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高發倡/文

由于“普洱茶”的“原産地”被擴大和擾亂,人們搞不清何為真正的“普洱茶”,搞不清何為“普洱茶”,也就弄不懂“專家們”為何要強調今“生茶”是“綠茶”和今“生普不宜新喝”?更分不清哪些今“生普”是适宜“新喝”的?

下文是筆者《古六大茶山史考》首章前兩節原文。有多人僅改标題不加注明出處就公開發到網上。故而特此聲明。

“普洱茶”最初出現于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620年)謝肇淛的《滇略》中是“普茶”,至明代方以智所撰的《實體小識》中才首次出現完整的“普洱茶”一詞。

據清代張泓《滇南新語》中“滇茶有數種。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葉粗味澀,亦作團,冒普茗名,以愚外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和雪雨的《鴻泥雜志》中“普洱有六茶山,為攸樂、為革登、為倚邦、為莽枝、為蠻磚、為曼撒。其中惟倚邦、蠻磚者味較勝。若雲南府所出之太華茶,大理府所出之感通茶,徒耳其名,未嘗見也。”等記載,由于大理、下關、林滄一帶的茶葉之滋味、氣味和酽度都與“普洱茶”相差甚遠,而且這些範圍的茶葉并不在當年以普洱為茶貿集市的範圍,因而将它們列為另類,亦即下關(大理)茶區之茶原先不屬于“普洱茶”範圍。是現代的茶文化書籍《普洱茶尋源》等的作者,因其茶性與原“普洱茶”相似,才将它列入其中的。

(下圖為“古六山”原有“”大葉茶)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據唐代《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南宋李石的《續博物志》也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清代檀萃的 《滇海虞衡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但清阮福《普洱茶記》考證認定:“福考普洱府,古為西南夷極邊地,曆代未經内附。”也就是唐代“銀生城”未轄普洱範圍,隻轄墨江北部及遠江西北部。明代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則載:“由景東曆者樂甸行一日至鎮沅府;又行三日始達車裡宣慰司界;行二日至車裡之普洱,此處産茶……其山為孔明寄箭處,又有孔明碑,苔泐莫辨字矣。”作者“由景東曆者樂甸”經“鎮沅府”,“達車裡宣慰司界”隻字沒提“茶”字,直至到普洱範圍才說“産茶”。可見,“普洱茶”産于唐代銀生城轄區的“普洱”方向。

(下圖為“古六山”原有“中葉”茶)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又據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記》中“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茶葉内所産,蓋産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和段永源的《信征别集》中“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濃而佳,以開水沖之十次仍有味也,而歸其美名于普洱府。其實普洱之茶,皆思茅所産也。”等記載,雲南“普洱茶”原産地也并非今普洱轄區,而是清代“思茅廳”的轄區方向。隻因“普洱府”管轄“思茅廳”,況且“普洱”是當年該範圍的茶葉集散地而冠以其名。

(下圖為“古六山”原有“中葉茶”)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再據清代倪蛻《滇雲曆年志》中“茶山之于思茅,自數十裡至千餘裡不止。”的記載、雪雨的《鴻泥雜志》中“普洱有六茶山,為攸樂、為革登、為倚邦、為莽枝、為蠻磚、為曼撒。” 的記載、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普洱茶産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六茶山。”的記載、清代趙學敏公元1765年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所載的《南诏備考》内“普洱茶産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六大茶山” 的記載、清師範公元1807年《滇系》中“普洱府茶産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六茶山。”與“普洱府甯洱縣六茶山,曰攸樂(即今同知治所)…其東北二百二十裡曰莽枝、二百六十裡曰革登、三百六十五裡曰倚邦、三百四十裡曰蠻磚、五百二十裡曰曼撒”的記載、清檀萃公元1799年《滇海虞衡志》中“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的記載、和清雪漁公元1826年《鴻泥雜志》中“普洱有六茶山,為攸樂、為莽枝、為革登、為倚邦、為蠻磚、為曼撒” 的記載、還有據江應梁的《傣族史》中“清雍正時改流,将十二版納之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劃歸普洱府,因而西雙版納所産之茶,便都稱為普洱茶。”等衆多史料的記載,雲南“普洱茶”原産地還不在今思茅範圍,而是今西雙版納境内的“古六大茶山”範圍。亦即真正的所有“普洱茶”産地的老祖宗還是今西雙版納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就是《思茅廳采訪》和《普洱茶記》所載的“架布”、“嶍崆”、“易武”三地也全在今西雙版納境内的“古六大茶山”範圍内。這裡存活有第三紀的梭羅樹、蘇鐵等原生植物證明,它未受“第四紀冰川運動”的影響而曾存活有原生茶樹群。

(下圖為“古六山”原有“中柳葉”茶)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又據江應梁的《傣族史》中“茶市有江内江外兩區,江内以易武為中心;江外以勐海為中心。江内以制造圓餅茶為主,即一般所謂普洱茶。江外以制造藏莊緊茶及磚茶為主”的記載,連勐海茶區之茶原先還不屬于“一般所謂普洱茶”。是江應梁的《傣族史》才将它列入其中的。

不過,普洱、思茅、尤其勐海之屬于原先“古六茶山”“普洱茶”品種和工藝的茶,它們屬于當年以普洱為茶貿集市的範圍,因而将它們列入其中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下圖為瀾滄江西面“瓜蘆 大葉茶”)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鄧時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一書中“普洱府産茶之說”部分,引用雲南省民族理論學會思茅分會普洱小組編撰的《再論普洱茶的光輝曆史》中清代“普洱轄思茅,思茅又轄六版納,當時六大茶山正在瀾滄江以内的勐臘、江城一帶,普洱府是當時邊關之首府,政治文化的中心,商品經濟最大的集散地,其茶的命名,自然隻能用普洱。再說普洱本地方同樣生長着茶葉,普洱勐先小闆山的茶王樹威鎮海内外。普洱茶自身的味道氣性、品質方面早已優于六大茶山之茶。試想在封建王朝的古普洱一帶,若沒有商品的比賽,沒有茶王樹的存在,沒有普洱府的管轄,普洱茶能名重于天下麼?”和清阮福的《普洱茶記》中“又從《貢茶冊》可悉,每年進貢之茶,例于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千兩”之大數目的記載以及 《西山碑考》中“已被曆代皇帝視為異珍,稱為諸茶之首,衆茶之冠。”的“貢山茶”“産于普洱府内”之理由,斷定清代“普洱茶”内有普洱本地土産之茶,以此來推翻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記》中“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産,蓋産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和段永源的《信征别集》中“其實普洱之茶,皆思茅所産也。”等記載。然而,筆者發現其定論及其依據有很大的漏洞。

(下圖為“瓜蘆”的雜交品種)

“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種

首先,誰也沒有否定清代“普洱茶”内有過普洱本地土産之茶,但清王朝執政二百多年,普洱本地何時開始種茶,何時初具規模,必有年代起始。如果早在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阮福《普洱茶記》記載“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産,蓋産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之前,或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段永源的《信征别集》記載“其實普洱之茶,皆思茅所産也。”,普洱本地的土産之茶就初具規模,那麼其茶林離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普洱最近,而思茅廳所轄的“古六大茶山”離普洱最遠,必将“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優先記載普洱勐先,但衆史家為何都不約而同地一緻記載了離普洱府更遠的“古六大茶山”而不記載離普洱府更近的勐先呢?這證明直到清同治六年,普洱雖有本地的土産之茶,但還很少,尚未初具規模。至于“威鎮海内外”的“普洱勐先小闆山的茶王樹”,就算上述史料記載時它已存在,它也不能證明該地土産之茶早已初具規模。再說,不可能因為曾祖父先逝消失了,其曾孫古稀而建在,就認定其曾孫與其祖父同齡,更不能說曾祖父還小于其曾孫。而所謂“産于普洱府内”“被曆代皇帝視為異珍,稱為諸茶之首,衆茶之冠”的“貢山茶”原料也未必就是普洱本地的土産之茶。因為“府地”之人收購“古六大茶山”最好的茶而加工于普洱府駐地者,也可說其“産于普洱府内”。那《貢茶冊》所列出的“每年進貢之茶”需要“動支銀千兩”更不能證明“普洱茶”内定有普洱本地的土産之茶。因為檀萃早在公元1799年的《滇海虞衡志》就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的記載。即使普洱本地沒有一尖土産之茶,這“周八百裡,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規模的“古六大茶山”足以承擔“動支銀千兩”的“每年進貢之茶”總量。《再論普洱茶的光輝曆史》中反問:“沒有普洱府的管轄,普洱茶能名重于天下麼?”那筆者也要反問:“若沒有六大茶山茶葉的‘名重于天下’,會引來欺侮莽枝茶山麻布朋之妻的江西商人而發生麻布朋暴動事件?若不是發生麻布朋暴動事件而引起清政府的改土歸流,會有‘普洱府’麼?”并不是預先有了“普洱府”,“六大茶山”茶葉才“名重于天下”;而是因為“六大茶山”茶葉“名重于天下”,才後有“普洱府”。其次,《再論普洱茶的光輝曆史》中所謂“當時六大茶山正在瀾滄江以内的勐臘、江城一帶”之說明顯失實。再者,鄧先生一邊把由産于倚邦茶山的小葉茶加工成的“人頭貢茶”稱為“普洱茶太上皇”;一邊又說“銀生城的茶應是雲南大葉茶種,因為大葉茶種是雲南的原始茶種,也就是普洱茶。”以緻使“普洱茶”原料概念含混不清。其實,時至清末以前的自古以來的“普洱茶”,都産于“古六大茶山”;而“古六大茶山”自古至清末的茶樹品種,都是中柳葉和各小葉種以及本地原有的大葉種,并非“雲南大葉種”。專家所謂“雲南大葉種”,實際不是飲用茶,而是藥用山茶科植物苦澀瓜蘆。同并非雲南獨有,實際整個江南和越南、寮國都有。因而,隻有“古六茶山”原有茶樹品種,才是飲用茶品種,才是“普洱茶”樹品種。隻要是“古六茶山”原有的茶樹品種,無論特有大葉茶還是中柳葉茶及各小葉茶,都應同等地屬于 “普洱茶”。其它瓜蘆類“大葉茶”,不僅不是“普洱茶”原料,就連“飲用茶”都不是!這是幾百年來的既成事實,誰都無權篡改祖先創下的真實曆史。

綜上所論,真正的“普洱茶”各産地的“祖宗”還是今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其它茶葉産地都隻是其原産地“古六大茶山”的“子孫”。隻因明代有“車裡頭目”居普洱,管轄“六大茶山”及其販運到普洱和由普洱輸出内地的政務與商務,并在茶品上加蓋“普洱”官印,異地人就按輸出地和官印稱其為“普洱茶”。到清代雍正七年設普洱府,兼瞎車裡江内六版納,“普洱府”轄“思茅廳”;“思茅廳”又轄“古六大茶山”,而且“普洱”是明清時期該範圍的茶貿中心,故而仍冠以其名。

2020.7.1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