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秦代以前,中國畫技法多以墨線勾勒、色彩平塗為主。

但平塗畫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立體感。

勾線烘染法使畫面的色彩分出了濃淡層次,韓幹的《照夜白》就是在用線條勾勒之後,用淡墨渲染了陰影部分,馬的立體感就出來了。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韓幹《照夜白》

唐代和北宋的繪畫主要還是以絹為紙,絹的表面光滑不易着墨,更不易吸水。

是以,作畫前要“礬絹”,就是給絹上刷一層礬,使顔料能附在絹上,又因為礦物顔料沒有粘性,是以要用膠調和。

古代畫家認為顔色應該薄上,但是要表現出厚重的感覺,往往會用較薄的顔色一遍遍反複上色,多次加膠和礬,最終疊加出厚重的效果。

根據需要,這個渲染的過程,會反複進行七八次甚至十幾次,是以稱為“三礬九染”。

三礬九染的礬,是給絹(紙)塗礬,染,是着色。

宣紙被廣泛使用并逐漸取代絹本繪畫後,烘染法也遭遇了極需改進的問題——反複渲染會使紙的表面拉毛,特别是人物的臉部,非常影響畫面的美感。

“礬紙”技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礬紙,就是給宣紙加礬,把宣紙做“熟”,使宣紙的吸水性不那麼強。

每染上兩三遍之後,就要加一些膠礬水,這樣,既可以讓色彩鮮豔,也能給已經染上去的底色塗上一層保護膜,把底色固定下來。

在工筆畫中,最耗時間的就是渲染。

北齊時代的壁畫,勾染已經分工,原因就在于一遍幹後才能敷第二遍顔色,而這需要自然幹透的時間。

絹和紙也是如此!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林椿《枇杷山鳥圖》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錢選《瓜茄圖》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餘稚工筆花鳥

古畫的色彩都很美,一方面是礦質顔料的功勞,另一方面就因為古人在調制色彩時,用了新鮮的膠和礬。

繪畫中的“三礬九染”是反複渲染和皴染的意思,不僅僅是染的遍數多,更重要的是染的工序多,染的方式講究。

三礬九染不是一個固定的繪畫程式和公式,分染的次數視作品的需要而定,三礬九染也不僅限于工筆畫。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恽壽平《五色芍藥圖》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沈铨《芝壽年年》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陳之佛《雪中花更繁》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江寒汀《錦雞驅邪圖》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于非闇拟宋徽宗筆意

南宋以後,寫意畫逐漸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采用生宣畫畫的畫家越來越多,畫工筆畫的畫家越來越少,三礬九染也不在是畫家必須要遵守的程式了。

但作為工筆畫的重要工藝,三礬九染一直是傳統工筆畫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則。

三礬九染也常常被引申為中國畫“華潤滋厚”的藝術效果。

雖然寫意畫要做到“華潤滋厚”,不需要“三礬九染”的技法,但是層層加墨加色的積墨積色,與“三礬九染”的模式如出一轍。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任伯年《鹭鸶圖》

畫工筆畫,哪個環節最費時?

▲ 趙少昂花鳥

調配膠礬水的比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通常是春夏六膠四礬,冬日八膠二礬,秋日三膠七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