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林芽
圖源|網絡
認知殘缺比身體殘缺更可怕。
“殘障人士就别出門了,這世界不是給你們準備的”
“殘障人士,就别出門給社會添亂了”
“殘障人士就該被優勝劣汰”……
最近,一位名叫“盲探-小龍蛋”的網友,在短視訊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坐電梯時遇到的不便,意外地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視訊中是一位盲人部落客站在一台沒有語音播報和盲文辨別的電梯裡,導緻他無法确定自己到了哪一層。是以,部落客尴尬地笑着說,“哎呀,太難了”“希望以後公共場所的電梯能夠更加人性化一些”。然而,就是這樣一條日常生活的記錄,讓他被評論區的網友們花樣百出地教訓起來。這些刺耳的言論,讓本來就滿是傷痕的殘疾群體更添傷悲。
盲道,忙道?
“盲探-小龍蛋”本身是無障礙行業的從業者,也是無障礙的受益者,他通過分享短視訊讓更多人了解殘障群體的出行日常,更是呼籲社會大衆幫助殘障群體,推動無障礙事業程序。
日常生活中,殘障群體在出行方面确實會遇到一些困難,像視訊中提到的電梯沒有語言播報或盲文提示、盲道被其他建築設施阻斷、盲道上有共享單車、汽車……
而這類盲人出行不便的亂象在一些地方确實存在:
内蒙古赤峰一段約150米的盲道被鋪設成“十八彎”;昆明五華區的一段盲道,短短300米卻遇到了30多個障礙;山西太原交警扮盲人帶導盲犬坐公交被趕……
公共服務設施本是為殘障群體提供便利,而以上現象恐怕是給殘障群體設障添堵。就盲道而言,盲道不是擺設,是盲人朋友實實在在的需要。“盲道上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盲人”,如果一座城市裡的盲人朋友都不敢走盲道,那将是城市的悲哀。
對于殘障人士的人文關懷,不能停留在紙上。修路必須帶盲道,但鋪設盲道絕不能隻是做個樣子走過場,盲道設計和管理就該真正的站在盲人的角度。關愛殘障人士群,應為盲道讓道,别讓盲道成“忙”道。
每一個人
都有權利平等而有尊嚴的活着
而當部落客積極地在網際網路上修盲道的時候,還要被人一句“不值得為少數人浪費社會資源”堵上嘴巴。
評論區的部分網友躲在隐匿、黑暗的角落,用鍵盤恣意輸出着自認為正确的“價值觀”。“這世界不是給你們準備的”暴露了這部分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自己和殘障人士之間劃出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他們的認知裡,一個社會如果為殘障人士提供足夠的便利,就要浪費太多資源,犧牲太多效率,是以“正常人”無需為殘障人士的不便買單。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存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包括正常人和殘障人士,是以公共資源的存在就是為殘障人士提供便利,為社會提供便利。從實踐來看,在無障礙方面做得更好的國家和地區,通常是更發達富足的。
溫柔地對待殘障人士,不僅不會拖累社會的進步,反而是社會進步的目的和标志。
這個社會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不能簡單地把叢林法則生搬硬套到現實社會中,更不能将同胞以任何臆定的标準化分為三六九等。而評論區的這部分“精神上等人”将人分為三六九等,無疑是想突出自己滿滿的優越感。比優越感更可怕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遵循的是一個極其原始的邏輯,即放棄弱者,更殘忍一點地說就是“優勝劣汰”。有這種認識的人是可憐的,因為他們意識不到這些話是對别人的傷害,更不會意識到有一天自己也可能會成為“弱者”的一份子。而當這些人成為需要被保護的“弱者”時,是否可以被“淘汰”?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平等而有尊嚴的活着。
吉林的一名退役殘疾軍人乘大巴想按規定買半價票,被乘務員拒絕且遭到辱罵“證不好使,活不起就别活”,言語中透露的是乘務員的傲慢與無知。在我們的生活中,像乘務員以及部落客評論中惡言的網友是少數的,可這些少數人缺乏了對人基本的尊重,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與審視,反而讓自己成為網絡的“笑話”。換句話說,認知殘缺比身體殘缺更可怕。
應該淘汰的,是不完善的産品,不完善的環境和對殘障群體固有的偏見思維。
别讓戾氣代替了思考!
殘疾不等同于殘廢。那些叫嚣着“優勝劣汰”的人覺得殘障人士會浪費社會的資源,卻不知道他們也在為自己而努力,為社會做貢獻。
殘障人士可以玩遊戲,可以出門,也可以自己拍視訊……隻要公共設施與科技公司在設計之初考慮得足夠充分,他們完全可以生活得跟平常人沒有什麼差別。就盲人部落客來說,他是深圳市無障礙研究會的一名講師,他還經常到各個網際網路公司去做無障礙教育訓練。要實作殘障人士的夢想是挺艱難,但并非不可能。
近來,就有許多故事演繹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石家莊新樂36歲的殘障人士段二強用詩歌和漫畫撫去傷痛演繹勵志人生;安徽省唯一盲人聯考生昂子喻以635分被中央民族大學錄取;沈陽“龐貝病”男孩聯考662分收到南開大學錄取通知書……
古今中外,更是有不少身殘志堅的著名人物,憑借自身的努力去擷取偉大的成就:身患殘疾的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膑、高位截癱的中國著名作家張海迪、患上盧伽雷氏症的實體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命運多舛的耳聾音樂家貝多芬、美國最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盲聾人海倫·凱勒……
關于殘障人士的故事,并不隻有“勵志”這一種講法。在當代社會中,出行的權利,工作的權利,享受快樂的權利,都不應該是健全人獨享的。以上的這些故事不僅僅是一些孤立的事件,它代表一種理念:殘障群體和我們一樣,都在為夢想而努力!我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應該是為所有人設計的,而不是分為為“我們”設計的和為“你們”設計的。
社會越是發達進步,就越有能力為殘障人士提供足夠的便利,讓他們感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和溫暖,而不是歧視的眼光,更不能把殘障人士化為另類,殘障人士也完全有權參加正常社會生活。
(參考:光明日報,澎湃新聞,紅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