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誕生地海報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制作的大型理論文獻片《誕生地》,将于6月28日起在東方衛視開播。紀錄片以5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就叫共産黨》《勃勃有生氣的青年》《到勞工中間去》《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卻的記念》等主題,依托散布在上海市區衆多的紅色紀念地,串聯起中共黨史上具有開創性、影響深遠的大事件。該片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立項的重點項目,已入選國家“十四五”(2021-2025)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
移步換景,徐徐展開“紅色地圖”
“這座城市無論你是遠遠地眺望,還是你走進去,撫摸她的一磚一瓦,都會産生豐富的感受。”周一開播的《誕生地》第一集片引中,總撰稿王韌用這段話帶着觀衆走進了上海這座光榮之城。黨史上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上海并影響全國,上海市現存的612處紅色舊址、遺址及紀念設施,是最好的曆史見證。
圖說:誕生地-毛澤東舊居
對于紀錄片《誕生地》而言,上海這些衆多的紅色場館、遺址就是天然的舞台,移步換景,深入上海曆史深處,與這座城市豐富的紅色資源深度結合,是該片重要特點。紀錄片從老漁陽裡2号出發,這裡是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及《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所在地。在1920年8月,這裡成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共産黨組織,定名就是“中國共産黨”。以此為起點,《誕生地》帶領我們開啟了一場探尋初心的旅程。
圖說:誕生地-沙畫人物鄧中夏
此外,攝制組還走進了中共一大紀念館、新老漁陽裡、毛澤東舊居(甲秀裡)、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中央特科舊址、中央軍委舊址、中央秘書處舊址等包含“一館五址”在内的三十餘處紅色遺址、舊址及紀念設施,為其“畫像”,講述這些紅色地标背後的故事,展示曆史的環境,關注現實的聯系,呈現了一段曆時百年的上海紅色之旅。紀錄片還第一次在電視上展示了“北有長辛店、南有小沙渡”的上海小沙渡半日學校,勾勒出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到勞工中間去的努力。
圖說:誕生地-一大會址
可以說,整部紀錄片如一張徐徐展開的“紅色地圖”,在地點、人物、事件的勾連中還原曆史現場。
藝術表達,英雄故事充滿溫度
在一年多的拍攝時間裡,攝制組遠赴北京、湖南、廣東等地,采訪了陳獨秀、俞秀松、李漢俊、羅亦農、楊殷、彭湃、歐陽立安等在上海活動過的早期革命者或革命先烈的親屬及後人。在電視上首次呈現了犧牲在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事部部長楊殷,勞工運動領袖孫良惠、劉華、陶靜軒,以及“龍華二十四烈士”中年齡最小的歐陽立安等先烈的故事。
紀錄片也記錄了革命先烈生動的往事。該片總制片人馮迪韡說:“在第二集中,社會學系學生陽翰笙就住在時應裡的過街樓上,與教室隻有一步之遙。據他回憶,瞿秋白、施存統等年輕教師晚上經常到學生的住處來,大家圍在一起探讨問題、熱烈辯論。瞿秋白喜歡喝點酒,有時談到興頭上,大家會一起唱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
圖說:誕生地-一大會址前宣誓
“在表現手法上,我們每集都根據内容,采取了沙畫的表現形式。在第三集《到勞工中間去》中,有的重要工運領袖隻有一張照片,也是大衆不太熟悉的人物。總導演徐冠群和分集導演,就與沙畫老師一起構思設計,把故事細節表現得很生動,很感人。”馮迪韡說。節目組邀請中國知名沙畫師高潔,以彩色沙畫的形式展現黨的一大召開、黨如何開展青年運動、勞工運動的風起雲湧等場景,為觀衆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圖說:誕生地-一大館藏首版共産黨宣言
紀錄片《誕生地》東方衛視播出時間為6月28日-30日21:30,7月1日22:40,7月2日23:10;新聞綜合視訊為每日23:05;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時間為每日20:00;百視TV、看看新聞Knews 同步上線。(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