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漢為什麼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四、“南北”之争

北漢為什麼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四、“南北”之争

公元979年,是大宋皇帝趙光義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此時的他正端坐于太原城北高台之上,跪在他腳前的是原北漢皇帝劉繼元,自此,除燕雲十六州外,華夏舊境基本光複,五代亂局從此結束。

過去讀到這段時,曾有一個疑問,在十國之中,北漢的國力是倒數,為何是最後滅亡的國家?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簡單了解下北漢的建立、發展和滅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h1>

公元948年,後漢皇帝劉知遠(高祖)去世,17歲的劉承佑(隐帝)繼位,小皇帝自然不能獨立執政,實際上掌權的是其父的老部下郭威等人。主上幼弱、政在權臣格局下,一股暗流在首都開封城内湧動。同時,在百裡之外的太原城内,小皇帝的叔叔、太原尹、河東節度使劉崇卻在冷眼旁觀,這位機會主義者預感到“漢政将亂矣!”于是罷上供征賦,收豪傑,籍丁民以益兵,将太原周邊十州變成了他的獨立王國。

果然三年後,一場君臣相殺的鬧劇發生了,小皇帝要謀殺郭威的計劃洩露,逼反了郭威殺進開封,倉皇出逃的劉承佑也被部下殺害。

劉崇看着亂成一鍋粥的開封,準備來個渾水摸魚。然而,就在出兵前,他接到開封方面傳來的消息:郭威向後漢太後推薦立徐州節度使劉赟(劉崇長子、劉知遠養子)為帝。劉崇喜曰:“吾兒為帝矣,何患!”我就要當太上皇了,還搶什麼皇位?立刻罷兵。由此可見,劉崇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苟且。

沒想到,二十多天後,等來的卻是郭威稱帝(後周太祖)的消息,之後,又傳來了兒子被殺的噩耗。原來,這不過是郭威的緩兵之計,因為滿朝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他需要時間給後漢大臣們洗洗腦。可憐的工具人劉赟剛走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就完成了他的曆史使命,同時也走完了自然壽命。

身懷亡國之痛、殺子之仇,悲憤交加的劉崇就在太原稱帝(世祖),沿用漢國号和乾佑年号,以示與後周分庭抗禮,因為這個“漢”國位于中原北方,是以曆史上一般稱為“北漢”,又因地處河東,是以《新五代史》稱為“東漢”。

北漢為什麼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四、“南北”之争

北漢是夾在中原和契丹間的緩沖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h1>

北漢立國二十八年,一直處于内憂外患中。

○在軍事上被後周壓制。

劉崇繼位後就要報奪國之恨、殺子之仇,便禦駕親征後周,結果兩次都在邊境上被人趕了回來。954年,郭威去世,其養子、内侄郭榮(世宗)繼位,劉崇認為周有大喪,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擊其不意,沒把郭榮小兒放在眼裡,就聯合契丹又一次進攻後周。開封城内郭榮力排衆議,禦駕親征要打赢這場立國之戰。兩軍在高平展開了“王對王”的決戰。然而,戰前劉崇卻和遼将楊衮言語龃龉,氣跑了友軍,又不顧逆風的不利天氣猛攻周軍,被周軍打了波順風局,漢軍全線崩潰,劉崇隻身逃回太原。周軍趁勢圍困太原兩個月之久,幸虧契丹援軍趕來解圍。從此,北漢元氣大傷,再無力挑釁中原。960年,後周滅亡,由于仇家沒了,趙匡胤還給了劉承鈞“開爾一路以為生”的承諾,你活着我就不打你,北漢的軍事壓力終于減輕了些。

北漢為什麼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四、“南北”之争

後周世宗郭榮

○在政治上淪為契丹的傀儡

北漢僅有十州之地,肯定無法和後周對抗,好在有石敬瑭的曆史經驗可以借鑒,于是就和遼國約為“父子之國”,劉崇稱侄皇帝,對契丹皇帝耶律阮(世宗)以叔父事之。為啥不稱兒皇帝呢?大概是劉崇比耶律阮大22歲的緣故,他還沒惡心到石敬瑭的地步。等到劉承鈞(睿宗)繼位了,幹脆對契丹皇帝耶律璟(穆宗)自稱“男”(兒子)。耶律璟也不客氣,呼承鈞為“兒”,許其嗣位。

雖然劉家父子對标的是石敬瑭,但是北漢和後晉完全不一樣,石敬瑭隻是割地送錢外加當兒子,契丹幾乎控制了北漢的内政。劉承鈞繼位次年,改元天會,一時大意,未通報契丹,就這點破事,引起耶律璟大怒,遣使者責承鈞,承鈞惶恐謝罪,他忍辱偷生的結果就是承鈞奉之愈謹,而契丹待承鈞益薄。

○在經濟上财政陷入崩潰邊緣

北漢的财政支出有兩個大頭,一個是養兵,北漢亡國時隻有三萬五千戶,卻要養三萬軍隊。另一個是給遼國的孝敬,地狹産薄,以歲輸契丹,故國用日削。如果正常發展下去,北漢就算不被周、宋打死,也能把自己活活窮死。

幸運的是劉承鈞地遇到一位财神爺——繼颙大和尚,此公能講《華嚴經》,搞一場講座能獲得不少布施,他就用這筆錢補貼北漢财政。每年還從遼國進口數百匹馬贊助漢軍,号“添都馬”。此外,他還在五台山開銀礦,為此劉承鈞還特意劃了一個“經濟開發區”——寶興軍。靠着繼颙的苦心經營,北漢經濟得以勉強維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h1>

968年,剛滅後蜀的趙匡胤突然禦駕親征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退守太原。為了盡快結束戰鬥,趙匡胤參照戰國初年晉陽之戰(智伯圍趙)的經驗,掘開汾河水淹太原。不過,水攻是把雙刃劍,固然能殺傷城内的漢軍,也讓宋軍處于潮濕的環境中,軍中瘟疫橫行,再加上遼軍援軍趕到,趙匡胤隻能班師。

979年,趙光義為了給自己來路不明的皇位增加點底氣,也禦駕親征北漢,經過四個月的艱苦攻城,劉繼元彈盡糧絕,無力抵抗,隻能宣布投降。

北漢在五代十國中并不是大國,它在亡國時人口不過3.5萬戶,而南唐則有65萬戶,後蜀有53萬戶,連南漢都有17萬戶,北漢不足它們的零頭。然而和南方一捏就碎的蛋殼軍相比,北漢軍隊的表現實在太優秀了——後蜀“十四萬人齊解甲”,南唐“一旦歸為臣虜”,北漢竟然需要中原三次禦駕親征,最後彈盡糧絕之下才不得已投降。

其實,别看北漢的經濟實力弱,但是軍事實力非常強。

首先是軍隊素質過硬,河東軍是當年晉王李克用父子鴉兒軍的班底,李存勖就是以此為基礎滅了後梁,石敬瑭、劉知遠也是以河東節度使的身份實作改朝換代,是以,劉崇才能以彈丸之地立抗中原。在高平之戰初期,漢軍居然擊潰了周軍的先頭部隊,如果不是郭榮躬督戰士,士皆奮命争先,搞不好輸的還是後周。

北漢為什麼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四、“南北”之争

其次,太原本是唐朝的北都,又是抵禦突厥、回纥的前哨要塞,故而城防堅固,僅次于長安、洛陽。

第三,是契丹幹爹的援助,作為燕雲和中原之間的緩沖,契丹對北漢格外重視,每次中原進攻北漢,都有契丹援軍出現,趙光義也是打跑了遼軍後才從容攻城。

最後,是因為漢軍抵抗意志堅決。趙匡胤攻城時,宰相郭無為面對宋軍,内心動搖:“奈何以孤城拒百萬之王師?”然而他欲搖動并人(并州,即太原),而并人守意益堅。最後劉繼元不顧他對自己的擁立之功,将其缢殺。趙光義攻城時,采用地毯式轟炸:矢(箭)集城上如蝟毛,每給矢必數百萬,頃之鹹盡,城中的劉繼元竟然以十錢購一矢,凡聚百餘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四、“南北”之争</h1>

現在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北漢是十國中最後被滅亡的?

首先,這是既定的方針。對于統一戰争的順序,當年周世宗郭榮、宋太祖趙匡胤各有一份檔案說明,分别是王樸的《平邊策》(見《新五代史·周臣傳》)和趙普的“雪夜定策”(見《續資治通鑒長編·開寶元年》),它們核心就是根據“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原則,将統一戰争分為三個步驟:

一、國富軍弱的南方諸國(南唐、後蜀、南漢等)。

二、國貧軍強的北漢。

三、契丹吞并的燕雲十六州。

北漢為什麼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北漢是怎麼來的?——國仇家恨二、北漢是怎麼過的?——内憂外患三、北漢是怎麼亡的?——彈盡糧絕四、“南北”之争

明·劉俊《雪夜訪普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郭榮和趙匡胤似乎并不完全遵從自己的計劃:郭榮在打完關中之戰(後蜀)、淮南之戰(南唐)之後,立刻北伐燕雲。趙匡胤在滅了後蜀後,立刻揮師太原。原因何在?

在筆者看來,這兩份計劃書的前提是:遼不可擊,北漢難滅。如果形勢變了,那就提前實作第二、第三步。

郭榮北伐燕雲時,契丹皇帝是非著名昏君耶律璟,此公畋獵好飲酒,不恤國事,每酣飲,自夜至旦,晝則常睡,國人謂之“睡王”。燕雲對遼國何其重要?然而他聽說周軍攻下甯、莫、瀛三州時,竟說:“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

趙匡胤北伐太原的主要原因是北漢發生了内亂。原來,劉承鈞去世後,立養子、外甥劉繼恩為帝,結果六個月後被供奉官侯霸榮弑君,據說是宰相郭無為和劉繼恩有仇,怕對自己不利,便雇兇殺人,随後又殺了侯霸榮滅口,立劉繼恩同母異父的弟弟劉繼元為帝。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使得本就孱弱的北漢政局雪上加霜。

是以,郭榮和趙匡胤就抓住這兩個視窗期北伐。可惜,因為各種不可抗力和陰差陽錯,都沒有實作。首先是郭榮突然駕崩,周軍隻能撤回,否則燕雲真的有可能收複。其次,趙匡胤水淹太原時,已經把夯土城牆泡塌了一塊,好巧不巧,居然從城裡漂出一團積草,恰好堵在缺口處,漢軍趁機修複缺口。有意思的是,宋軍撤走不久,太原城牆居然全部垮塌了。原來,夯土吸足了水以後,産生了小縫隙,水幹了以後,縫隙擴大了,導緻城牆崩塌,這和河床幹涸後出現龜裂紋的原理是一樣的。

正是在國家統一的必然性和政局變化偶然性的雙重作用下,使得北漢成了十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遼史》、《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甯波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