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端午避五毒是哪五毒?換個角度聊聊端午那些事兒

作者:光明網

新華社天津6月12日電(記者周潤健)“我國别名最多的傳統節日是哪個?”“最早和最晚的端午節各在哪一天?”“端午避‘五毒’是指哪‘五毒’?”“我國哪個節日最先入選世界非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将至,當你吃粽子、插蒲艾、佩香囊時,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曆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據研究,端午節起源于古代長江中遊以龍為圖騰的越民族,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他們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以表示其“龍子”身份。後來南北各地又根據自身的曆史文化特點,對端午起源作了不同的诠釋,如紀念介子推、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源于“夏至”等,而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并使屈原成為我國為數不多、以節日來紀念的曆史人物。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有别名近30個,堪稱節日别名之最,如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午日節、浴蘭節、菖蒲節、女兒節、龍舟節、龍日節、天中節、地臘節、躲午節、當五汛、解粽節、粽子節、屈原日、詩人節等。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端午節别名多,說明端午習俗起源的多樣和龐雜。比如,粽子原為季節性食品,到了晉代才定為端午食品;賽龍舟也不僅限于中南地區,清代的天津就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羅澍偉說。

由于端午節源于農曆,是以,它在陽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對應陽曆,最早是5月27日(如2085年),最晚是6月26日(如1906年)。是以,每年陽曆5月27日至6月26日中的任何一天為端午節均屬正常。”羅澍偉說。

從戰國時起,北方民間就有農曆五月為“惡月”、初五為“惡日”之說,認為“端午到,五毒醒”。何為“五毒”?指的是蛇、蠍、蜈蚣、壁虎和蟾蜍。

“為了避‘五毒’,端午節這天人們要插蒲艾、佩香囊、蘭湯沐浴,目的是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避免害蟲傷人,是以端午節又被視為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和‘醫藥保健節’。”羅澍偉說。

為了能夠喚起群眾對祖先創造的文化形态和價值觀念進行重新思考,推動文化遺産搶救和保護的科學化、規範化,一直以來,我國積極推進一些傳統節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占據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響力。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準許把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是以,端午節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和現實意義。”羅澍偉說。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