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參加革命的過程中,經常親臨前線,其中有幾次都身處險境,幸得他人救下,才免遭劫難,這其中有一次就很危急。
1932年冬的一天,毛主席正在贛南進行實地調查,不幸被當地反動派的民團發現,随即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就在千鈞一發之際,紅軍一位先鋒總隊的隊長單槍匹馬沖了進來,隻見他親自擋在毛主席身前掩護其撤退,最終成功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毛主席
戰火紛飛,幾經輾轉,這位隊長在建國後被配置設定到了湖北參加工作,過起了平凡的生活。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成立了八年,1957年9月,毛主席前往湖北視察當地的經濟建設情況,就在毛主席剛下火車的時候突然想起了當年曾經救過他的那位隊長,當即向随行上司詢問他的生活狀況。
幾日後,上司找到了毛主席口中說的那個人,發現他最近境遇不是很好,于是趕緊把這一情況告訴給了主席。
那麼,這位紅軍隊長究竟是誰?當年他又是怎麼把主席從敵人包圍中救出來的呢?毛主席聽到他的遭遇後該如何報答這位曾經的恩人?
王盛榮
這名紅軍隊長就是王盛榮,關于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場面還要從他參加革命隊伍時說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救毛主席脫離險境</h1>
王盛榮,于1907年出生在武昌區漢陽門外的一個貧苦勞工家庭,由于家境貧寒,在他小的時候就經常餓肚子。
因為家裡實在養不起這個孩子,在王盛榮13歲那年,父親就托親戚把他送到了上海的一家紡織廠當一名童工,讓其自謀生路。
就在一年後,中國共産黨成立,沒過幾年上海就成為了勞工運動的聚集地,王盛榮也随即加入其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王盛榮遇到了我黨黨員項英,并在他的介紹下于1926年成功加入了共青團。
項英
王盛榮自幼生活在勞工家庭,對資本家的剝削深有感觸,為此他在一次次的勞工運動中都沖鋒在前,因為表現積極再加上革命熱情高漲,一年後經過組織稽核沒有問題就順利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7年5月,王盛榮在中共湖北省委的訓示下前往武漢做了一名地下交通員,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之後,大革命徹底失敗,在黨内蔓延的右傾投降主義精神徹底失去了效力。
為了改變頹勢,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武漢漢口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八七會議),商讨我黨下一步的軍事安排。
王盛榮此時正在漢口,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工作能力突出,便讓他負責“八七會議”的組織和保衛工作。
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體黨員書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過程中王盛榮首次見到了毛主席,兩人還進行了一些交流,毛主席的健談給王盛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會議結束後,為了儲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和培養革命人才,年僅20歲的王盛榮被派往蘇聯深造,三年後學成歸國,擔任了上海滬西區團委副書記。
而毛主席在八七會議之後赴湘贛邊發動了秋收起義,随後又帶領剩下的紅軍戰士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朱德會師後不久,面對敵軍重兵包圍的壓力,主動撤出了井岡山,在贛南閩西一帶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據地。
1931年,中央蘇區為了号召根據地内廣大青年參軍入伍、保衛蘇區,建立了少年先鋒隊總隊,王盛榮随即被調往江西擔任總隊隊長。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結束後,王明掌握了我黨的最高上司權,在此期間,他一改過往陳獨秀的右傾保守路線,轉而極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給我黨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王明
1932年冬,毛主席受到王明路線的排擠,被剝奪了對紅軍的上司權,前往贛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年底,中共中央要在瑞金召開一次會議,身為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主席的毛主席也要參加,是以,王盛榮就奉命帶領一個排的戰士奔赴贛南,接應毛主席北上。
毛主席雖說在贛南待的時間不長,但他一刻也沒有閑着,剛一到達就廣泛接觸群衆,和農民一起開展生産運動,積極聽取當地戰士們的建議和想法,對下一階段的反圍剿鬥争制定了合理的計劃。
可就在一天下午,當地民團的一個團丁來報,說在附近的村裡發現了毛澤東的蹤迹,團總聽後頓時喜出望外。
民團
因為在國民黨反動派眼中,毛澤東可是他們的心腹大患,為了尋找他的蹤迹,他們不惜懸賞重金,就在兩年前還抓捕了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逼迫她說出毛澤東的下落,為顧大義,楊開慧同志英勇犧牲。
團總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升官發财的絕好機會,當即挑選了十幾名槍法比較好的團丁,并給他們配好了充足的彈藥,為了不打草驚蛇,他們決定在晚上行動。
這晚月明星稀,毛主席正在屋裡撰寫着考察報告,門口隻有幾個負責警衛的戰士站崗。
民團檢查好武器裝備之後出發了,臨行之前,團總才讓人前去通知當地國民黨的正規軍隊,為的就是獨享功勞。
沒過多久,反動民團就摸到了村口,毛主席寫着寫着報告覺得哪裡不太對,因為此時的村裡異常的安靜,甚至連狗叫的聲音都沒有,憑借着多年鬥争産生的經驗,他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毛主席唯恐遲則生變,決定立刻轉移,當即在警衛戰士的掩護下走出了院子。
可剛走到街上,就與反動民團的人接觸了,随即展開了激烈的交火,因為毛主席這邊隻有幾個人,寡不敵衆,故而邊打邊撤,沿着相反的方向突圍。
然而敵人早已封死了所有的出口,隻見幾名團丁出現在了毛主席的背後,毛主席随時面臨着生死考驗,情況萬分危急。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王盛榮率先從團丁的後面沖了出來,看見他們正準備拿槍朝着毛主席的方向射擊,王盛榮當即大喝一聲,吸引他們轉過頭來,然後一梭子彈就消滅了面前的敵人。
原來王盛榮帶領一個排的戰士走到離村子不遠的地方時,忽然聽見了村裡傳來的槍聲,王盛榮知道毛主席就在村裡,當即吩咐隊伍快速前進,而自己則是飛快地趕了過去。
王盛榮一眼就認出了毛主席,趕緊走到身邊對他說道:“毛主席,我來晚了,我們快走。”
雖然毛主席在面臨危險時往往能夠鎮定自若,但面對如此絕境還是驚出了一身冷汗,他看到了趕來支援的王盛榮,親切對他說:“小王同志,這次要不是你來,我可就交代在這裡了。”
随後,王盛榮掩護毛主席一起朝着另一個方向撤離,為了確定毛主席的安全,他一直擋在毛主席的前面,冒死保護毛主席。
因為民團隻來了十幾個人,随着那一個排戰士的趕到,毛主席和王盛榮一行沒過多久就沖出了包圍。
可問題又來了,因為當時毛主席身體有些不适,沒走多久就倒在了地上,實在走不動了,一旁的王盛榮非常着急,先是派一個戰士快速前往附近的部隊尋求支援,然後二話沒說就把毛主席背在了身上,緩慢地前行。
在隊伍到了距離瑞金不遠的地方時,醫療隊終于趕了過來,王盛榮和幾個戰士小心地把毛主席擡起來放到了擔架上,然後連拉帶拖的把他安全地帶回了瑞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突然的轉折:一次意外的傷害</h1>
王盛榮接回毛主席後不久又接受了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在此之前,已有多位同志為這項任務一去不複返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933年1月,迫于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了較為安全的蘇區,并留下了陳雲、楊尚昆等一部分同志組成中共上海局繼續潛伏。
陳雲
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對上海盯得很緊,陳雲等同志無法從外界獲得經濟支援,面臨着很大的生活壓力,工作也沒有辦法開展,為此,多次向蘇區的中央請求援助。
中央接連派出兩批總計十幾名戰士分不同的路線攜帶錢款送往上海,可要麼攜款跑路,要麼失去了蹤迹,一個多月下來,竟然沒有一筆錢能夠順利送到陳雲等人的手中。
但考慮到上海局的同志确實十分困難,為了工作需要,中央決定再次派人送錢去上海,可此時中央也已捉襟見肘,不過恰好此時紅軍攻克了漳州,并繳獲了三萬美金。
于是,周恩來和任弼時親自挑選派往上海的人手,王盛榮正好是上海人,而且是一個老共産黨員了,一番思忖之下,決定讓他執行這項任務。
周恩來
王盛榮接到指令後,知道這筆錢對于中央和上海局的同志意味着什麼,絲毫不敢怠慢,出于安全考慮,他用釘子封死了裝錢的皮箱,以此表達“箱在人在錢就在”的決心。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王盛榮成功抵達了上海,親自把錢一分不少地交給了陳雲,受到了組織上的表揚,不久後,王盛榮又回到了蘇區。
此後,王盛榮跟随紅軍進行了長征,并在長征結束後不久就在延安收獲了一份愛情。
紅軍因為長征損失了一批精銳的幹部,而當時文工團裡就有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的青年,為了補充中央的人才,組織上便派王盛榮前去主持收編篩選工作。
長征過後,紅軍各部隊都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甚至于毛主席也寫了一首《七律·長征》來表達勝利後的喜悅。
《七律·長征》手稿
王盛榮也正是在文工團的一次表演活動中認識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女戰士趙明珍,兩人相見恨晚,不久就在得到了組織的準許以後結為了夫妻,一直陪伴到老。
王盛榮不僅工作能力強,而且在生活作風上始終保持着優良的品格,當時他在延安的時候,一家人經常食不果腹,一年之内有時甚至連一次肉都吃不上,在有了孩子以後,為了生存還經常向同僚們借錢,并把這種吃苦耐勞的品質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以後,王盛榮在中央的安排下離開了延安,奔赴抗日前線開展工作,當時他來到了新四軍的部隊。
來到這裡以後,王盛榮積極對群衆和從正面戰場上撤下來的士兵開展整編和号召工作,在八年的時間裡,新四軍的隊伍在王盛榮的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下擴充了近一個師的兵力。
新四軍戰士
解放戰争前夕,王盛榮又被調往東北參加工作,然而就是在東北期間,因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使他沖鋒陷陣的革命生涯落下了帷幕。
那是在1946年冬的一天,王盛榮正在一個會議上作報告,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隻見他左腿小腿處被一顆子彈貫穿,整個人瞬間倒在了地上,場面一度混亂。
因為流血過多,王盛榮的整個左腿被迫截肢,事後衆多東北的上司都前來進行了探望,中央嚴令人員一定要查出兇手。
本以為是國民黨特務放的冷槍,可誰也沒有想到開槍的不是别人,而是跟随王盛榮多年的警衛員小李,原來當時他正在樓下擦拭剛剛繳獲的槍支,一不注意就走火了……
調查人員正要帶走小李前去接受中央的審判時,躺在床上的王盛榮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當即說道:“他也是無心之過,你們把他放了吧。”
醫生正在做手術
此後,因為終身殘疾,王盛榮再也沒有辦法前往軍中效力,隻能在後方參加一些相對輕松的工作,直到戰争結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4">來自毛主席的報答</h1>
新中國成立以後,王盛榮先後擔任了一段時間的重工業部副部長和中南工業部副部長,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王盛榮拖着僅存的一條右腿在崗位上沒日沒夜地工作着。
沒過多久王盛榮就病倒了,中央考慮到他的身體決定讓他回湖北老家養病,王盛榮康複以後,就被安排在了中南建築工程局擔任副處長。
王盛榮雖然此時僅僅擔任一個副處長,但他絲毫沒有任何不滿的情緒,上任以後仍以飽滿的熱情開展工作,并且主動向上級和同僚隐瞞了他當年的功績和擔任過的職務,大家都還以為是組織上優待,才讓他來擔任副處長的呢。
1957年9月,毛主席親自到湖南視察當地的經濟建設情況,剛一下火車就想起了當年救過他的王盛榮,幾年前聽說王盛榮正在湖北養病,便想問候一下。
于是,毛主席向陪同在側的湖北省省委書記王任重詢問道:“王盛榮同志最近怎麼樣了?他的病好點了沒?”
王任重也是剛上任不久,不過湖北所有省部級的幹部他都了然于胸,稍有名氣的人他也都認識,可這些人裡沒有一個叫王盛榮的,他一臉疑惑地向主席問道:“主席,您說的王盛榮是……”
王任重
毛主席此時也很疑惑,因為他清醒地記得王盛榮在離職回家養病之前是在中央擔任副部級幹部,按理來說一個省長不應該不認識他呀,毛主席随即又問了跟在身邊的其他幾位湖北省委的主要上司,卻無一人認識王盛榮。
毛主席有些生氣了,他稍微大聲地說道:“王盛榮當年救過我的命,你們一定要找到他。”
王任重聽後驚出一身冷汗,他不敢怠慢,當即讓秘書王良安排人在全省尋找王盛榮的下落,幾天後,王良終于在一家軋鋼廠找到了正在廠裡工作的王盛榮。
建國初的工廠
原來王盛榮到廠裡上班以後,發現建築用的鐵釘和鐵絲竟然幾乎完全依賴從國外進口,一向不服輸的王盛榮覺得這種小物件就應該由國家自己生産。
于是,一個建立軋鋼廠生産國産鐵釘和鐵絲的想法就在王盛榮腦中産生了,老一輩革命家出于對國家的熱愛,往往有着極高的效率和執行力,他立即寫信給汪道涵,請求他進行裝置和技術上的援助。
汪道涵收到信後很贊同他的想法,便聯系了一批技術人員攜帶裝置前往了武漢,王良見到王盛榮的時候,他正在進行軋鋼廠的籌建工作。
汪道涵
王良趕緊把找到王盛榮的消息告訴給了王任重,王任重聽說找到了以後,一顆懸着的心終于放下了,他趕緊跑到毛主席的住處把這件事告訴給了主席。
毛主席一聽自己曾經的恩人、昔日的副部長竟然在一個小小的軋鋼廠擔任區區副處長的職務,心裡很是過意不去。
為了量才任用,也為了報答恩情,毛主席當即訓示王任重:“就把王盛榮安排到湖北省冶金廳當個廳長吧,享受副省級的待遇”。
就這樣,王盛榮就前往了冶金廳任職,臨行之前,他反複囑托那些和他在一起工作過的工友“一定要把軋鋼廠建好,一定要造出我們自己的鐵釘和鐵絲”。
後來,王盛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是毛主席讓他擔任的廳長,當時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因為他知道黨和國家沒有忘記他,毛主席更沒有忘記他,這就足矣。
1979年,王盛榮離休以後,中央為了表彰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讓他享受省級幹部的待遇。
王盛榮也沒有閑着,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前往當地的一些高校和教育機構為祖國的年輕一代講述着革命的故事,還告訴大家要不忘初心,要一直熱愛自己的國家。
2006年9月1日,王盛榮在武漢因病搶救無效逝世,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