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筆專研十四篇,莫将微技消前賢。

王禔
王禔(一八七八至一九六o)初名壽祺,字維季,号福廠,又号屈瓠,别署羅刹江民,齋名麋研齋,七十後自号持默老人,杭州人。同伯子。承家學,喜蓄印,自稱印傭。工書,鐘鼎、楷、隸無不能。又精刻印,得浙派神髓。光緒三十年(一九o四)與葉銘、丁仁、吳隐共創設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金石、書、畫學者,風起景從。民初至北京,任印鑄局技正。民國十九年(一九三o)至上海鬻書、治印以自給。解放後,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著說文部屬拾異、麋研齋作篆通假、福廠藏印、麋研齋印存。年逾八十,老而彌健。卒年八十三。 《姜丹書稿》
王禔(1880-1960),原名壽祺,字維季,号福庵,七十歲後自号持默志人,又号屈瓢,别署羅刹江民。室名麋研齋。王禔出身名門,其祖父王言為嘉慶戊寅舉人;其父王同,字同伯,号肖蘭,晚号呂廬志人,同治丁卯舉人,光緒丁醜進士,無意仕途而留心學術,以著書教育自娛,曆任杭州書院院長,尤以紫陽書院為最久。
王禔幼小即随父在紫陽書院學習,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學問根基。12歲即已弄翰、奏刀 。光緒晚期進學為秀才,并任教于錢塘學堂。其時,印人因風相聚,遂與丁仁、葉銘、吳隐于光緒甲辰(1904)創議成立印社。“人以印集,社因地名”,就此西泠印社成立。“戊戌政變”後,西方新學輸入,王禔曾學習于數學兼土木工程之類。1913年,辭去教職,就業于滬杭鐵路局,與丁仁同僚。隔年,轉湘鄂鐵路局,其時篆刻聲名大躁于湘楚川漢間。1920年,因唐醉石之薦到北京,與唐氏一同供職于國民政府印籌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及五院印籌,皆為王禔所篆。
北京當時為政治、文化中心,冠蓋雲集。王禔篆刻受到極大推崇,如陳寶琛、寶熙兄弟,溥氏兄弟,陳仲恕、叔通兄弟,羅振玉、馬叔平等名流,皆為其文字至交。1924年,由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叔平推薦,王禔參加了故宮博物院清點清宮文物的工作,為當時故宮的專門委員會15人委員之一。
北伐戰争勝利後,王禔應南京政府聘請,任職印鑄局技正。其時待遇雖好,但對宦遊生活已無興趣,他在一些所刻閑章中流露出這種感情。如取白香山句“秋月春風等閑度”入印,并于邊款處跋曰:餘股官白下,非我之志,年複一年,若被束縛,真如浔陽女兒,志大徒傷,因作此印以志恨。在南京任職兩年後,1930年辭官回滬,定居于上海四明村,以藝自贍。建國後任上海畫院畫師。
王禔書法頗有成就,尤精于篆隸。凡金文、 碣、玉箸、秦權、漢碑額無不涉及,特别是小篆,結體典雅樸茂,用筆遒勁馨逸,其所篆《說文部目》向為行家肯定,是學習秦篆的極好津梁。其以小篆筆法寫大篆書體,節澀不滑,剛柔相濟,錯落有緻,别有一番韻味。王禔隸書取法漢碑,參以篆筆,故蠶頭蓄斂,燕尾不露,蒼古外觀,隽秀内蘊,耐人尋味。
王禔篆刻,初從秦漢入手,旋深邃于浙派,兼及明清各家。前期創作面目衆多,既有深厚蒼勁如小松、曼生之作,又有穩健茂密如讓翁,悲庵之趣。40歲以後,博采衆長而逐漸形成自己的面貌,白文醇厚蘊藉,朱文秀逸圓勁,特别是鐵線篆,凝練委婉如洛神臨波,嫦娥禦風,二十年代即名震京華,對後學之影響甚巨,至今學習者遍布海内外。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