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本人喜馬拉雅音頻VIP專欄《妙語連珠論英雄》之《複仇的男神:烈丈夫伍子胥》(七)

上一期音頻課,我們講了伍子胥的時代悲劇,以及春秋戰國之交的标志性曆史事件,吳越争霸。今天我們伍子胥的最後一篇,就來詳細講講吳越之間驚心動魄的諜戰故事。因為伍子胥的悲慘結局,表面上是死于昏君夫差之手,其實是死于諜戰失敗。伍子胥這位強大的複仇者與諜戰之祖,最終竟死在了更為強大的複仇者與間諜手上。這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曆史的宿命感。萬事萬物,都逃不脫曆史與命運的循環,作為個人,隻能一聲長歎。
其實,勾踐帶着範蠡,甘心情願在吳國為奴三年,目的不僅是為了迷惑夫差,也是為了将自己作為間諜,親自收集情報,以便了解吳國情況,了解夫差與伍子胥的弱點,日後好報仇雪恥。
而當勾踐了解到差不多的時候,他就要走了,為了能順利離開,他超水準發揮了自己超強演技,對夫差大獻殷勤,每天打雜,養馬,燒水,洗腳,砍柴,做飯,甚至不惜用舌頭代替顯微鏡去驗夫差的大便……如此惡心之演技,終于騙得夫差感動的淚水,夫差覺得勾踐太忠心了,于是将他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開始卧薪嘗膽勵精圖治,他自身的間諜使命已然完成,接下來需要派出更專業的間諜,一則要收集更多的情報,第二要能影響夫差的決策,第三還要對付伍子胥。最後一點尤為重要,伍子胥身為掌吳國情報部門的最高頭目,可以說是越國複仇計劃中的最大威脅,必須除之而後快。
如此重任,勾踐就交給越國情報部門總負責人範蠡。範蠡出身平民,他的行動更加沒有底線,他不僅加緊了糖衣炮彈的腐蝕,進一步拉攏内線伯嚭。同時創造性地發展出了幾個美女間諜,送給吳王夫差,以執行最高等級的間諜活動。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美女間諜活動,同時也造就了中國四大美女之首,擁有沉魚之美的西施。
據《吳越春秋》記載,範蠡為了這次間諜活動,精心特訓了這批美女三年,包括穿衣打扮、容貌表情、步履舉止,以及如何刺探機密、如何魅惑君王等。三年之後,神功大成,其中的佼佼者被精心選拔出來,獻給了吳王夫差。
杜甫詩雲:“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杭州、紹興一帶水土極好,是以出産的女孩子也是膚白貌美,而西施就是這群美女中的美女,天生的間諜胚子。
于是,一場刺激的政治性豔情諜戰大戲正式拉開了帷幕。伍子胥雖然屢次勸谏吳王夫差不要寵幸越女間諜,但西施憑借自身的絕色美貌與魅惑本領,仍是取得了吳王夫差的專寵。于是,一條條機密的政治軍事情報,從吳王的枕席邊傳送到了越王勾踐的薪床邊。與此同時,針對吳國諜戰部門負責人、相國伍子胥的清除行動,也有條不紊地展開了。
公元前494年,伍子胥終于被迫下出了一步死棋,那就是趁着出使齊國去下戰書的機會,偷偷将兒子托付給齊國大夫鮑牧,以免吳國被滅自己也得跟着絕後。至于他自己,則已陷得太深,隻能回去陪葬,以報先王阖闾的恩義。齊國就在今天山東中北部一帶,雖然是個中原大國,但軍隊戰鬥力并不強,是以成為吳國争霸戰争中重點打擊的對象。
順便說一下,這位鮑牧就是齊國名臣鮑叔牙的後代,他也是一個兵法家,有兵書《鮑子兵法》十篇及圖一卷,與伍子胥同列《漢書·藝文志》中的兵技巧家一派。也許是因為兵學上的交流,讓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看來,伍子胥對吳國已經徹底絕望了,從前他是日暮途遠,如今他已山窮水盡。不然也不會在兩國交戰之際結交敵國大臣,還送子入齊,這大有通敵之嫌。
但伍子胥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和楚國、越國都是死敵,隻有齊國無冤無仇,可以托付。況且,此事他做得極為機密,他覺得總得有段時間才會被發現。
然而,伍子胥沒有想到,越國的情報網竟強大到了如此地步,他前腳剛送走兒子,後腳夫差就已經知道了。
夫差無法忍受自己的相國,居然與自己要争霸的敵國有染。是以,即便為了吳國的霸業,伍子胥也不能留了,他必須死!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出使齊國剛回來,吳王夫差就送了一把寶劍給他,讓他自殺。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事到臨頭,伍子胥還是忍不住痛徹心扉,淚雨如狂:他半生落寞,半生飄零,半生志在報仇,半生忠于吳國;然而到最後,其實啥仇也沒報成,啥好也沒落上。
總之,伍子胥難以接受這個事實,他決定做人生中最後一次反抗。這就是所謂烈丈夫,哪怕一敗塗地,也絕不向命運低頭。
于是,在死之前,伍子胥說了最後一句遺言,這句話可以說是春秋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句名言,這句話就是: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意思是:我死後,你們須在我的墓旁種滿梓樹,等它們長大後就做成棺材,吳亡之後可用來埋葬吳國死難戰士的英靈;再剜下我的眼珠懸挂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之上,我要在另一個世界親眼看着越國滅吳,夫差死于勾踐之手……
伍子胥這個要求當然不可能得到滿足,他死後,屍體被憤怒的夫差扔進了錢塘江,據說,此後,他的佩劍經常在江上出沒,憤然漂浮于水面,人取之就會生病,丢棄它則馬上就恢複健康,可見上面聚集了多少怨氣。
還有人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看到伍子胥穿着一身素衣,騎着一匹白馬,持一柄長矛,立在數百尺高的錢塘江大潮之中,仰天長嘯,其聲震怒,雷奔電激,蕩漭千裡。
人們說,伍子胥是複仇男神,他一生都在複仇,就算是死了,靈魂也要繼續複仇,那滔天的巨浪,就是他滔天的怨氣,他要夫差一刻都不能安甯。
是以,伍子胥後來成為了錢塘江的潮神,每到他死的這一天,群眾就要包粽子扔到江裡祭祀,而這一天便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事實上,端午的“端”,就是平反與昭正之意;端午的“午”,就是伍子胥的伍的通假字;是以“端午節”,原意是用以昭雪伍子胥冤屈的日子。
最後,我想提一下西施的結局。據《墨子》與《吳越春秋》及賈誼的《新書》記載,西施範蠡最後都被越王勾踐給沉江了。把“沉江”說成“泛舟五湖”,這其實寄托了人們對他們的同情與憐惜。畢竟曆史的真相太過殘酷,作為間諜,西施範蠡知道太多内幕,這或許就是他們慘死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春秋戰國英雄夢》伍子胥篇的全部内容了。在講完伍子胥的一生後,閑樂生我仍然意猶未盡、感慨良多。随着對這段曆史越了解,我就對人世間的仇恨這種負能量的情緒愈加感到恐懼。我也漸漸認識到,成就曆史的原動力,可能不僅在于大國捭阖這些台面上的陽謀,更多的恐怕來自各種不為人道的諜戰與陰謀,而成就曆史上那些大人物的原動力,也可能不僅在于憂國憂民啊、熱血追求啊這些正能量的品質,有時更可能來自固執啊偏執啊怨恨啊隐忍啊,這種有關人類本能中近乎扭曲的心理。特别是伍子胥臨死前那句怨毒的詛咒,以及勾踐屢次突破道德底線的隐忍與複仇,都給此後的曆史抹上了一筆殘酷陰冷的基調。
事實上,中國曆史上的複仇戰士,絕不止伍子胥勾踐而已,三百多年後,一位更強大的複仇者誕生了,這位也是楚人,他的名字,叫項羽。
項羽更誇張,為了報他的國仇家恨,他竟然一舉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并且放了整整三個月的火,将鹹陽這座世界級大都市燒成廢墟。這其中詳細情況,等下一季我再來詳細給你講。
看來,隻要這個世界還有人類,仇恨就會繼續,繼續奴役着,一個又一個,疼痛難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