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動畫電影如何做好真人化創作

作者:滕小娟

去年,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後評價褒貶不一。近期又傳出《貓和老鼠》動畫版将改編成真人電影的消息,使得動畫電影的真人化創作再次引發關注。動畫電影的真人化屬于IP開發的一種,迪士尼手握多張IP王牌自然期望拓展其文化版圖,但真人化不是簡單地将一個人物、一個故事甚至一個名字套用在另外一種媒材上,而是要審慎地對待其本質内容、内在精神。

動畫電影如何做好真人化創作

首先,動畫電影的真人化創作要注意不同媒材之間的通融性與排斥性。通融性,意味着故事在流轉講述過程中能夠保持基本的形态,不緻面目全非;排斥性,又明确告知在具體的細節進行中,稍有不慎則容易滿盤皆輸。《瑪麗和馬克思》的稚拙純真、《阿凡提的故事》的幽默風趣、《大鬧天宮》的飄逸靈動、《龍貓》的清新治愈……,這些作品能夠長久留在觀衆心中與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不無關系。

以《瑪麗和馬克思》為例,瑪麗和馬克思兩人之間枯燥的日常生活展示與略顯怪異的友情交往,在黏土這種材質的表達下呈現出極為統一的質感。媒體明顯的粗糙感讓觀衆無法不在意人物和物品的“異樣”——它不是我們熟悉的日常世界,卻有着與我們相似的一切。“陌生化”是媒介差異帶給人們全新藝術感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形式主義者看來,藝術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違反”人們習慣的常情、常理、常事,超越常境。《瑪麗和馬克思》運用黏土定格動畫的方式講述故事,其表達意圖顯然不在叙述技巧上的新奇“陌生”或故事的新穎别緻,而在于黏土這種極具個性的媒材。因為用黏土再造的這個世界,其人物與物品已經是完全藝術化處理後的結果,其形式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創作者藝術主張與内容精神的直接展現。同樣,“阿凡提”“孫悟空”“龍貓”……各自形态上的差異本身已經成為營造藝術魅力的重要來源。

迪士尼以動畫電影在世界影視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與其别具一格的動畫風格緊密相關。花木蘭的故事之是以能夠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與動畫這種藝術形式不無關系。毫無疑問,動畫的形式不僅在視覺感受上給予觀衆一種全新的藝術感受,更深層的是它通過這種形式掩蓋或者說抹平了不同文化差異中的不适與摩擦。通常而言,觀衆對動畫電影中的形象抱有更強的包容性,因為動畫所明确呈現出的線條或色塊會直白地讓觀衆知道這是一個想象的世界,而一個想象的世界必然會比一個由真人出演的世界得到更多的了解。

其次,動畫電影真人化要注意叙述方式的改變與内容的調整。固然,不同媒材本身即有其特殊魅力,在此前提下,依舊需要在轉換過程中協調彼此之間的不合之處。其中,人物的塑造在動畫電影真人化過程中尤為重要,因為無論是二維還是三維世界裡,人物都是由人創造的,而在真人電影裡人物則是由人扮演的。面對一個虛拟角色,觀衆會贊同或反對它的形象或個性設定,但真人扮演的角色,觀衆不僅會讨論角色本身,更會關注演員,這時人物就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角色,而變成了一個更為複雜的文化載體。真人版《花木蘭》選擇了中國演員劉亦菲出演,而非美國文化中的女明星,顯然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

回到電影本身,《花木蘭》的真人版與動畫版顯然出現了叙述方式上的差異。真人版《花木蘭》将更多精力花費在了動作場面和視覺效果上,反而忽略了故事結構的起承轉合。更為嚴重的是,真人版的花木蘭被慣于塑造超級英雄的好萊塢工業自動化地設定成一個擁有“氣”的女英雄,這與動畫版的花木蘭從一個平凡女生鍛煉成長為一個堅韌的女戰士差異極大。真人版《花木蘭》的人物設定與叙述方式,顯示了迪士尼整合不同文化資源的野心與模闆叙述套路的疲累。

動畫電影如何做好真人化創作

2010年迪士尼第一部真人動畫電影改編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全球大爆,此後又有《灰姑娘》《美女與野獸》《阿拉丁》《沉睡魔咒》《小飛象》等等。概括而言,迪士尼動畫電影的真人化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一種幾乎逐幀複制動畫場景,如《灰姑娘》《美女與野獸》;另一種則是使用原有故事背景,重新延伸或增添一段新故事,如《沉睡魔咒》《胡桃夾子和四個王國》。此兩種思路也基本是IP開發過程中的兩種主要形式:原樣複制——單憑媒材本身的陌生感,舊瓶新酒——老故事新說法,用新内容吸引觀衆。真人版《花木蘭》顯然不想單純複刻,是以在保留基本的女扮男裝進入軍營、勇立軍功的線索之外,增加了新的故事線索與支線人物。但這些新增的内容無法支撐主體人物,與主體思路也發生偏移,一個超級英雄式的“花木蘭”不是中國人相信的“花木蘭”,甚至也不是動畫版那個尋找自我的“花木蘭”,即便加入了拟人化的動物角色,也無助于影片主題的深化。是以,動畫電影真人化,不僅要注意媒材之間的差異美感,即藝術形式上的獨特性,還要注意媒材在表達或表現内容時的差異美感,即内容精神上的獨特性。

事實上,動畫電影真人化并非新鮮事物,因為它本質上仍然是對某個原型的人物、情節或故事的借鑒、挪用或改造。不同藝術形式既可以互相轉換,又會在轉換過程中産生新的美感或沖突。動畫電影真人化不僅是影視産業不斷更新、擴大市場的必然需求,亦是藝術内部自我調整、消化、融合的結果。原型,或者說IP的運用,必然有助于節約作品與觀衆之間的熟悉時間,幫助作品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觀衆熟悉的思維領域,但它同時也對作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合理地處理“舊人物”“舊故事”的新形象、新内容,是創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總而言之,動畫電影真人化無可厚非,但需謹慎處理藝術轉換過程中的差異,隻有這樣才能既保有原作特色,又散發新作魅力。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