。中子是尚未形成柱狀以太渦流的質子,或者說質子是産生自旋并形成柱狀以太渦流的中子。當外部電磁波撞擊中子,使中子産生自旋并形成柱狀以太渦流,電磁波轉變為電子(以太環狀駐波),不是一個中子衰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相同的道理,并不是把一個電子壓到質子中後,質子變成一個中子,而是電子與質子的以太渦流相撞後,質子失去柱狀以太渦流,而顯電中性。中子自身沒有形成循環流動的以太渦流,不具有獨立的閉合磁場,不會産生兩個磁場接近而使它們之間的以太密度增大而産生互斥力現象,也就是不存在“庫侖墊壘”的阻擋,是以中子可以幾乎不受阻礙地穿過其它原子的磁場,與其它原子核相碰撞,産生核反應。利用中子“不帶電”的這一特性,在核反應中常把中子作為轟擊粒子。

4.5電磁感應

磁場和電場本質上都是以太的定向流動。在磁場中電子(以太的環形駐波)具有順磁性,受磁場作用電子按統一方向排列,同時,電子排列的一緻性驅動空間的一部分以太按垂直磁場方向定向流動,就産生電場。

電磁感應現象的解釋: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線運動時,電子在導體中形成的電場統一指向導體的一端,也就是在導體内部形成了以太的定向流動,以太的定向流動帶動電子的流動

産生閉合電路的電流。如果電路是斷的,那麼将在導體兩端産生電壓差(以太的密度差),發電機就是這個工作原理。以上也是“電生磁、磁生電”現象發生的機理。

4.6電壓的本質

光速是以太粒子之間振動傳遞和壓力傳遞的特有速度,而電壓的傳遞又恰好也是光速,兩者之間必然有密切的内在關聯,而事實上,電壓的本質是導體不同空間部位的以太壓強差。電壓的産生就是利用電磁原理将高電位部分的以太密度增加,形成與相應空間部位的以太壓強差,在閉合線路中,相應空間部位以太壓強差越大,以太定向流動速度越快,推動的電子的速度就越快,表現出電流增大的現象。

由于不同物質内部的電磁場強度不同,不同物質内部以太密度也有較大差異,在鐵、銅等金屬内部的電磁場強度高、以太密度較低,而空氣、橡膠等物質内部電磁場強度低、以太密度較高,真空中以太密最高,一般從以太密度低的物體很難形成向以太密度高物體的以太定向流動,是以,即便通過電磁感應将金屬内部以太密度升高(電壓升高),也很難産生以太從金屬向空氣、橡膠等絕緣體的定向流動,也就産生電的絕緣效果,這也是電的導體與絕緣體實體特性的本質原理。導體中的以太密度比絕緣體中的以太密度低,無法形成以太向絕緣體的定向流動是絕緣的主要原因,但當導體的電壓足夠高時,在一定下條件,也能出現以太向絕緣體定向流動的擊穿效應。

4.6熱的本質

熱是實體上最常用的實體量,熱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能量,熱能在宏觀表現為物體的溫度,微觀上表現為原子或分子的振動或運動的劇烈程度,但現有理論沒有告訴我們熱是如何傳導的?熱的本質是什麼?

物體的原子核之間是相距較遠的,它們的振動或運動是無法互相傳導的,但空間的以太是連續的、互相作用的,物體的原子或分子的振動或運動實際上是由物體中以太的波動和運動的反映。如在物體的聯合磁場中,一部分原子或分子的振動或運動會引相鄰原子或分子之間聯合磁場的以太密度周期性變化,産生與周邊原子或分子之間的吸力和斥力的周期性變化,将這種振動或運動在物體中或向物體外的傳導,就産生熱的傳導效應。熱的本質是反映物體中以太波動、運動的劇烈程度,原子或分子中的原子核隻是随着以太波動、振動而運動,原子或分子的振動或運動是一種表象。

4.7光、電(電子、電荷、電壓)、磁、熱的互相轉換和互相作用

光、電(電子、電荷、電壓)、磁、熱都是以太不同運動方式的微觀表現形式,它們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以普通物質為媒介,進行着互相轉換和互相作用,而展現給我們萬般變幻的自然現象。

4.7.1光電轉換

光是以太振動波的傳遞,光的波長一般遠大于原子核的直徑,當以太的振動波側面“撞擊”原子核時,由以太的振動波的直線傳遞,轉換為沿原子核纏繞傳遞,以太的振動波轉變為一個或兩個以太的環狀駐波(既電子)。不同頻率的光波“撞擊”不同原子核會産生不同頻率和不同波環半徑的電子,電子的頻率不同也就是所謂能級不同。真空中光不能轉化為電子,因為沒有原子核作為媒介,使電磁波轉化為電子。當以太的振動波直面“撞擊”原子核時,會被原子核彈回的發生光的反射現象。

電子作為一種首尾相接的電磁波(環狀駐波),電子與電子的碰撞時,兩個環狀駐波會打開,并合并轉化為一個電磁波(光)。這種電子轉換為電磁波的原理,是物體能發光的根本機理,有關 “電子軌道的躍遷釋放的光子” 的理論是種無稽之談。

以太空間、電磁波、電子、原子核之間關系就如同大海、波浪、旋渦、礁石之間的關系。波浪撞擊礁石時,轉換為旋渦;兩個旋渦相撞時,轉變為一個波浪。

4.7.2光熱轉換

光熱的互相轉換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物體吸收光後溫度上升機理是:以太的振動波(光)在物體内反複震蕩,被物體的聯合磁場吸收,轉化起物體聯合磁場的振動,進而帶動原子核振動頻率提高,表現為物體溫度的上升,這時光轉換為熱。

同理,因物體聯合磁場的振動,磁場與原子核的撞擊,産生紅外輻射,将熱能轉化為電磁波向外輻射,這時熱能轉換為光能。

微波爐是一個很好的電轉換為光、光轉換為熱的應用,電流通過微波爐的磁控管時,将電子轉化為一定頻率的電磁波發射出來,電磁波被食物吸收後,轉換為食物的熱。

4.7.3電熱轉換

在閉合線路中,在以太從導體的高密度(電壓高)部位流向低密度部位過程中,推動了電子流動,如部分電子受導體原子核磁場的影響,使電子的流速出現差異,導緻電子與電子的碰撞,電子轉變為電磁波,産生發光現象,同時部分電磁波在導體内反複震蕩,被導體的聯合磁場吸收,轉化起物體聯合磁場的振動,産生導體發熱的現象,這就是電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的機理。

4.8物質的實體和化學性質

對光、電、磁、熱本質的認識,有助人們正确了解各種自然現象和物質的實體和化學性質。物質的實體和化學性質主要由原子或分子磁場的極化數量、極化方向的磁場強度和磁場的極化方向所決定。

如物體固體、液體、氣體等不同實體狀态的成因:當物體處在固體狀态時,物體的分子磁場極化方向的電磁場強度較強,分子之間沿極化方向上形成聯合磁場強度也較強,物體内分子的位置被固定,物體的強度取決于分子之間沿磁場極化方向形成聯合磁場強度;當物體處液體狀态時,物體的分子由于内部磁場的振動較為強烈,分子之間極化方向電磁場強度下降(分子磁場極化不明顯),分子之間沿磁場極化方向上形成聯合磁場強度也較弱,分子之間的位置随物體磁場的振動可互相流動;當物體處在氣體狀态時,物體分子在内部磁場劇烈振動的情況下,分子都脫離了原來的聯合磁場,分子獨立的磁場體積膨脹,分子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封閉磁場,分子之間的作用力非常微弱。

當一個微觀粒子(原子或原子團)擁有相對獨立磁場(或聯合磁場)并具有明顯的磁極時,它處于離子态,這時它具有較強的氧化或還原的化學性質,并具有導電性。原子(或原子團)在高溫(聯合磁場的劇烈振蕩)、電離(聯合磁場整體以太密度增加)、溶解(溶解液物質磁場的作用)等條件下,可以從原來的分子磁場獨立出來,形成原子(或原子團)離子态,當離子态的原子(或原子團)在磁極方向中與其它微觀粒子形成聯合磁場時,如新的聯合磁場沒有明顯的磁極,就消除了物質的離子态,這時它形成穩定的化學物。

物質之間化學反應是物質分子的聯合磁場的拆分和重新組合的過程。如氫氣和氧氣的化學反應過程就是:氫氣和氧氣分子在一定的溫度下,氫氣和氧氣分子的聯合磁場拆分成氫原子和氧原子的獨立磁場(原子的離子态),因為氫原子的磁場有一對極化方向、氧原子的磁場有兩對極化方向,那麼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重新結合成一個更加穩定的水分子的聯合磁場。又如:氯原子有一對極化方向,一個氯原子與一個氫原子可形成穩定的氯化氫分子聯合磁場,當氯氣通入水中,可以産成氯化氫和次氯酸,因為氯原子可與氫原子形成的氯化氫分子的聯合磁場更強、更穩定。

5.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的統一

現代實體理論将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按照人們的直覺感受分類為引力、電磁力、核強力、核弱力四種基本互相作用力,并錯誤地認為這些力是物體本身的自有屬性,事實上,這四種基本力都是宇宙空間中巨大的以太壓作用于物體所産生壓力差的展現,下面從以太空間的角度對四種基本力分别進行解釋。

5.1 引力的本質

整個宇宙空間存在巨大的以太壓,以太壓的傳導速度為光速,以太壓在宇宙空間傳遞經過物體時,物體以太壓有一定程度的阻擋,就會在物體之間産生壓力差,物體在以太壓力差的推動下産生聚集效應,就是引力現象,引力的實質是宇宙空間的以太壓在傳導過程中,受到物體中原子核一定程度的阻擋,而在物體之間産生的壓力差。

宇宙空間中的物體一般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中隻有原子核是緻密的,以太壓不能直接穿過,由于原子核對壓力傳導的速度較以太低,原子核能夠減緩以太壓的傳導,但原子核的體積隻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原子其它部分空間都同樣分布着以太,以太壓的絕大部分壓力是可以通過原子中的以太透過物體進行傳導的,這是“引力”相對弱小的主要原因。卡西米爾效應是“引力是物體在外部以太壓力差的推動下産生聚集效應”很好的例證。

物體之間引力的大小也表現在物體之間以太密度的變化上,物體之間引力越大,物體之間以太密度越小,隻是這種因引力而産生以太密度的變化是非常小的,也不是線性的,很難被觀測到,隻有在大品質天體附近以太密度因引力變化的現象較明顯。所謂“引力紅移”是因引力大的天體附近的以太密度降低導緻光速下降、波長增加的現象。

在宇宙空間内,任意兩個及以上天體因引力而産生的互相纏繞運動(圍繞共同質心的旋轉),都将産一個以上的以太漩渦。天體互相纏繞運動的同時,天體之間因引力導緻天體之間以太密度較周圍以太密度較低,并随着天體的旋轉,促使以太的流動在天體運動空間内形成以太漩渦。在宇宙中這種以太漩渦流是不計其數的,如衆多星系的星系盤,太陽系的行星所處的黃道面、木星環等天體系的纏繞運動都呈明顯以太漩渦的表征。阿萊效應就是不同以太漩渦在一定位置互相影響的結果。

星系中這種天體運動形成以太漩渦現象是非常明顯的,宇宙中絕大多數星系都螺旋狀運動就是星系以太漩渦的表現 。現行主流理論認為的星系中心存在黑洞的表象,實際上是星系中大型以太漩渦中心罷了,并不存在廣義相對論上的黑洞天體。在星系中心以太漩渦高速旋轉,帶動天體的高速運動,星系以太漩渦的壓力于漩渦中心釋放,産生重直于星系漩渦中心的高速以太噴流……以太理論完全合理地解釋了天體的運動各種動形态,也不需要按現有引力理論來假借暗物質之名來解釋了,所謂“暗物質暈”也隻是以太漩渦中的以太密度的變化引起光的折射及漫射現象。

引力波同樣是空間以太運動一種形式,當星系的以太漩渦相撞時,會在相撞的部位(空間)産生較大壓力,這種壓力以波形式按光速向外傳播,表現在傳播方向上的以太空間粒子密度高低的周期性變化。當引力波經過物體時,反映的是以太空間對物體壓力的周期性變化。引力波的實質是部分以太空間的壓力差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現象,而不是相對論所說的“時空彎曲的漣漪”。

5.2電磁力本質

任何一個自旋的微觀粒子(具有電荷)形成的磁場,均可與其它粒子的磁場相結合形成一個聯合磁場。如:一個原子核的磁場與其周邊其它的原子核相結合形成一個聯合磁場,當它們保持一定距離時,物體内部的以太壓處于均衡狀态,不産生吸力或斥力,但如果試圖當它們靠近時,由于磁場中以太的定向流動,使原子核之間的聯合磁場的以太密度增加,産生互相的斥力;當試圖将它們拉遠時,原子核之間聯合磁場的以太密度減少,産生互相的吸力。具有電荷粒子之間這種因聯合磁場的以太密度變化而産生吸力或斥力就是電磁力,電磁力的本質是具有電荷粒子之間因其聯合磁場的以太密度變化,而産生的具有電荷粒子之間吸力或斥力的作用。

粒子的以太漩渦帶動以太定向流動(一種渦流)是帶電粒子之間的聯合磁場以太密度随粒子之間距離變動而變化的原因。自旋的粒子形成的磁場之間互相作用的原理同海洋中旋渦之間的關系相似。無論是否具有同性電荷(自旋方向相同)或具有異性電荷(自旋方向相反)的粒子,當它們組成穩定的聯合磁場,它們之間距離變近時,都表現為斥力,距離趨遠時,都表現為引力。這是電荷之間所庫侖力的本質,沒有所謂“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道理。

任何一個物體都是一個由電子、原子核組成的聯合磁場,内部電磁力的強弱可以劃分不同層級的聯合磁場。在物體内部磁場中,電子的磁場相較原子核磁場弱很多,無數個電子隻是分布在原子核的磁場之中,電子的磁場雖是組成物體聯合磁場的一部分,但電子的磁場隻是起輔助的平衡作用,電子也較易在物體的聯合磁場中流動。

物體内部空間的以太以漩渦磁場的形式快速運動,物體内部空間都有強大的電磁場,處于運動中的以太密度較物體外部空間以太的密度低,但運動中的以太形成的張力(以太壓在運動的以太間傳遞産生的滞後效應)平衡了物體内外因以太密度差而産生的壓力差。不同物體内部空間電磁場強度不同,不同物體内部空間的以太密度也不同。

5.3強核力的本質

從以太空間的角度,了解強核力是非常簡單的。由于質子(中子)是一種緻密體,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之間的連接配接處沒有空隙、不存在以太粒子,由于質子(中子)對以太壓的傳遞速度較慢,空間中巨大的以太壓将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壓束在一起了。是以強核力的本質就是空間以太壓對原子核的作用力(壓束力)。 原子的強核力的大小取決于原子核中質子(中子)之間的無空隙連接配接面的大小。強核力對外表現為短程力,一旦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之間出現了空隙,以太粒子能夠進入,這部分強核力就會消失。

5.4弱核力的本質

弱核力産生的原因是,部分原子發生核聚變時,将一些以太粒子包裹在原子核内部的質子(中子)之間,這部分在原子核内部以太粒子的密度有可能大于宇宙空間的以太粒子的密度,進而形成原子核内部應力(張力),當外部空間以太壓對原子核的壓束力大于内部張力時,也就是強核力大于弱核力時,原子保持穩定;當因碰撞、振動等外部作用,使原子核出現空隙增加或出現裂縫,外部空間的以太壓對原子核的壓束力下降,導緻強核力小于弱核力(内部張力)時,原子核發生裂變,或發生釋放出部分以太粒子的衰變。是以,弱核力的本質是密封在原子核内部的以太粒子形成的原子核内部張力。

6宇宙物質(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質)的統一

在人們的直覺感受中,是可感觀的物質組成了整個宇宙,事實上這些可感觀物質隻是彌漫在宇宙空間裡的中微子的結晶,而中微子是以太過度拉伸轉化來的。組合宇宙最基本的物質是簡單而統一的,以太是構成宇宙的基礎物質,占有宇宙的絕大部分空間,從根本上講,宇宙是由以太構成的,“宇宙即是以太”。

整個宇宙由三種物質構成:以太、中微子、中微子結晶物質(本文簡稱“普通物質”),這三種物質關系密切并能互相轉化。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質最根本的差別是對空間以太壓的傳遞速度不同,中微子、普通物質對以太壓的傳遞速度較以太慢,也可以說中微子、普通物質的彈性較以太的彈性弱,是以 中微子、普通物質在巨大的以太壓的作用下,具有了慣性和品質。目前可知它們之間互相轉化的資訊并不多,但我們仍可推導出它們互相轉化一種合乎邏輯的基本關系:中微子是過度拉伸(膨脹)的以太,普通物質是中微子的結晶。

以太轉化為中微子:在恒星内部,在超高溫和強磁的條件下,使部分以太産生過度拉伸(膨脹)現象,這種過度拉伸或膨脹超過一定門檻值,不能自動複原、不能恢複原有彈性,這部分以太粒子轉化為中微子。恒星内部的中微子在電磁波的作用下,被抛向外空,如在地球上,人們可以時時刻刻接收到太陽産生的無數個中微子。

中微子轉化為普通物質:無數中微子彌散在以太空間,在宇宙接近絕對零度的空間時,在巨大的空間以太壓的作用下,中微子慢慢聚集結晶為普通物質。中微子在結晶成一個中子之前,較難在電磁波的作用下産生穩定的自旋,具有電荷形成獨立的磁場,可以繼續聚集結晶,直到成為一個中子後,在電磁波的作用下,産生自旋形成獨立磁場,轉變為一個質子後,無法繼續結晶,也可以說“中子(質子)是中微子完整的結晶體”,中子(質子)之間的通過核反應可以産生各種元素的原子核,這就是我們大千世界原子核物質的由來。

中微子轉化為以太:中微子和以太的互相轉化是一個互逆的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中微子可以轉化為以太,中微子轉化以太的表觀特征是以伽瑪射線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如:在核反應中,由于原子核互相碰撞,原子核中少量中微子轉化以太,并産生伽瑪射線釋放出能量,是以,核反應中的“伽瑪射線是一種來源于原子核的電磁波”。由于核反應後,原子核中部分中微子轉化以太,也有部分中微子從原子核散落到空間中,是以核反應後,參與核反應物質的品質有所減少,這也是所謂質能轉換僞像産生的原因。

所謂類星體暴發現象,既類星體(實際上隻是一種星系以太漩渦中心)的射電現象,是星系以太漩渦中心形成的高速以太流與中微子或普通物質的原子核互相作用,而使部分中微子還原成以太而産生伽瑪射線的過程。磁星現象,是中子星在一定的自轉和磁場條件下,也可觸發了中子星中的中微子向以太的轉變,一部分物質轉變為以太,并産生伽瑪射線的現象。

在一定的磁場條件下,伽瑪射線可以使以太轉變為中微子。在恒星内部的核反應過程中,即有中微子向以太轉化的情況,同時也存在因電磁波作用使以太轉化為中微子的情況,中微子和以太的轉化是互逆的。

反物質的僞像:反物質又是一個主流理論将人們帶入玄幻之中的奇異物質,主流理論認為“存在與正常物質品質、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與正常物質相遇時互相湮滅抵消的反物質”,反物質存在的主要證據是發現了具有正電荷的正電子,但主流理論沒有正确認識電子、電荷的本質,實際上電子是右旋的以太環形駐波,正電子是左旋的以太環形駐波,正、負電子相遇而湮滅産生一個光子的現象,實質上是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以太環形駐波相撞而轉變成為一個以太的振動波(電磁波)的現象。同理,反質子也隻是與質子的自旋相反而所謂電性相反的物質(實際上都是中微子的結晶體),反質子與質子相遇而湮滅産生大量能量,實際上隻是組成反質子、質子的中微子轉化為以太而産生伽瑪射線的現象,由此可推,所謂反物質給人們帶來的奇異性,可以得已消除。主流理論不承認以太的存在,認為物質可無中生有、有可變無、質能互變等觀點對人們産生了嚴重的誤導。

7慣性與品質

7.1慣性的本質

人們将物體保持靜止狀态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态的性質,稱為慣性。現有實體理論無法解釋物體具慣性的原因和形成機理,隻能簡單地将慣性定義為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并将品質作為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這種定義是現有實體基礎理論成立的主要前提條件之一。

以太理論科學揭示了慣性形成機理和本質原因,物體的慣性本質上是空間中巨大以太壓在物體上達到平衡時的表現。當物體在靜止或勻速運動時,空間中以光速傳導的以太壓對物體各個方向的作用力都是平衡的,物體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态。但要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态,讓物體産生加速度,就需要施加外力,因為以太壓的傳導速度是光速,但不是瞬時的,物體的加速度越大,以太壓傳導的時間差越大(△t=加速度a/光速c),施加外力是為了填補以太壓傳導的時間內插補點,建立一種新的力的平衡,這個外力的大小實際上是以太壓傳導所需的時間內插補點。

我們可以對一個靜止或勻速運動的物體施加一個外力,使物體産生加速度的現象進行力學分析,在物體靜止或低速狀态,因為以太是種極流體,在物體加速度相同方向的以太壓大小沒有變化,但會在物體加速度相反方向産生以太壓傳導的時間內插補點,外力的加入隻是建立了一種新的平衡,力的平衡公式為:

f以太壓-f以太壓×(a/c)+f外=f以太壓

可簡化為:f外=f以太壓×(a/c)或f以太壓=f外×(c /a)

我們将品質為1千克的物體獲得每秒1米加速度需1牛外力的已知條件代入公式,光速取300000000米/秒,可得出,對品質1千克的物體任意方向的以太壓為300000000牛。引力是是宇宙空間的以太壓在傳導過程中,在物體之間産生的壓力差,也就是說,品質為1千克的物體在任何天體上的所受到引力最大值為300000000牛,并沒有廣義相對論所推導的“連光都發不出去”黑洞的存在。

7.2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

一般了解,品質是組成物體的基本粒子的量,也就是組成物體最基本粒子的數量;品質的本質是對物體客觀存在的量化,也可通過對物體(原子核)占有空間大小的量化,但這種物體客觀存在在現實中都很難去計量的。現代實體界普遍使用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這兩個概念來計量物體的這種客觀存在,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實質是兩種對物體品質大小的計量方法,分别通過引力的大小和慣性力的大小對物體品質進行計量,對同一物體來說,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總是嚴格相等的,根本原因是,它們本質上都是以太壓對物體作用的展現:引力反映的是以太壓傳遞時在物體之間産生的壓力差,慣性力反映的是因物體加速以太壓在物體運動方向上産生的傳遞時間內插補點,都是利用以太壓對物體客觀存在的一種量化計量的方法。

以太理論揭示了慣性和引力的本質,慣性的本質上是空間中巨大以太壓在物體上達到平衡時的表現,慣性力實質上是因物體加速度造成以太壓傳導的時間內插補點,引力本質上是以太壓傳遞時在物體之間産生的壓力內插補點,是以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都是通過計算以太壓對物體作用産生的壓力差,作為對物體客觀存在的一種計量。在同一以太空間内,同一物體的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必然是相同的。

慣性本質的揭示既是空間存在巨大以太壓的直接證明,也是對現代一些權威實體基礎理論的證僞。引力品質與慣性品質相等被稱為等效原理,是廣義相對論成立的基礎。愛因斯坦不了解引力和慣性的本質,隻注意到引力品質和慣性品質相等的表象,将引力設想為一種時空效應,認為物體的品質能夠産生時空的彎曲,引力是時空彎曲造成的一種幾何效應,物體在這個彎曲時空中做測地線運動。相對論的追随者們把光因不同空間以太密度變化産生的折射現象和引力透鏡現象作為空間彎曲的證明、把星系大型以太漩渦的中心作為黑洞、把以太的波動作為引力波等等都作為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實作”,欺世盜名,将相對論捧上了神壇,對之頂禮膜拜時,主流理論界也尤如陷入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之中,難以自拔。

8.能量

8.1能量的本質

能量是實體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被定義為“表征實體系統做功的本領的量度”、“品質的時空分布可能變化程度的度量”或“物質運動轉換的量度”,但這些定義并未觸及能量的本質屬性及産生原理。

以太空間與物體的互相作用産生部分空間以太密度的不均衡(以下簡稱“物體相關空間”),是能量産生的本源。宇宙空間存在巨大的以太壓,在宇宙空間中任何物體相關空間以太密度發生變化,就會産生以太壓力差,這種壓力差以以太的振動和流動形式以光速在空間中傳遞,以太振動的傳遞和以太的流動是物體之間能量傳導的過程,也是物體之間相關空間以太密度重新配置設定和平衡的過程,表現為各種能量的釋放或吸收。物體具有的能量實質是物體相關空間以太密度變化對外部影響的表現,能量來源于物體相關空間以太密度的變化。一個物體相關空間的以太密度越低,被壓縮的空間越大,具有的能量越高,能量釋放就是這種空間以太密度變化以光速在宇宙空間中傳遞的表象,過程中顯示了力的作用,展現能量的傳遞和物質運動。

一個物體具有能量是因為物體相關的以太空間具備可伸縮性,物體釋放的能量可視為巨大的以太壓對物體相關以太空間伸縮量的做功。是以,能量的本質是物體相關以太空間可伸縮量的度量,這是一個簡單卻抽象的定義,物體這種相關空間的伸縮性直接展現在物體相關空間以太密度的變化上,本文從物體相關空間以太密度變化的角度來解釋能量的釋放和傳遞。

8.2能量的不同形式及互相轉換

能量根據人們的直覺感受,可分為多種能量形式:核能、光能、電能、磁能、熱能、化學能、勢能、動能、真空能等等,它們之間可互相轉換,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核能:原子核是中微子的結晶,中微子是過度拉伸而膨脹的以太,當發生核反應時,組成原子核的部分中微子恢複為以太,占有空間縮小,在巨大的以太壓作用下,空間以太密度內插補點迅速釋放,以伽瑪射線等方式向外傳遞這種空間占有的變化。

光能:物體以電磁波形式傳遞其相關空間以太密度變化,發出電磁波的物體,因電子的減少或電磁場強度的降低,而使其相關空間以太密度增加;接收電磁波的物體,因電子的增加或電磁場強度的增強,而使其相關空間以太密度減小。

電能:閉合電路中,導體電壓高(以太密度高)部位的以太流向電壓低(以太密度低)部位,帶動電子流動産生電流,電壓低部位以太密度升高。

磁能:電磁場越強,參與運動的以太越多或以太運動得越快,那麼形成電磁場空間的以太密度越小,當電磁場以電磁波形式向外傳遞能量時,電磁場強度下降,以太密度升高。

熱能:熱(溫度)是反映物體中以太波動、運動的劇烈程度,物體溫度越高,物體内部空間的以太波動、運動越劇烈,物體内部空間的以太密度越低,當物體以電磁波向外傳遞能量時,物體溫度下降,物體内部空間的以太密度升高。

化學能:物質化學能的來源一般由電子轉化為的電磁波和總磁場減少轉化的熱能兩部分組成。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聯合磁場時,原子中的電子與其它原子中電子的相碰撞,電子轉化為電磁波(光)向外傳遞;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聯合磁場時,它們的總磁場減少,減少的這部分磁場空間内以太密度升高,轉化為熱能向外傳遞。

勢能:勢能産生原因是物體與天體之間的以太密度較其它空間有所降低,引力勢能越大,物體與天體之間的低密度以太的總量越大,當物體的引力勢能下降,轉化為物體的動能時,物體與天體之間的低密度以太的總量減少。

動能:運動的物體會拖曳着部分以太一起運動,物體速度越快曳引一起運動的以太越多,這部分運動的以太的密度會較周邊空間的以太密度有所降低。物體的動能向勢能、電能轉化時,相應物體速度降低,物體曳引的這部分以太密度增加。

真空能:真空中的以太密度也不是絕對相等,真空中以太密度的差異包含了巨大的能量,真空零點能也是反映真空任何空間均具有可伸縮性所包含的巨大能量,真空漲落意味着真空的體積可以膨脹也能被壓縮,真空本身蘊含着巨大能量。

光、電(電子、電荷、電壓)、磁、熱都是以太不同運動方式的微觀表現形式,也是能量傳遞和貯存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真空中的以太密度是最高的,物體相關空間的以太密度均真空中的以太密度低,也就是說物體相關空間相對真空都具有可壓縮性,是以物體均包含巨大的能量。人們常見的能量一般都貯存在與物體的相關空間中,而誤認為能量是物體本身所具有一種屬性。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對物體相關空間的伸縮量的計量,是反應其占有空間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宇宙空間是守恒的,有減就有等量的增,物體相關空間的伸縮量一定是等量地傳遞到其它物體的相關空間,總的空間是不變的,這就能量守恒定律産生的原理。

8.3品質與能量

物質不滅、能量守恒是組成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粒子數量的不變性和客觀世界整體空間的不變性的真實反映。現代實體學上所定義的品質是用慣性或引力計算出物體的品質,這兩種品質計量方法非常實用,但并不十分精确,對處于不同狀态下的物質計算結果有可能并不相同,無論是慣性品質還是引力品質,都上利用以太壓在物體上産生的壓力差來計量,這種以太壓的壓力差計算的結果實際上是和物體(主要是原子核)占有相關空間大小呈現正相關的,能量是計量是物體相關空間的可伸縮量,當一個物體處在高能狀态時,它的相關空間膨脹(變大),計算它的品質可能增加;當它的相關空間變小時,釋放出能量,計算它的品質可能減少。發生核反應時,有部分物質(中微子)轉化為以太,品質下降,以伽瑪射線方式釋放能量。這些是物體的品質變化與能量釋放在計量結果上有一定相關性的原因。

“質能轉化”是一種僞像,物體自身和相關空間的以太隻是被壓縮或膨脹了,而不是物體的一部分轉變為能量,或是能量轉變為物質的增加部分。物質不會因能量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有所謂純能量憑空産生物質,準确了解品質與能量之間關系與差別對正确了解宇宙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被表面的計算結果關系所迷惑。

9、自然法則的哲學原理

9.1客觀世界運作的基本邏輯

空間存在的巨大以太壓是人們感覺到的各種力的來源,與這種巨大以太壓相平衡是物質(包括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質)之間的互相斥力。物質之間為什麼會存在斥力,這裡涉及一個根本的哲學問題“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物質的本質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物質的客觀存在又是什麼?物質的客觀存在實際上就是物質占據一定的空間,如果一個東西占據一定的空間,它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一個東西不占據任何空間,它一定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物質存在的最基本屬性是占有空間或者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占有空間,由于無限空間對無限的多物質來說,還是有限的,空間充滿物質,物質之間必須有互相斥力以達到各自對空間占有的平衡,物質之間隻有斥力屬性。這是客觀世界的邏輯起點。

以太粒子之間因互相的斥力産生以太壓,受普通物質影響不同空間以太的密度不同,因而産生不同空間部位的以太壓力差和以太的不同運動形式,進而産生物體的慣性和品質、産生四個基本互相力、使物體産生運動、表現出物體之間能量的傳遞。這就是客觀世界運作的基本邏輯脈絡。

9.2客體規律

從占有空間的比例上看,普通物質(主要是原子核物質)所占空間的不到宇宙空間的億兆分之一,這個世界完全是一個以以太為主體的世界,我們可以稱以太為“主體物質”,稱普通物質為“客體物質”,以太和普通物質最主要的差別在于“普通物質顯得比以太缺乏彈性”,在傳遞空間以太壓時,對力的傳遞的存在明顯的時間差,而在普通物質上反映出了慣性和四個基本力的表征。

由于以太空間實體屬性的單一性,導緻作用于物體上的力和物體的運作在一定範圍内有規則的變化,并具有明顯的對稱性,這就是我們現有實體理論所稱實體定律或自然規律,這種物體在一定範圍内呈現一定規律的現象,我們可稱之為“客體規律”。現有的科學技術主要任務是尋找這些規律和應用這些規律,由于無法解釋這些規律現成的原因,隻能冠名為“定律”或“公理”,很多實體理論都存在多個不能證明的前提條件,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解釋也存在太多“自定義”,沒有給人們一個符合思維邏輯的解釋。對于“客體規律”的認知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展必然階段,掌握和運用“客體規律”使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序。經典實體理論是“客體規律”典型的代表,經典實體理論隻負責通過現象尋找實體規律,基本不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形成的原因,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實體學的發展都處在正常的軌道上,經典實體理論也是現在所有科技進步的基礎。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現代實體理論主流學派看到了一些在微觀世界、宇觀世界、高速物體中與經典實體定律不符的現象,試圖建立新的理論去解釋這些現象,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徹底抛棄了以太,将空間視為虛空,将“客體”視為“主體”,認為慣性、能量和四項基本力是來自物質本身的屬性,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實體學的發展都引入歧途。

9.3主體規律

宇宙運作基本規律是由主體物質以太所形成以太空間的實體屬性所決定的,以太空間的唯一實體屬性是存在巨大的以太壓以光速在以太粒子之間傳遞,使壓力等于斥力,“追求力的平衡”是主體物質唯一的規律,通過以太以光速的運動或形變來維護着力的平衡。“追求力的平衡”使物質産生運動,物質是通過交換空間位置和變換占有空間大小來維持所受力的平衡,物質的運動是力的平衡的實作途徑,維持力的平衡是物質産生運動的根本原因。由于以太壓的傳遞速度是光速,是以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但這裡的物體運動速度是相對于其周邊傳遞力的以太來說的,如果相對于其它物體的運動速度是可以疊加的,甚至可以超過光速的。

以太壓作用于物體,産生慣性、能量和四個基本互相作用力的表象,宇宙空間中以太的振動、波動和流動帶動了物體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追求着力的平衡,形成了人們所感覺的這個大千世界。

10束語

以太萬實體論從空間的角度對基礎實體概念的本質屬性、物質的實體屬性來源和基本實體現象的發生原理進行統一的解釋,給許多懸而未決實體學基本問題一個統一的、明确的答案,并和各種自然現象互相印證,真僞與否是确定無疑的。“人們并不缺乏揭示真相的能力,而是缺少面對事實的勇氣”,人們要擺脫長期灌輸形成的思想枷鎖就來說是異常困難的,但相信在對宇宙的正确了解上,以太萬實體論能給追求真知的人們一些的啟發和幫助。

參考文獻:

李春生,一隻大象--體系與體系的對話,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1-502。

胡昌偉,可壓縮性以太論,現代實體,2017,7(4),112-133

宋景岩,論現代實體基礎理論的缺陷和以太模型的重塑——大統一理論的建立,科技與創新,2019年第22期,14-19。

宋景岩,自然法則的哲學原理——以太模型大統一理論續論,科技與創新,2020年第6期,10-15。

張景倫,論以太,漢斯預印本,2019,5(17)。

B.K.裡德雷,時間、空間和萬物(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56。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all things in the ether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 theory of all things in ether gives a unified explanation o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basic physical concepts, the sources of physical attributes of matter and the occurrence principle of basic physical phenomena. The essence of spac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aiji fluid with huge internal pressure. The pressure of ether acts on objects and produces inertia, energy and four basic interaction forces. Light, electricity, magnetism and heat are the microscopic manifestations of different movement modes of ether; Gravity, electromagnetic force, strong nuclear force and weak nuclear force are all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action of ether pressure on objects; The inertial force is essentially the time difference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ether pressure caused by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bject; The essence of energy i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object related etheric space scalability. The energy released by the objec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work done by the huge etheric pressure on the object related etheric space scal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nity and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ether, neutrino and ordinary matter which constitute the universe... The theory of all things in ether gives a unified and clear answer to many unsolved basic physics problems.

Key words: ether; Light; Electricity; Magnetism; power; Inertia; Quality;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