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認為,電影是視覺藝術,主要是用眼睛看。但是,準确地說,電影是綜合藝術,不僅訴諸于視覺,而且訴諸于聽覺。這部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音效等6項提名的《金屬之聲》就是一部主要訴諸于聽覺的電影,一部非常少見的屬于聲音的電影。
影片的主角魯本·斯通是一名樂隊鼓手,和女友露易絲開着房車四處巡遊演出。魯本和露易絲的二人樂隊是現時非常流行的重金屬樂隊,震耳欲聾的鼓聲和尖厲到刺破耳膜的女高音,是他們的特點。影片開頭的一段狂躁演唱就幾乎令我放棄觀影。
長年累月的強烈聲音刺激,終于使魯本失去了聽覺,但又沒錢安裝人工耳蝸,隻好選擇到一個失聰者社群尋求幫助。在這個社群裡,魯本漸漸學會了和同伴交流,适應沒有聽覺的生活,還教會了孩子們打鼓。
但是,沒有聲音的生活,對于鼓手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于是,魯本當掉了他的房車和所有樂器、音響,去做了人工耳蝸手術,期待重回音樂世界。沒有想到的是,人工耳蝸裡傳來的卻是被扭曲成刺耳而尖銳的金屬聲音。聽着女友優美的歌聲變成冷冰冰的金屬之聲,魯本淚流滿面。他意識到,他已經無法再回到那個充滿美好聲音的世界了。
《金屬之聲》的故事沒有多大的新奇,新奇的是影片的聲音設計。影片的音效總監尼古拉斯·貝克爾把音效當作影片最重要的講述手段,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魯本聽不到聲音的恐懼感。
魯本突然失聰後的靜谧,與此前震天動地的狂躁音樂之間形成鮮明對比。魯本與露易絲以及失聰者社群朋友的手語交流,與他急欲回歸正常社會的焦躁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安裝人工耳蝸後的金屬之聲,與記憶中的美好聲音形成鮮明對比。
強烈到極緻的噪音和萬籁俱寂的安靜,使《金屬之聲》具有了非同尋常的聲音感染力。這是我所看到的運用聲音元素做得最好的電影。我們見過很多以角色主觀視角拍攝的電影,但還未見過以角色的主觀聽覺來拍攝的電影。這種對比鮮明的主觀聽覺給人強烈的震撼,終于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人的聽覺的不可或缺,感悟到世間所有聲音的無比美好。
與運用聲音講述故事的巧妙相對應的,是《金屬之聲》男主角裡茲·阿邁德的精彩表演。他把鼓手魯本失聰之後的恐懼、失望、狂躁表現得淋漓盡緻,感人肺腑。他那雙深邃的大眼睛,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那種無助的惶惑、迷茫,以及最後放下回歸過去的執念而感到的安甯。因為在《金屬之聲》裡的出色表演,裡茲·阿邁德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實在是名至實歸的。
不過,《金屬之聲》最精彩的還是結局。盡管人工耳蝸令魯本重新獲得了與人交流的能力,但是耳蝸裡傳來的聲音已然失去記憶中的美好,悠揚的鐘聲變成刺耳的金屬尖叫。當魯本坐下來,摘下人工耳蝸的時候,突然來臨的靜谧,終于讓他感悟到,也許是時候開始一種全新的人生了。
現代科技可以讓人恢複聽覺,但那不是真實的聽覺,而是金屬質感的震動而已。把記憶中大自然美好的聲音變成金屬質感的震動,對于一個癡迷于音樂的鼓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恰在此時,周圍的孩子讓他想到了失聰者社群裡那些孩子的純真面孔,想到了那些失聰夥伴淳樸自然的手語。他們在那個無聲世界裡感召着他,讓他明白,生活就是這樣,會過去的,都會過去的。
相關閱讀:
奧斯卡點評之《父親》:真正值得你看的好電影
奧斯卡點評之《無依之地》《米納裡》:“香蕉人”的世界我們不懂
奧斯卡點評之《曼克》:關于一部偉大電影的八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