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朝曆代統治者而言,蒙古就像是頭頂萦繞不散的陰雲,持續了三百年之久。尤其是萬曆到崇祯年間,經驗豐富的明朝在争取蒙古過程中竟不敵後金,緻使王朝最後的二十年裡,慘遭兩面夾擊。
說到這裡,我們不禁心生疑問,為何明朝300年都沒能解決的蒙古問題,後金隻用20多年就成了?
此事,還得從北伐說起。

1367年朱元璋北伐元廷,到朱棣時,蒙元已退居大漠,并陷入混亂,分裂成兀良哈三衛、瓦剌、鞑靼三方勢力。
正德年間,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分封漠南漠北為左右兩翼,共計六萬戶,而大汗所在的察哈爾部則被稱為中央萬戶,統屬左翼諸部。嘉靖時,察哈爾部東遷遼東,使得蒙古再度分裂,其左右翼彼此對抗。
因蒙古屬于遊牧民族,缺乏農耕經濟支援,鐵器、布帛等物資非常緊張,明朝便利用蒙古的這種迫切需求,以入貢和貿易逼迫蒙古各部臣服,終于在隆慶年間,達成俺答封貢,确定了明朝與右翼蒙古臣屬通貢的關系,實作了西北近40年短暫和平。
然而對左翼蒙古,明朝不願和平相處,于是遼東地區常年被侵擾,尤其是萬曆年間更甚。此時的左翼蒙古,主要由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三部組成。
其中科爾沁部距離女真最近,是以兩者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交集。再後來,努爾哈赤征服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引發海西女真部族不滿,于是雙方發生内戰,科爾沁部也參與其中。
結果很顯然,所謂的九部聯軍大敗,科爾沁部亦在其中,但努爾哈赤不願與科爾沁部為敵,于是試圖緩和與蒙古部族的沖突,并打算進一步深化與科爾沁部關系,逐漸主導蒙古。
萬曆四十年,努爾哈赤主動向科爾沁部聘女為妃,至此開啟了滿蒙百年聯姻的道路。之後,努爾哈赤再娶一女,同時其子皇太極和阿濟格均均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更賜婚敵對的蒙古喀爾喀部,徹底結束了滿蒙兩族的敵對關系。
正所謂“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政治聯姻既是後金聯合蒙古的重要手段,更是後世清朝一直堅持的基本國策之一。努爾哈赤通過政治聯姻,既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更分裂了左翼蒙古。
反觀察哈爾部,雖有重新統一蒙古的野心,但“視己為天子”,其政治上的失衡引起了喀爾喀部和科爾沁部的強烈不滿。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在薩爾浒戰敗,使得遼東局勢陷入被動,為穩住局面,明朝一邊指令熊廷弼重新組織防線,另一邊尋求左翼蒙古支援,希望借此遏制後金崛起。
最佳人選,無疑是陷入蒙古孤立的察哈爾部。
面對日趨緊張的遼東局勢,明朝聯合察哈爾部林丹汗,果然成功。在薩爾浒之戰後,林丹汗國書警告努爾哈赤,不許犯遼西咽喉廣甯。到萬曆四十八年時,後金直逼山海關,明朝一時無力反擊,幸好林丹汗出兵救援才迫使後金退兵。
天啟五年,林丹汗東征科爾沁部,試圖重新統一蒙古,結果導緻喀爾喀部發生分裂,而科爾沁部更直接倒向後金。無奈之下,林丹汗西遷右翼蒙古,多次征伐才勉強控制了右翼蒙古。
此時的後金,沒有了林丹汗的威脅,選擇出兵山海關,結果遭遇甯錦慘敗。重整旗鼓後,後金将進擊路線轉向薊州北面南下,但如此一來,便要與察哈爾部爆發正面沖突。
既然難以和平解決雙方争端,後金索性開戰,武力南征察哈爾部。面對強勢的皇太極軍隊,察哈爾部連連戰敗。
雖然察哈爾部也曾向明朝求援,但明朝與察哈爾部彼此沖突不斷,加上崇祯皇帝雄心壯志,對局勢進行了錯誤判斷。還有一點,農民起義爆發,使得明朝當時無力也不願花費巨資援助察哈爾部。
多種因素影響下,皇太極成功征服了漠南蒙古,并按照八旗形式在蒙古實行劃分牧地、編旗設佐等政治措施,徹底解決了困擾明朝近300年的蒙古問題。
反觀此時的明朝,外有強大的後金虎視眈眈,内有頻發不絕的農民起義,外憂内患下,滅亡無非是遲早的事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揮墨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