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春城訊 夜幕降臨,羊湯鍋的陣陣香氣從石林縣石林街道小密枝村委會愛買龍村村民張文生家飄出。碾碎幾顆“美人椒”撒在蘸水裡,映襯着碧綠的蔥花,熱騰騰的羊湯鍋讓人心頭暖洋洋的。“這頓飯是為了感謝畢摩讓咱們生活越來越好,得等他到了再吃。”“說了多少次,得叫陳書記!”家人的歡聲笑語響徹夜空,幸福的生活讓人都快忘了——4年前,張文生一家還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彜族文化傳承人變身扶貧幹部
停好小摩托,小密枝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陳潤德身上的迷彩服還沾着泥點,興沖沖的勁頭,一看就是剛從地裡出來。就着熱騰騰的羊湯鍋,陳潤德和張文生打開了話匣子,說起這4年艱辛的脫貧之路都好生感慨。
“我家大兒子在湖北打工,每年務工收入近5萬元,加上辣椒種植和打工收入,去年的收入跟以前相比真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好日子是一串串地來。”對着昔日的“畢摩”、如今的扶貧幹部,張文生有說不完的感謝話。
畢摩是彜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在彜族人民心中,畢摩是整個彜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彜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世襲制的畢摩傳到陳潤德這一代,已是第64代。作為畢摩傳承人,陳潤德深知自己身上肩負着保護彜族傳統民族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使命。2011年,他加入中國共産黨,并在2016年作為保護和傳承彜族文化的特殊人才進入石林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民族研究所工作。
随着脫貧攻堅戰的打響,考慮到小密枝村委會是一個彜漢民族混居、彜族群衆占比高的地區,選擇一名懂彜語且在彜族群衆中較有威望的人作為第一書記成為當務之急。于是,2017年,“畢摩”傳承人陳潤德被選派為石林街道小密枝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肩負起帶領小密枝村民脫貧緻富奔小康的重任。
“美人椒”種出彜族人火紅生活
一輛小摩托、一身迷彩服成了陳潤德的标簽。騎着機車,陳潤德走過了小密枝村的山林泥濘小道,走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走進了貧困戶的田宅菜園,走入了貧困戶的柴米油鹽。一千多個日夜,輾轉3萬多公裡,陳潤德機車上的每一刻路碼表,都記錄了他在扶貧路上的點滴。
2006年,小密枝村委會為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進了台灣“美人椒”。但是,長期以來,辣椒粗放種植管理,難以形成規模,阻礙了村民脫貧緻富的道路。2017年4月,在陳潤德的協調帶領下,小密枝以“産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成立了“山頭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了黨支部,采用“黨組織+合作社+經紀人+農戶”的模式,一舉突破了10年來小密枝辣椒的發展瓶頸,走出了一條集體增收緻富的道路。
紅紅的辣椒映紅了村民的臉龐,也映紅了村民的日子,更映紅了小密枝村民的緻富路。成立合作社以來,每年8月至11月是辣椒豐産期,合作社當日可吸納勞工500多人,每年可實作村民就近務工收入600多萬元。其中,吸納小密枝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戶3人,每年戶均增收8000元。“畢摩用新方式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村裡很多人如是說。
“黨員和群衆本是天上的雲,後來變成了雪,落在地上化成了冰,最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此永不分離……”飯罷,張文生拿出大三弦,載歌載舞地唱起了歌。熱情的歌聲回蕩在深夜的彜家山村,飄向了更遠的地方。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翊翔 實習生:吳染熙
通訊員:畢豔蘭
責編:楊蓉
編審:周曉雪
終審: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