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無鹽女,因超人的德行和才華而被齊宣王選入宮中。但無鹽女生的容貌醜陋,宣王匆匆一瞥之後便再也沒有找過她。
這天,正逢中秋節,無鹽女在庭院虔誠拜月。恰好齊宣王路經此地,見月光朦胧,無鹽女也恍若月宮仙子,驚豔之下,決定立她為後。

若是王昭君當初能夠拜個月,被漢元帝看見,怎麼也不至于被毛延壽的一幅畫給難倒了。但,不論如何,中秋拜月的習俗算是流傳下來了,據說有祈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的功效。
其實關于中秋,還有說不完的美麗傳說、特色風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海外過中秋的那些事兒。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01 周邊國家的中秋節:大同小異</h1>
南韓的中秋節被稱為“秋夕節”。
與中國人吃月餅不同,秋夕節的傳統美食是一種名為松糕的點心。松糕與中國的餃子有些許相似,用米粉制成的皮兒攤圓,放上棗泥、豆沙等餡料,再裹起來,放在松毛墊子上蒸熟,松糕就做成了。
松糕的皮兒往往十分豔麗且富有變化,因為在米粉中可以摻入各種調色的汁水。比如用蔬菜汁和的米粉就是綠色的;而摻進曬幹研磨之後的桃花瓣,松糕就會呈現出淡粉色。
但是完全沒有必要跟調色闆一樣,這邊建議顔色還是以促進食欲為先。
松糕的形狀是半月,很多人就會問了,這中秋佳節,大家吃的都是團團圓圓的,你整個半截兒月亮是什麼講究?
其實是這樣的,南韓人對月亮的了解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喜歡滿月的完美。而南韓人則強調起點,松糕做成半月,取由虧轉盈的含義,可以激勵人們繼續努力,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前進。
這個文化差異證明了一件事情:隻要細心觀察,你我都是大哲學家!
那有沒有和中國一樣,中秋節吃圓形糕點的呢?有,日本就是。
日本的中秋節被稱為“月見節”、“十五夜”。日本人慶祝月見節,沒有太過複雜的儀式和活動,但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
首先就是特色美食月見團子,月見團子的做法與松糕有些相似,用江米做皮兒,豆沙做餡兒,制成類似于湯圓的團子。
日本人沒有月盈月虧的講究,而是放飛自我,兔子、南瓜、青蛙什麼的都可能是月見團子的形狀。
月見團子蒸好之後,會由長輩親自端着放在露天走廊裡,一家人就圍在一起賞月、吃團子。
第二樣東西:芒草。芒草是一種與水稻十分相似的草本植物,是以被拿來象征豐收。
月見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外出采集芒草,放在門前。芒草在日本的傳統中是祥瑞之物,具有驅魔的奇效,能夠保佑莊稼不受旱澇災害的威脅。
其實隻要沒有被核廢水灌溉,稻穗的産量都不會有太多的出入。
南韓、日本的中秋節已經是完全融入本民族風俗與特色的節日了,與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有着很大的差異。但在華人衆多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中秋依然是帶有濃厚中國風的節日。
先來看看馬來西亞,中秋夜晚,街上就會聚起長長的隊伍,人們提着燈籠,跟着舞獅隊伍徐徐前進。乍一看還以為是過春節呢。
這種習俗最早是由遷往馬來西亞的中國人留下的,到了今天,最熱鬧的提燈環遊活動舉辦在首都吉隆坡的老街,參與人數可以達到十萬以上。
一時間,竟然分不清,這裡是異國他鄉,還是自家後院。
當然,這項活動也并非隻有華人參加,許多馬來西亞人受到熱烈喜慶的氛圍影響,也會加入其中,分享美食、趣事,互相送上美好的祝福。
中秋本是一家人共同歡度的節日,但在越南,兒童卻成為了節日的主角。中秋當天,越南大街小巷擺滿了攤位,有的賣月餅,有的賣玩具,孩子們則會在父母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逛街、買東西,玩耍打鬧。
到了晚上,孩子們會在家人、學校的組織下,換上統一而富有民族氣息的服裝,化妝登台,表演節目。
對患有社交牛逼症的孩子來說這都不算什麼,而那些腼腆害羞的孩子則會發現,原來中秋是“兒童劫”。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02 國内的中秋:燒塔豎燈籠,海内外共賞一輪月</h1>
說完了周邊國家的中秋節,咱們還回到自個家門口,聊聊國内不一樣的中秋。俗話說,五裡不同天,天南地北的,過節要是不整點花活兒,怎麼讓全國人民記住咱?
在廣西、福建等地,中秋節流傳着一種名叫“燒塔”的習俗。“燒塔”要追溯到元末,劉伯溫與各路将領約定在起兵反元,為了保密,将寫着“見火則起”的紙條藏進月餅裡,分發給了他們。
當初要是有微信群,可能真沒月餅啥事了。
燒塔通常在晚上舉行。白天,孩子們會走街串巷地收集一些舊瓦片、碎磚頭和柴火,交給大人拼搭石塔,這些石塔高有兩米,直徑也能達到一米以上,裡面塞滿了易燃的柴火。
燒塔開始前,先由專人進行祭祖祈福的儀式,然後将松脂、白酒等澆在柴火上,點火的一瞬間,火光竄天而起,此刻大家心中隻有一個念頭:我已經燃起來了!
因為各村燒塔的燃料、數量、大小都有差距,是以若是哪個村能夠堆最高的塔,燒最旺的火,他們就能分到最多的祥瑞之氣,來年必定豐收。
為此,各個村落可謂煞費苦心将燒塔進行地完美無瑕。倘若走街串巷,看見别的村的燒塔比自己村的要紅火,雖然嘴上說不過如此,心裡卻早已暗自惱起來了:為什麼沒再堆幾層!恨不得往塔裡塞點博人傳。
廣東雖然與廣西相鄰,但廣東不燒塔。廣東有一項叫“豎中秋”的習俗,這項習俗最早起源于佛山。相傳,古代佛山人每逢中秋,就會用三根長竹竿搭成一個杠子,上面挂着紅燈籠,因竹竿高高豎起,是以叫做“豎中秋”。
豎中秋也存在類似于燒塔的比賽競争。因為這項習俗的目的是祭拜月亮,獲得月亮的庇護,因而燈籠越高,能夠“分”到的月光就越多,福氣自然也越多。據說,曾經有一家人為了在村裡的豎中秋比賽中獲勝,用伸縮杆将燈籠挂在了五十米高的空中。
在這裡我們鼓勵适當競争,合理豎燈籠。不然人家還以為你擱這兒放風筝呢。
燈籠挂起來之後,廣東人會吃田螺來慶祝中秋。這項傳統是來自一個神話,說月亮上住着一位仙人叫張古老,生前就喜歡吃田螺。
張古老在月亮上感到十分孤獨,隻有中秋節那天才能看清人間的樣子,他看見誰吃田螺紀念他,就會用為他洗禮,使他的眼睛更加明亮有神。
不過你在人家吃不到自己最愛的美食的時候,當着人家面大快朵頤,你禮貌嗎?
當然,月亮與地球之間,并不隻有這些神話傳說,還有“走近科學”系列的中秋節:浙江中秋。
浙江的錢塘江大潮是世界罕有的奇觀之一,每到中秋,太陽、月亮、地球三點一線,是天體引力最盛的時候,錢塘江的潮水就會翻湧澎湃,激蕩起幾十米高的浪潮。
是的,不要說三點一線了,哪怕是九星連珠,對地球也隻是潮汐力強一點。至于修仙、穿越之類,隻能說尚待研究。
但浙江就有了中秋觀潮的傳統。甚至有些水性好的,縱身跳入水中,大有“以雷霆擊碎波濤”的既視感。
花好月圓之夜,千裡共婵娟。但中秋的影響力又何止千裡?縱有數千年,橫有百萬裡,即便是遙隔太平洋的美國,也有華人組織的中秋節活動。
不論什麼地方,什麼習俗,中秋都是慶祝團圓相聚的佳節,這也是她曆來被人們珍惜愛護的原因。
而即便是受限制不能相見的人,也能通過一輪圓月傳遞祝福與關懷。
故而,人與人的思念不絕,中秋節就不會冷落,所有的想念也就有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