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劉邦的一曲大風歌,唱出了漢王朝的千古風流,也蘊藏了兩漢四百多年的萬千氣象。

自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以來,考古學家們在徐州及周邊地區發現與挖掘兩漢王侯宗室陵墓近40餘座,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這也使得如今的徐州有着“兩漢文化看徐州”的美譽。在近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徐州楚王墓群”被公布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近日來到該處遺址,走近距今2000多年的兩漢楚王陵墓。

崛起于徐州的劉邦締造了強盛的漢王朝,也由此确立徐州帝王之鄉的地位。徐州古稱彭城,因傳說堯帝封籛铿于此立大彭氏國,《書•禹貢》記天下九州,徐州即為其一。公元前206年秦滅之後,項羽于此自立為西楚霸王,劉邦立漢後,先封韓信為楚王,劉邦又立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傳八代至楚王劉延壽時,因其謀反被誅除國。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遷其子定陶王劉嚣為楚王,再傳四代,王莽時絕,故而西漢劉姓楚王共傳十二代。漢朝有制,封王死葬封地。是以西漢十二代楚王的陵墓,大都在徐州附近。

西漢楚王墓群的考古往事與現狀

現位于徐州市雲龍區的漢文化景區是一座開放式的大型園區,占地面積1400畝。走入其中,便沒有了喧鬧的汽車聲,取而代之的是靜谧舒适的園林景觀,以及講述着漢代文化故事的展示館,包括漢兵馬俑博物館、獅子山楚王陵等。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徐州漢文化景區,楚王陵外景

三十多年前,漢文化景區還是一些山坡及住宅的村落,随着漢代一系列王陵考古項目的逐漸展開,這裡逐漸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徐州的多處楚王墓中,最著名的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便出自這裡,并于1995年獲得“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84年,考古學家在獅子山楚王陵墓西約500米發現一處規模龐大的西漢兵馬俑坑,另外陵墓的東北、東南、西、西北等方位,呈扇形散布着衆多陪葬俑坑。次年,徐州漢俑館建成并對外開放。如今,經過改造的漢兵馬俑博物館裡展出了一、二、三号俑坑。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号坑和二号坑東段已整理,二号坑西段保持出土時的原狀,三号坑未發掘,觀衆可以在三條坑道邊走動,感受“從未挖掘至挖掘完成”的考古狀态。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展廳現場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漢兵馬俑

回顧往事,為證明徐州漢兵馬俑坑的陪葬性質和獅子山地區西漢王陵遺址的存在,俑坑發掘後不久,漢俑館即把考古工作的重心全部轉至勘探調查楚王陵墓上。因西漢楚王墓均為在山岩中開鑿而成的崖洞式墓葬,無法使用傳統考古工具“洛陽鏟”進行鑽探,為此漢俑館組織全國物探專家,從1987年至1990年利用各種物探儀器在獅子山地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科技考古調查。由于種種原因均未成功。其間也曾在此發現了一些中型漢墓,但都不能與漢兵馬俑坑的陪葬規模相對應。

此後,漢俑館考古人員便采取最原始的調查辦法,對民宅密布的獅子山村每個角落逐處尋訪排查,于1991年7月在兵馬俑坑以東獅子山主峰南坡一處村民院中的蕃薯窖下發現了一段人工開鑿的岩壁,進而勘探到這座西漢楚王陵墓的準确位置。同年11月對該墓的外部結構進行了局部試掘,出土一批楚國屬官印章、以及玉器、銅器、陶器和半兩錢币等漢代文物,證明此墓就是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的漢兵馬俑主墓。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聯合組成獅子山楚王陵考古隊,對這座規模宏大的西漢楚王陵墓進行了考古發掘。楚王陵發掘也成為徐州地區考古史上的一座豐碑。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挖掘現場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獅子山楚王墓棺室

楚王陵墓道南向,整個墓葬由墓道、天井、甬道及耳室、前室、後室等11個墓室組成,墓葬總長116.2米,東西最寬處13.2米,總使用面積851平方米,開鑿山岩總量5139立方米。陵墓墓道分内外中内三部分,外段長29米,寬9米,未開鑿成規整的斜坡,底部岩石高低起伏,為了便于下葬,在殘石上用夯土做成斜坡道。中段墓道長20米、寬3.5米,内墓道上部有一長18.65米、寬13.2米、南端深8.45米、北端深10.9米,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的巨大天井。墓道的盡頭即為墓葬主墓門,門内安置每組4塊前後共四組總共16塊巨型封門塞石。漢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賈飛告訴記者,“對于該墓主人到底是誰,目前還尚未定論。早年,有人認為墓主人為第三代楚王劉戊,但之後,墓主人為第一代楚王劉交或第二代楚王劉郢的呼聲也很高。”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楚王陵依舊成為熙熙攘攘的參觀勝地,不少觀衆走入墓道,感受着漢代諸侯的氣勢,以及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獅子山楚王陵大廳

漢兵馬俑博物館館員翟曉悅對澎湃新聞介紹,在漢代時期,楚王陵主墓門後各室主要物品(以金器為主)就曾被盜。雖然主墓門後的各室中的主要物品已被盜,可是天井下内墓道中三個耳室(W1室、W2室、E1室),中内墓道相接處一陪葬墓都未曾遭盜劫。從遺留文物推斷,西側W1室為禦府庫,W2室為儲藏室;東側E1室為廚間。陪葬墓墓主為“食官監”。

雖然獅子山楚王墓道出土文物的數量和儲存的完整度實在無法和廣州南越王墓、滿城中山靖王墓、長沙馬王堆漢墓等未經擾動的漢墓相比,但整座墓葬出土文物也還有2000餘件(套),其中以各類玉器為大宗,共出土有200餘件(套),有多件都稱得上國之重寶,最著名者當屬“金縷玉衣”。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獅子山楚王墓墓室内陳列的金縷玉衣(複制品)和玉棺(複制品)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徐州博物館展廳内展示的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

在楚王墓室内,陳列着金縷玉衣(複制品),邊上則是楚王棺具(複制品)。漢代人相信金玉能使死人不朽,是以進階别的漢代墓葬,大多都有玉制的九竅塞、玉握、玉琀等殓葬玉器。衆多玉衣中,獅子山楚王玉衣是玉片最多,玉料質地最好、制作工藝最精的。因盜墓者抽取金絲,玉衣在發掘時已散亂各處,現已複原完整,在徐州博物館中展示。翟曉悅說,“這些玉料産自新疆和田,而從年代推斷,在張骞出使西域之前,漢代便已與西域有着貿易上的交流。”

而墓葬中留存千年的玉石金銅,同樣也在徐州博物館内供觀衆欣賞。在這些玉石金銅中,尤以玉器最為精美。賈飛表示,“這批玉器,不管是禮儀用玉還是裝飾用玉,無論從數量、等級、精美程度,都實屬難得,是已知漢代出土玉器的最高水準,為研究漢代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

三十多年間,這座宏大的西漢王陵一直處在不斷的調查、發現之中,先後發現了羊龜山楚王後墓、多座楚國王室貴族墓、數量龐大的各類從葬坑群等。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徐州博物館展廳内展示的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器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當然,考古人員對于西漢王陵的挖掘與建設,并非隻停留在獅子山地帶。如今,徐州市鼓樓區龜山西麓的龜山漢墓及周邊同樣也被打造成了園區,成為當地最受推薦的景點之一。

龜山漢墓展示的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夫妻的合葬墓。1981年,龜山漢墓被當地群衆開山采石時發現。1985年,文物普查中征集到該墓出土的劉注龜鈕銅印,進而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龜山漢墓也是是徐州漢墓中唯一确定了主人的墓葬。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龜山漢墓景區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觀衆走入龜山漢墓墓道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龜山漢墓中展示的陶俑

這座地下宮殿,幾乎把整座龜山掏空。該漢墓共有大小套間15個,以放置棺椁的墓室為核心,配套有客廳、卧室、廚房、馬廄等,布局嚴謹有序。外墓道呈喇叭口狀,是運送棺椁的出入口,與墓室、甬道相連接配接。當你沿着長長的、漆黑的甬道走進主墓,一塊塊滄桑巨石間透出的是驚人的氣勢。沿着南甬道進入主墓區,便可以看到馬廄、兵器庫等不同的墓室空間,展現出楚王的生活狀态。

這裡是景區,是公園,也是市民的生活區域,不少遊客和市民在此散步。一位從小便生活在龜山附近的市民告訴記者,“八十年代時,在相關機關對此進行清理前,我和童年的玩伴曾偷偷拿着手電和蠟燭進去探墓。當時,周邊的很多小孩都有這樣的經曆。我們當時看得到過去(元代時期)的盜洞,現在作為景點,盜洞已被封起來了。九十年代,這裡作為景點開放後,我還買票進去看過。這裡和過去已大不一樣了。”

與上述的獅子山、龜山楚王墓的處境不同,位于徐州北部的銅山區茅村鎮北洞山楚王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曆經考古發掘後,現在鮮有人問津。

該北洞山楚王墓據傳為西漢第四代楚王劉禮的墓穴,開鑿于一座15米的小山中,早年被盜,但仍清理出不少珍貴的文物。其中,發掘的彩繪俑堪稱西漢時期陶俑藝術的精品,色彩儲存較好。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北洞山楚王墓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北洞山楚王墓景區門口寫道“因墓室進水,暫不開放”

可惜的是,北洞山楚王墓坐落在一個十分不起眼的村落中,驅車前往,需要經過一段狹窄村道,而村落内也沒有明确的訓示牌,難以尋找。澎湃新聞記者來到北洞山楚王墓時,景區已然關閉,門口的告示上寫道“因墓室進水,暫不開放。”

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北洞楚王墓因内部進水,自2019年起就已暫停對外開放,文保機關還在拟定維修方案。這裡很偏,很少有遊客來。”而計程車司機也證明稱,開出租多年,也隻載客兩次來這裡。

正在進行中的東漢考古

兩漢文化除了指西漢外,當然還包括東漢文化。徐州博物館副館長原豐告訴澎湃新聞,“在徐州,西漢楚王墓比較多,考古做得比較充分,對外展示的也多。相對而言,東漢時期的漢墓較少,徐州市區約有5座東漢墓,現如今的土山漢墓是唯一一座儲存較好、并經過考古發掘、展示的東漢墓。”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位于徐州博物館“後院”的土山二号墓考古現場

土山位于徐州雲龍區,現為徐州博物館所在地。這裡曾經有工廠、有村莊,是一家幾代人蝸居一起、其樂融融的地方。而關于土山,徐州人能講的“以訛傳訛”的動聽故事,相傳秦朝末年,謀士範增助項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愛戴,死後士卒為其負土築墓,形成土山。而《魏書 地形志》、《水經注》及方志等更是記載土山為高冢戍、亞父冢、範增墓,人們似乎不應該再懷疑土山就是亞父冢。

然而,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一次考古發現推翻了這一切。1969年,居民取土發現一号墓;1970年,南京博物院組織發掘土山一号墓; 1977年,徐州博物館對土山進行全面鑽探,發現了二号墓,并清理了其東耳室; 2002年,徐州博物館發掘三号墓; 2004年,徐州博物館開始發掘二号墓,至2007年基本完成了封土部分的發掘工作……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20世紀30年代的土山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20世紀80年代的土山

土山漢墓是我國儲存較為完整的東漢諸侯王墓。其中,二号墓整個墓葬南北長36米,由墓道、耳室、甬道、前室、後室、回廊、黃腸石牆及封石組成。共清理封土4萬立方米,在封土中發現封泥(用于緘封公文書信、蓋有印章的泥團)4500餘個,在500平方米墓内出土文物350餘件(套)。

2014年,經過30年的思考,第一個發現此墓的徐州考古人王恺認為“從土山漢墓封石上’官十四年’字樣推斷,墓主有可能是東漢第一代楚王劉英”。對此,徐州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耿建軍也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可,“土山二号墓的墓主以劉英可能性最大。劉英為光武帝之子,封為楚王之後并未馬上就國,墓石上發現的’官十四年’紀年刻銘恰為劉英到彭城就國之年。”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墓道壁上的淺龛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封泥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考古現場,從業人員正在對土山二号墓的墓道進行清理

土山漢墓考古現場位于徐州博物館的“後院”,屬于徐州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徐州地區唯一一處儲存較好且對外開放的東漢諸侯王墓。記者在考古現場了解到,目前二号墓發掘的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隻剩下墓道的清理工作。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考古工作室内放置着出土文物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考古工作室内,從業人員正在對二号墓的棺木進行複原和保護工作

當記者走入徐州博物館的考古工作室,則看到工作人正在對挖掘的文物進行整理,包括二号墓的棺木的複原和保護工作。耿建軍說,“目前正在整理發掘的文物,即将刊發挖掘的簡報。我們争取在三年内刊發完整的考古報告。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完整的圍棋棋具,包含棋盤、琉璃和銅質的棋子。此外,還有6面鐵鏡,最大的有35厘米。有一個’抽屜方盒’,目前還不知道此器具的具體用處,之後也将等待其他專家的解讀。”

“博物館展廳内展示了西漢文物。而東漢的文化能在博物館的考古現場看到,這也是土山漢墓最大的價值。”原豐說道。

漢代考古的展示與規劃

考古百年來的發展,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考古。而考古之後的展示與規劃,也的确成為了人們所關心的話題。

2020年,土山二号墓考古項目獲得“2020年考古十大發現”,也是江蘇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考古項目。對此,原豐表示,“除了這一東漢墓本身的價值外,這一項目的保護展示理念也是比較超前的。土山漢墓的保護展示不是從考古結束開始算的,在考古開始前,我們就已經籌劃好了保護展示方案。”

原豐告訴記者,“在考古工作前的2000年左右,我們就計劃将土山漢墓建成’土山考古遺址博物館’(名稱暫定),将一号墓、二号墓、三号墓連通展示。在邊上,我們還将建設陳列館,展示土山的文物。這一考古遺址博物館也将和徐州博物館建築連為一體,形成一個以博物館為中心,周圍又有漢墓考古現場,漢代采石場,乾隆行宮的區域。在挖完封土以後,我們就建設了大棚,這個大棚并非臨時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建築,把漢墓保護起來。在那之後,我們開始了墓室階段的考古發掘,這個過程也是邊發掘邊開放的,學習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模式,公衆可以參觀考古現場,了解到考古現場到底是怎麼樣的。在考古過程中,這個思路是一直在貫徹的。”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為土山二号墓考古現場建設的大棚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徐州博物館邊的漢代采石場遺址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用X光拍攝的鐵鏡

在原豐看來,對于考古成果的展示,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文物和圖檔展示。“在未來,我們将把在考古挖掘中運用多學科手段擷取的資訊呈現出來。我們計劃運用虛拟圖像重建墓葬的營建過程,這樣觀衆對于墓葬的認識也會更深刻。土山漢墓的挖掘也是基于趕上了好時代。我們很慶幸能在博物館的後院裡持續發掘這麼久,做了較細的工作,采集了大量的資料。”

而獅子山楚王陵等地的規劃理念皆起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從漢兵馬俑博物館建成至以楚王陵為基礎的徐州漢文化景區的建設,整個漢文化景區在管理機制和理念上出現過不少變動。賈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漢文化景區在當時是按照旅遊景區的概念打造的。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在2013年以前,這個景區在規劃時并沒有提前做文物部門認可的保護規劃及考古工作計劃。2013年開始,國家文物局開始推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于是,我們也開始将景區往考古遺址公園方向發展。”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漢文化景區遊覽平面圖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漢畫像石長廊展示館中的漢畫像石

記者了解到,目前的漢文化景區以獅子山楚王陵為基礎,在原有的考古項目上增加了漢畫像石長廊展示館,呈現征集的大量漢畫像石,以此打造展示“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的主題園區。

百年考古記|“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故裡訪兩漢

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羊龜山王後陵園遺址

對于該地區考古工作的後續,賈飛告訴澎湃新聞,2020年至2021年,為配合市政道路排污工程建設,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與徐州市博物館聯合對楚王陵遺址東區進行鑽探并局部發掘,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建築遺存,初步推斷為陵園的“東司馬道”。目前,這座西漢王陵還在不斷的勘察之中,但規模宏大、埋藏豐富的獅子山楚王陵園正逐漸揭開其神秘面紗并呈現在世人面前。

對于漢文化景區的建設狀态,賈飛則表示,”如今,我們完成了大部分的建設工作,有着較完善的綠化和服務設施,目前正在補充考古保護規劃,思考建設工作中的欠缺,之後将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考核,申請考古遺址公園。我們的目标定位是基于漢代諸侯王陵來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和展示及遊客服務。

考古到底是什麼?在原豐看來,“通過考古可以展現每個城市的特點。徐州的漢文化,南京的六朝文化等都是通過考古揭露出來的。考古在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品牌。”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張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