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登科後》唐朝·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出城》
唐朝·李賀
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關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
入鄉誠可重,無印自堪悲。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
3.《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唐朝·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複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裡一歸人。知祢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4.《送沈亞之歌·并序》
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江。吾悲其行,無錢酒以勞,又感沈之勤請,乃歌一解以送之。
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裡紅。
紫絲竹斷骢馬小,家住錢塘東複東。
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
雄光寶礦獻春卿,煙底蓦波乘一葉。
春卿拾材白日下,擲置黃金解龍馬。
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
吾聞壯夫重心骨,古人三走無摧捽。
請君待旦事長鞭,他日還轅及秋律。
5.《喜張沨及第》
唐朝· 趙嘏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
6.《贈孫绮新及第》
唐朝·李商隐
長樂遙聽上苑鐘,彩衣稱慶桂香濃。
陸機始拟誇文賦,不覺雲間有士龍。
7.《海上生明月·科試》
唐朝·李華
皎皎秋中月,團團海上生。影開金鏡滿,輪抱玉壺清。
漸出三山岊,将淩一漢橫。素娥嘗藥去,烏鵲繞枝驚。
照水光偏白,浮雲色最明。此時堯砌下,蓂莢自将榮。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賀放榜作》
唐朝·盧肇
嵩高降德為時生,洪筆三題造化名。
鳳诏伫歸專北極,骊珠搜得盡東瀛。
褒衣已換金章貴,禁掖曾随玉樹榮。
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間營。
9.《重登科》
唐朝·杜牧
星漢離宮月出輪,滿街含笑绮羅春。
花前每被青蛾問,何事重來隻一人。
10.《登第報家人》
宋朝·董德元
禦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銮。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11.《送李億東歸》
唐朝·溫庭筠
黃山遠隔秦樹,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
和風澹蕩歸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飲,宴歌已有馀聲。
12.《柳下暗記》
無奈巴南柳,千條傍吹台。
更将黃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通書聲·屋山啼烏兒當歸》
宋朝·黃庭堅
屋山啼烏兒當歸,玉钗罥蛛郎馬嘶。
去時燈火正月半,階前雪消萱草齊。
勃姑夫婦喜相喚,街頭雪泥即漸乾。
已放遊絲高百尺,不應桃李尚春寒。
南窗讀書聲吾伊,北窗見月歌竹枝。
我家白發問烏鵲,他家紅妝占蛛絲。
14.《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通書聲·勃姑夫婦喜相喚》
15.《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誦書聲》
16.《考試畢登铨樓》
宋朝·梅堯臣
春雲濃淡日微光,雙阙重門聳建章。
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17.《撫州吳茂榮挽詩·世已尊科舉》
宋朝·項安世
世已尊科舉,人多失老成。行書周族黨,身欠漢公卿。
猶藉千年潤,能傅萬壑清。怆懷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18.《送季省祭㩦子歸鄉考試》
明朝·羅玘
碧油幢下黑頭公,挾子歸去翺秋風。
江南一望六十裡,滿船載雨花溟濛。
19.《景德寺考試秋日即事四首·其三》
宋朝·陸佃
西風吹绉一池秋,故殿疏簾半上鈎。
滿眼夕陽歸未得,菊花桐葉伴人愁。
20.《次韻頓起考試徐沂舉人見寄二首》
宋朝·蘇轍
齊楚諸生俨鞸紳,人人願得出君門。
銜枚勇銳驚初合,棄甲須臾訝許奔。
細讀未辭燈損目,久留終厭棘為藩。
定應親刈翹中楚,把卷喧呼半夜言。
老年従事忝南京,海内交遊尚記名。
怯見廣場心力破,厭看細字眼花生。
新科未暇通三尺,舊曲惟知有六莖。
空憶倚樓秋雨霁,與君看遍洛陽城。
21.《七言景德寺考試院和李子儀重陽日》
宋朝·沈遘
勁風疏雨深秋節,古寺重扃獨坐人。
菊色未開期有待,萸香欲佩使誰紉。
登高莫作西城望,把鏡須憐白發新。
持酒勸君休惜醉,定知歸日不盈旬。
22.《送孫司戶秩滿東歸考試鄂渚二首》
秋風一舸下滄浪,想見占繇聽鵲忙。
兩夏作僧猶有債,三旬為客更須償。
君才有用今千裡,我拙無堪尚一方。
好去玉霄雲海上,寄聲江漢永相望。
23.《和陳文仲嘲夢(文仲已罷科舉,忽夢預秋薦)》
宋朝·許景衡
天公真個解撩人,不獨虛名老搢紳。
聞道高眠閒白日,也教幽夢落紅塵。
此生出處元無意,平日文章漫有神。
百歲都來如一覺,卻須嘲取自由身。
24.《初及第歸酬孟元翊見贈》
唐朝·章孝标
六年衣破帝城塵,一日天池水脫鱗。
未有片言驚後輩, 不無慚色見同人。
每登公宴思來日,漸聽鄉音認本身。
何幸緻詩相慰賀,東歸花發杏桃春。
25.《及第後過揚子江》
唐朝·施肩吾
憶昔将貢年,抱愁此江邊。魚龍互閃爍,黑浪高于天。
今日步春草,複來經此道。江神也世情,為我風色好。
26.《東風解凍省試》
唐朝·徐夤
暖氣飄蘋末,凍痕銷水中。扇冰初覺泮,吹海旋成空。
入律三春照,朝宗萬裡通。岸分天影闊,色照日光融。
波起輕搖綠,鱗遊乍躍紅。殷勤排弱羽,飛翥趁和風。
27.《集賢殿考試罷二首》
振鹭紛紛未著行,初従江海觇清光。
卷聲風雨中庭起,筆勢雲煙累幅長。
病眼尚能分白黑,衆毛空複數骊黃。
禁中已許公孫第,得失何私物自忙。
衰病相侵眼漸昏,青燈細字苦勞神。
遍看大軸知無力,聽誦奇篇賴有人。
前日鼓旗聞苦戰,明朝雷雨出潛鱗。
殿廬困極唯思睡,卻憶登科似後身。
28.《及第後作》
唐朝·袁皓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侶,
江海回思耕釣人。九萬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嶮津。
29.《七言景德寺考試院壁和王介甫所題詩二首·其二》
夜風吹雨冷通帷,鳴雁初聞一一悲。
幸好歸時歸未得,愁來莫讀壁間詩。
30.《又景德再考試秋日即事》
重來時節又秋深,黃菊香中一炷沈。
渾覺去年無限恨,物華人意總如今。
31.《在伯教授為考試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詩送之·已孤萬古中秋月》
宋朝·趙蕃
已孤萬古中秋月,為約黃花九日杯。
但得交情常舊雨,不辭尊酒理新醅。
32.《次韻太學黃博士冕仲同考試作》
宋朝·晁補之
日邊傳诏天街暮,草草西城車馬聚。
官曹一見故情親,宴語識君心志古。
成安長孺澶淵守,昔君羁遊所為主。
我窮亦号成安客,文采初無君一縷。
胸中萬頃複誰同,正有君家賢叔度。
官事留人何鞅掌,廣文楊柳花飛戶。
好書老未置鈆椠,學經晚始羞章句。
乘槎況自風格有,病颦那可形容慕。
成詩莫憚繼日傳,青骢禦史呼歸去。
33.《壬子歲考試秋闱次受卷官北平行省照磨葉叔則中秋詩韻·其一》
明朝·宋讷
兩界山河月色分,西風掃盡九天雲。
桂花玉宇稀星緯,蟾影銀河卷練紋。
詩為清秋宜有句,酒當今夕莫辭醺。
俊髦步武薇垣上,何憶故園江水濆。
34.《長沙試殿聞傅彥濟永州考試還先寄此詩》
宋朝·王庭珪
歸馬锵然響辔環,道傍春色正斓斑。
吟登回雁峰頭月,覽遍清湘雨後山。
剩有虹蜺蟠筆下,喜聞蝴蝶入簾間。
花時獨鎖深深院,卧聽笙箫夢裡還。
35.《七言景德寺考試院壁和王介甫所題詩二首·其一》
石藍開盡紅著地,瓜蔓半枯黃倒垂。
坐看一夜芳意歇,風霜即是蚤寒時。
36.《放榜日作》
唐朝·韋莊
一聲開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霧中龍乍變,缑山煙外鶴初飛。
鄒陽暖豔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
回首便辭塵土世,彩雲新換六铢衣。
37.《放榜日》
唐朝·黃滔
吾唐取士最堪誇,仙榜标名出曙霞。
白馬嘶風三十辔,朱門秉燭一千家。
郄诜聯臂升天路,宣聖飛章奏日華。
歲歲人人來不得,曲江煙水杏園花。
38.《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
唐朝·劉禹錫
禮闱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
一日聲名遍天下, 滿城桃李屬春官。
自吟白雪诠詞賦,訓示青雲借羽翰。
借問至公誰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觀。
39.《及第》
宋朝·胡則
金榜名傳四海知,太平時合稱男兒。
五言似劍裁鱗角,七字如刀斫桂枝。
禦苑得題朝帝日,家鄉佩印拜親時。
小花橋畔人人愛,一帶清風雨露随。
40.《英語考試戲詠》
漢朝·劉雄
蝌蚪聯綿卧,娵隅撥剌鳴。
平生持直道,不解重橫行。
41.《及第後春情》
唐朝·許渾
世間得意是春風,散誕經過觸處通。
細搖柳臉牽長帶, 慢撼桃株舞碎紅。
也從吹幌驚殘夢,何處飄香别故叢。
猶以西都名下客,今年一月始相逢。
42.《七和·南宮放榜已蜚英》
宋朝·劉克莊
南宮放榜已蜚英,此阙傳胪卻漏名。
潛救八人文最敏,盡歸一網氣難平。
白生作麽教持杵,越石争些已見坑。
莫倚晴天頻吐绶,兒童見了又須驚。
43.《省試一一吹竽》
齊竽今曆試,真僞不難知。欲使聲聲别,須令個個吹。
後先無錯雜,能否立參差。次第教單進,宮商乃異宜。
凡音皆竄迹,至藝始呈奇。以此論文學,終憑一一窺。
44.《送德甫侄省試》
絕出雕蟲輩,相期竹馬年。二魁家有樣,四世裡興賢。
雪鬓吾還笏,霜蹄汝著鞭。微疴真換骨,骨換不難仙。
45.《及第送潘圖歸宜春》
三載皇都恨食貧,北溟今日化窮鱗。
青雲乍喜逢知己, 白社猶悲送故人。
對酒共驚千裡别,看花自感一枝春。
君歸為說龍門寺,雷雨初生電繞身。
46.《慈利簿樂思中自沅州考試回經過見之留以小酌》
飄然一舸順流東,靈活如鴻恨不同。
為我能留半日許,得君何翅一聯中。
頗思暮句記初識,已複枉詩醉古風。
沅芷沣蘭元屬爾,既難衮衮又匆匆。
47.《趙君惟誼清文介行堅苦笃實遠來見訪以救科舉·菜根慣咬著芒鞋》
宋朝·陳宓
菜根慣咬著芒鞋,便是津梁一世材。
六月雨行緣底事,一身不惜惜人才。
48.《趙君惟誼清文介行堅苦笃實遠來見訪以救科舉·我把尊賢榜舊堂》
我把尊賢榜舊堂,懷人忽至喜如狂。
緣何不肯留城府,虛著新成八尺床。
49.《太學秋試封彌夜深獨坐懷考試諸友》
宋朝·虞俦
衡鑒高懸已自公,修嚴官禁不通風。
樊牆便有河山隔,夢寐猶疑笑語同。
離索暫應疎酒盞,往來争敢遞詩筒。
燈花預報楊園約,端的钗頭綴玉蟲。
50.《景元益之諸友考試旁郡餘夢與步月聯詩得水花》
宋朝·陳傅良
連年波浪與埃塵,誰可論心五六人。
昨夜夢同天地闊,水花初淨月如銀。
51.《去八月同張文饒考試始遂言集執經問道至今不·屬者俱被命》
宋朝·晁公溯
屬者俱被命,敕書黃劄光。同将舜權量,與較蜀文章。
投分雖已晚,傳經何可忘。對床風雨地,長記此升堂。
52.《去八月同張文饒考試始遂言集執經問道至今不·通變莫如易》
通變莫如易,韋編存至今。如傳仲尼手,盡見伏羲心。
此去被清問,豈惟蒙賞音。要通天下志,觀象得惟深。
53.《考試當塗次池陽崎岖山行石多可愛因用袁席之》
宋朝·王居安
平生愛奇石,如見古君子。一卷窗牖間,時複為隐幾。
茲行池陽路,終日亂山裡。道傍石叢生,牛羊亂虎兕。
中有篆籀文,鼎彜間罍洗。縱橫更簨虡,埋沒見追蠡。
嗟予心好之,愧恨無能徙。着手為摩挲,卻立複睥睨。
有似南陽公,可就不可緻。是宜米元章,一見辄下拜。
徜可從予招,安車更加禮。
54.《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洛寺相從不出門》
宋朝·并叙
洛寺相從不出門,繞城空複記名園。
程文堆案晨興早,竹簟連床夜雨喧。
歸路逢僧暫容與,登山無力強扳援。
遙知别後都如夢,賴有君詩一一存。
55.《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聲病消磨隻古文》
聲病消磨隻古文,諸儒經術鬥紛纭。
不知舊學都無用,猶把新書強欲分。
老病心情愁見敵,少年詞氣動幹雲。
搜賢報國吾何敢,欲補空疏但有勤。
56.《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一鎖樓中暗度秋》
一鎖樓中暗度秋,微官黾勉未能休。
笑談容我聊纾放,文字憑君便去留。
杯酒淋漓已非離,清詩窈眇更難酬。
東歸猶得聯征騎,同上嵩高望九州。
57.《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飛泉來無窮》
飛泉來無窮,發自嵩嶺背。奔馳兩山間,偶與亂石會。
傾流勢摧毀,泥土久崩潰。堅姿未消釋,嶻嶭俨相對。
居然受噴潑,雷轉諸壑内。初喧堕深谷,稍放脫重隘。
跳沫濺霏微,餘瀾洶澎湃。宸遊昔事遠,絕壁遺刻在。
人迹久寂寥,實體系興廢。相君厭紛華,築室俯湍濑。
濯纓離塵垢,洗耳聽天籁。将追赤松遊,自置青雲外。
道人亦何者,預此事歸計。猶恐山未深,更種萬株桧。
58.《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秋暑尚煩襟》
秋暑尚煩襟,林泉淨客心。菊殘知節過,荷盡覺池深。
疏柳搖山色,青苔遍竹陰。猶嫌近官道,轣辘聽車音。
59.《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寺古依喬木》
寺古依喬木,僧閑正莫年。為生何寂寞,愛客尚留連。
虛牖羅修竹,空廚響細泉。坐聽談舊事,遍識洛中賢。
60.《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虛室無尋丈》
虛室無尋丈,青山有百層。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
聽法來天女,依岩老梵僧。須彌傳納芥,觀此信還曾。
61.《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壁毀丹青在》
壁毀丹青在,移來殿庑深。賦形驚變态,觀佛覺無心。
旌旆翻空色,笙竽含妙音。風流出吳樣,遺法到如今。
62.《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青山欲上疑無路》
青山欲上疑無路,澗道相萦九十盤。
東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湧波瀾。
63.《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一徑喬林下黃葉》
一徑喬林下黃葉,三山翠壁繞禅居。
共君将住還歸去,欲問安心知已疏。
64.《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飛仙不返周王子》
飛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連少室孫。
夜靜笙聲兼鶴下,回看惟有故山存。
65.《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肅肅避暑宮》
肅肅避暑宮,石殿秋日冷。凜然中庭柏,氣壓千夫整。
風聲答萬壑,雲色通諸嶺。材大難為工,甘與蓬蒿屏。
66.《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岩窦有虛明》
岩窦有虛明,曨曨發晴曉。真人無俦匹,窗下晨妝早。
門開秋雨入,室靜長風掃。絕迹杳難尋,朱顔未嘗老。
67.《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浮埃古壁上》
浮埃古壁上,蕭然四真人。矯如雲中鶴,猶若畏四鄰。
坐令世俗士,自慚污濁身。勿謂今所無,嵩少多隐淪。
68.《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登封事已遙》
登封事已遙,大碑摧風雨。靈壇久銷秃,古木中梁柱。
峰巒至此盡,蒼石無寸土。俯視萬仞高,悲辛但狂顧。
69.《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飛橋走岩居》
飛橋走岩居,茅屋今已破。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獨卧。
秋風高鳥入,夜月寒猿過。自非心已灰,靜極生悲惰。
70.《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玉女雲為衣》
玉女雲為衣,飄搖不須搗。空傳岩下石,夜杵知誰抱。
清泉供澣濯,素月鋪缯缟。人世迫秋寒,處處砧聲早。
71.《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神夫化黃熊》
神夫化黃熊,神母化白石。嬰兒剖還父,涕泣何暇恤。
爾來三千歲,往事誰複識。惟有少姨存,相望居二室。
72.《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上山苦饑渴》
上山苦饑渴,中道得寒泉,舉瓢石窦響,入口煩痾痊。
洑流去不見,落澗聲锵然。莫歸複相值,相從下平川。
73.《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重重山前峰》
重重山前峰,上上終非頂。行登衆嶺徹,始得山門迥。
高風慘多寒,落日側先暝。卻視向所經,眇如在深井。
74.《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蒼壁上參天》
蒼壁上參天,微徑随流水。
聱牙石齒亂,紛薄黃葉委。
牽攀不得上,颠仆幾将止。
勉強終此行,更老知難至
75.《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缥缈危谯面面山》
缥缈危谯面面山,朝來雲作雨潺潺。
忽然風卷歸何處,百裡陰晴反掌間。
76.《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嵩少猶藏薄霧中》
嵩少猶藏薄霧中,前山迤逦夕陽紅。
高樓一閉三十日,遙憶岩頭種藥翁。
77.《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伊阙遙臨鳳阙前》
伊阙遙臨鳳阙前,龍門女幾氣蒼然。
唐朝禦路依稀在,猶想東巡塵暗天。
78.《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天壇王屋北侵河》
天壇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
小有清靈今尚在,俗緣深重奈成魔。
79.《熙甯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前朝宮阙倚芒山》
前朝宮阙倚芒山,殿閣層層半嶺間。
猶恐北來岡皁淺,太行東抱故孱顔。
80.《七月二十日被檄考試出門》
阿婆少也不如人,更說秋來白發新。
欲按新聲忘舊譜,畫鸾歌扇久生塵。
81.《景德寺考試秋日即事四首·其四》
看盡斜陽夕未還,夜天如水斷雲閒。
玉樓咫尺無人去,月上珠簾第幾間。
82.《及第後答潼關主人》
唐朝·呂溫
本欲雲雨化,卻随波浪翻。一沾太常第,十過潼關門。
志力且虛棄,功名誰複論。主人故相問,慚笑不能言。
83.《廣宣上人以詩賀放榜和謝》
唐朝·王涯
延英面奉入春闱,亦選功夫亦選奇。
在冶隻求金不耗, 用心空學秤無私。
龍門變化人皆望,莺谷飛鳴自有時。
獨喜至公誰是證,彌天上人與新詩。
84.《景德寺考試秋日即事四首·其二》
秋聲一夜滿長安,密雨疏風次第寒。
幽草落花歸思亂,寂寥終日倚闌幹。
85.《丁卯禮部考試次韻二首·其二》
元朝·虞集
袍鹄锵锵赴曉闱,分廬陳藝别東西。
憑教紅杏休開徹,早晚開關蹋雪泥。
86.《癸酉歲京府徵考試繼奉蜀王殿下命述事》
明朝·方孝孺
少時輕離别,志氣誇壯強。及玆未莫年,巳複多感傷。
念昔之蜀都,執經侍賢王。放懷禮法地,取樂文翰場。
耆俊滿大廷,濟濟會冠裳。出言有同趣,講藝靡乖方。
惟王帝室英,聰達世莫當。精誠洞千古,一目連十行。
道大才更雄,氣溫色彌莊。勞心撫庶政,虛巳思虞唐。
封内數十州,德聲藹洋洋。皇天䧏嘉贶,百谷屢豐穰。
盛美不自居,檢身循典章。凝情觀衆妙,博問取所長。
自慚魯鈍學,三歲承寵光。避席玉座側,設醴金殿旁。
睿哲能相容,阙失專覆藏。采陟等葑菲,比珍匪琳琅。
近者迎屬車,拜辭褒水陽。情真賜色笑,感激銘肺腸。
喜遇大比秋,齋官含晝涼。寸情拟披豁,古訓思對揚。
87.《送新羅人及第歸》
唐朝·貫休
捧桂香和紫禁煙,遠鄉程徹巨鳌邊。
莫言挂席飛連夜, 見說無風即數年。
衣上日光真是火,島旁魚骨大于船。
到鄉必遇來王使,與作唐書寄一篇。
88.《科舉》
宋朝·王柏
紛紛衿佩止時文,競巧趨新做日程。
一試奔馳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間情。
清朝不許人心壞,舉子安知天爵榮。
所用是人行是學,不知何日可升平。
89.《放榜日》
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已懸。
萬裡便随金鸑鷟, 三台仍借玉連錢。
花浮酒影彤霞爛,日照衫光瑞色鮮。
十二街前樓閣上,卷簾誰不看神仙。
90.《喜弟及第》
宋朝·蔡襄
裡閈高高祖德新,魯庭詩禮孟家鄰。
連登桂籍青袍客,共拜萱堂白首親。
倚國精誠明火玉,照人清節對霜筠。
童襟開慧盈書館,漸喜芝蘭在處春。
91.《送友人及第後歸》
宋朝·周密
賈生年正少,危掇奉常科。拾第便堪貴,讀書何用多。
禦黃聞喜酒,宮綠上方羅。見謂清流選,歸鳴裡巷珂。
92.《次韻王主簿同考試》
文陣枞枞劍戟業,喚回習氣老臧宮。
分明天上三題草,消盡人間一世雄。
聖處門庭開蕩蕩,春來風景樂融融。
何年一解隋唐梏,展放諸生阙裡中。
93.《喜陳先輩及第》
今年春已到京華,天與吾曹雪怨嗟。
甲乙中時公道複, 朝廷看處主司誇。
飛離海浪從燒尾,咽卻金丹定易牙。
不是駕前偏落羽,錦城争得杏園花。
94.《及第謝恩》
宋朝·徐元傑
聖朝天子薦臨軒,嘉與愚臣究本原。
天地兩間拊景運,唐虞三代印微言。
慙無一德酬清問,猥玷初班誤聖恩。
一節誓堅忠與孝,立身端不負乾坤。
95.《友人借書為科舉文檢閱戲書以答之》
元朝·宋褧
一笑鹘搦兔,終朝獺祭魚。
秋闱與春試,卻用郝隆書。
96.《及第後寄李紳》
及第全勝十政官,金鞍鍍了出長安。
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
97.《放榜詩(太和八年放榜,進士多貧士)》
宋朝·宋無名氏
乞兒還有大通年,三十三人碗杖全。
薛庶準前騎瘦馬,範酂依舊蓋番氈。
98.《聞葉蒙及第》
憶昨送君詩,平人不用疑。吾徒若不得,天道即應私。
塵土茫茫曉,麟龍草草騎。相思不可見,又是落花時。
99.《在伯考試未歸有懷》
行路悠悠自有詩,君行況乃暮秋時。
複萌鄙吝疏黃憲,都盡利名親紫芝。
100.《考試閣下次子由韻》
宋朝·彭汝砺
省曹祇有西曹要,官府無如憲府嚴。
國論于今須汲直,人才自昔畏由兼。
斧斤準拟棟梁得,塵土籲嗟圭璧淹。
萬事調和歸适可,諸公聞望在梅鹽。
101.《及第後歸》
唐朝·李頻
家臨浙水傍,岸對買臣鄉。縱棹随歸鳥,乘潮向夕陽。
苦吟身得雪,甘意鬓成霜。況此年猶少,酬知足自強。
102.《省試夜》
唐朝·薛能
白蓮千朵照廊明,一片承平雅頌聲。
更報第三條燭盡,文昌風景畫難成。
103.《次韻頓起考試徐沂舉人見寄二首》
老年從事忝南京,海内交遊尚記名。
104.《南康宴考試官緻語口号》
宋朝·方嶽
廬山誰與主文盟,入得光芒北鬥星。
筆可補天親奏賦,芥如拾地久明經。
諸賢等是良眉白,五色難迷老眼青。
來歲不妨連舉送,編排說定又彤庭。
105.《山中寄及第故人》
唐朝·王建
長長南山松,短短北澗楊。俱承日月照,幸免斤斧傷。
去年與子别,誠言暫還鄉。如何棄我去,天路忽騰骧。
誰謂有雙目,識貌不識腸。豈知心内乖,著我薜蘿裳。
尋君向前事,不歎今異翔。往往空室中,寤寐說珪璋。
十年居此溪,松桂日蒼蒼。自從無佳人,山中不輝光。
盡棄所留藥,亦焚舊草堂。還君誓已書,歸我學仙方。
既為參與辰,各願不相望。始終名利途,慎勿罹咎殃。
106.《廣州都試》
自昔番禺統府雄,君恩暫許領元戎。
不羞短發垂肩白,且愛前旌照眼紅。
筆久不靈妨草檄,臂新無力怯開弓。
即今超距多枭俊,安用辎車載此翁。
107.《楊周輔來考試刑法同在别闱剛直士也喜為賦此》
風俗嗟久衰,所見皆軟熟。今年客益州,得此一士足。
古來豐鎬都,氣壓瀍澗蔔。豈須和氏璧,自有藍田玉。
琉璃非不佳,炯炯先奪目。隻堪供把玩,彼脆甯受觸。
愛君堅重質,坐閱世翻覆。來試法家流,因論廷尉獄。
張湯善爰書,專亂漢限制。何嘗守律令,正爾舞桎梏。
若人甚耿介,不待城旦讀。恨我無長風,送君騎鴻鹄。
108.《送李馀及第後歸蜀》
唐朝·張籍
十年人詠好詩章,今日成名出舉場。
歸去唯将新诰牒, 後來争取舊衣裳。
山橋曉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黃。
鄉裡親情相見日,一時攜酒賀高堂。
109.《省試》
唐朝·司空圖
粉闱深鎖唱同人,正是終南雪霁春。
閑系長安千匹馬,今朝似減六街塵。
110.《賀友人及第》
唐朝·李山甫
得水蛟龍失水魚,此心相對兩何如。敢辭今日須行卷,猶喜他年待薦書。
松桂也應情未改,萍蓬争奈迹還疏。春風不見尋花伴,遙向青雲泥子虛。
111.《聞友人駕前及第》
見心知命好,一别隔煙波。世亂無全士,君方掇大科。
早随銮辂轉,莫戀蜀山多。必貢安時策,忠言奈爾何。
112.《送朱慶馀及第歸越》
東南歸路遠,幾日到鄉中。有寺山皆遍,無家水不通。
湖聲蓮葉雨,野氣稻花風。州縣知名久,争邀與客同。
113.《丁未六月七日考試漢教習試院作二首·潭潭深院鐍扃牢》
清朝·曾國藩
潭潭深院鐍扃牢,阙日濕雲作郁陶。
薄茗何曾解消渴?纖絺便欲等重飽。
高堂燕息尚如此,矮屋蜂屯毋已勞!
得失升沉紛滿眼,世間人事等牛毛。
114.《在伯教授為考試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詩送之·君行不到武昌下》
君行不到武昌下,别駕西京劉更生。
但想新知作傾倒,莫聞高論吐峥嵘。
115.《送孫司戶秩滿東歸考試鄂渚二首》
千年把号趁朝班,猶著青衫候曉關。
冷甚高僧禅榻畔,清于寒露玉壺間。
文章奇古源西漢,詩律精深祖後山。
師友平生能幾許,又随征雁看湘鬟。
116.《七月二十日被檄考試出門》
瓊林花底散遊鞭,回首長安十八年。
羞把文章對年少,老夫衣瓶不堪傅。
117.《及第後宴曲江》
唐朝·劉滄
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
紫毫粉壁題仙籍, 柳色箫聲拂禦樓。
霁景露光明遠岸,晚空山翠墜芳洲。
歸時不省花間醉,绮陌香車似水流。
118.《喜子及第》
宋朝·張師錫
禦榜今朝至,見名心始安。爾能俱中第,吾遂可休官。
賀客留連飲,家書反覆看。世科誰不繼,得慰二親難。
119.《考試湖南漕司南歸值雨》
宋朝·楊萬裡
我亦知吾生有涯,長将病骨抵風沙。
天寒短日仍為客,酒暖長亭未是家。
又若征夫催去去,更甘飛雨故斜斜。
舊聞行路令人老,便恐霜毛一半加。
120.《在伯考試未歸有懷·相逢共問别來詩》
相逢共問别來詩,作計君能似我癡。
佳月中秋已無及,菊花十月未為遲。
121.《景德寺考試秋日即事四首·其一》
朝來爽氣雨初乾,喬木陰陰鎖晝寒。
深院下簾風不動,夕陽幽鳥傍闌幹。
122.《和王侍郎酬廣宣上人觀放榜後相賀》
唐朝·元稹
渥窪徒自有權奇,伯樂書名世始知。
競走牆前希得俊, 高懸日下表無私。
都中紙貴流傳後,海外金填姓字時。
珍重劉繇因首薦,為君送和碧雲詩。
123.《及第後贈試官》
唐朝·高拯
公子求賢未識真,欲将毛遂比常倫。
當時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
124.《在伯教授為考試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詩送之·平生未識荊州牧》
平生未識荊州牧,詩卷記評王進之。
鈴閣縱談詢保社,幸無過語恐遭嗤。
125.《在伯考試未歸有懷·木落山空君未歸》
木落山空君未歸,我行江山幾依依。
山空木落有佳處,政爾待君相發揮。
126.《及第後寄廣陵故人》
127.《在伯教授為考試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詩送之·峽州使君我所親》
峽州使君我所親,書去猶新報未聞。
此士如今為第一,見之煩為緻殷勤。
128.《送劉教谕裔關西考試采玉之行》
明朝·李昌祺
往年采玉于阗東,今年采玉昆山中。
近來苦難得白璧,荊珉燕石常相逢。
世無明眼非無玉,水蒼玄英委空谷。
何限瑰奇不見知,豈獨骊珠混魚目。
君不見,琥璜在璞未琢磨,雲誰識之古卞和。
129.《喜友人及第》
唐朝·崔塗
孤吟望至公,已老半生中。不有同人達,兼疑此道窮。
隻應才自薄,豈是命難通。尚激抟溟勢,期君借北風。
130.《次韻太學宋學正遐叔考試小疾見寄》
蕭然如裴叔則,頰毛疏複長。
邈然如王夷甫,高緻宜廟廊。
功名四皓雲泉外,詩賦三闾草木香。
君莫誇熙甯登科面玉雪,隻今未老鬓發蒼。
不應彈琴酒爐坐,消渴還有禅病縛。
不忘相抛白社一歲長,浮我杜舉須十觞。
結交齊東李文叔,自倚筆力窺班揚。
談經如市費雌黃,冰炭何用置我腸。
勝遊獨不思迎祥,漾舟荷陼水中央。
131.《壬子歲考試秋闱次受卷官北平行省照磨葉叔則中秋詩韻·其二》
樽罍清興與誰分,月下冠裳氣薄雲。
秋景夜銷銀燭燼,露華涼皺葛衣紋。
文衡自省精研定,酒聖人推劇飲醺。
今日車書歸一統,通州河下即江濆。
132.《丁未六月七日考試漢教習試院作二首·虞廷胄子肄聲律》
虞廷胄子肄聲律,漢室小侯齒辟雍。
銀漢支流原博大,壁門追琢要從容。
師儒落落渺千載,針齊時時還一逢。
明日鄧林廳斧入,可能洞底拔長松。
133.《省試觀慶雲圖詩》
唐朝·柳宗元
設色既成象,卿雲示國都。九天開秘祉,百辟贊嘉谟。
抱日依龍衮,非煙近禦爐。高标連汗漫,迥望接虛無。
裂素榮光發,舒華瑞色敷。恒将配堯德,垂慶代河圖。
134.《及第後夜中書事》
唐朝·姚合
夜睡常驚起,春光屬野夫。新銜添一字,舊友遜前途。
喜過還疑夢,狂來不似儒。愛花持燭看,憶酒犯街沽。
天上名應定,人間盛更無。報恩丞相閤,何啻殺微軀。
135.《和新及第悼亡詩二首》
唐朝·魚玄機
仙籍人間不久留,片時已過十經秋。
鴛鴦帳下香猶暖,鹦鹉籠中語未休。
朝露綴花如臉恨,晚風奇支柳似眉愁。
彩雲一去無消息,潘嶽多情欲白頭。
一枝月桂和煙秀,萬樹江桃帶雨紅。
且醉尊前休怅望,古來悲樂與今同。
136.《省試夏日可畏》
唐朝·邱為
赫赫溫風扇,炎炎夏日徂。火威馳迥野,畏景爍遙途。
勢矯翔陽翰,功分造化爐。禁城千品燭,黃道一輪孤。
落照頻空簟,馀晖卷夕梧。如何倦遊子,中路獨踟蹰。
137.《在伯教授為考試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詩送之·雨後翛然遂欲秋》
雨後翛然遂欲秋,登臨正爾要詩流。
君行端複何所往,但道東之一舸遊。
138.《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将春色入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