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夜裡,在日本人鐵蹄下生活着的漢口人民,聽到了一則臨時插播的廣播。内容很長,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
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并将遺骸莊重收殓入棺,拟用專機運送漢口……
廣播裡提到的“絕代勇将”,正是49歲的張自忠。
日本人殺死了他,卻又假惺惺地表示對他很敬重,何其可恨!
蔣介石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震驚。他其實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手下有多少成天忙着勾心鬥角、中飽私囊的将領。以他對部下的了解,一個集團軍總司令怎麼可能會親上戰場最前線?
于是,他命軍事委員會緻電第五戰區:“現謠傳張總司令戰死,情況究竟如何?請速回電告知!”
消息最終被證明為無誤。

接下來的很多事,我們就都知道了。
日本人還沒來得及把遺體運到漢口,38師師長黃維綱就帶着敢死隊,夜襲了南瓜店。戰士們像“瘋了”似的,端着機槍就往前沖,搶回了張将軍的遺體。
此後,遺體被運往重慶安葬。每到一處,必萬人空巷。有時候,日本人的飛機就在頭上飛,但人群中沒人躲避、沒人逃散。
英雄,自有英雄的戰場。他們隕落後,人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紀念他。這種紀念,不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缺失。
但英雄逝去後,家人的苦楚與無助,又有幾人知?本期魂說就和大家細說,張将軍殉國後,其女張廉雲的一些經曆。這些往事裡,有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挂念,有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深情,有兒女情長,更有家國大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一,女兒不相信父親死了</h1>
張将軍不似多數國軍将領,他一生隻有一個妻子,名叫李敏慧,比他年長1歲。
李敏慧家境并不差,父親李化南曾是臨清縣咨議局議員。張自忠的父親也是個小官,兩家算是門當戶對。16歲時,張自忠奉父親之命,迎娶了李敏慧。
李敏慧沒讀過書,而張自忠6歲就上了私塾,是以夫妻倆算不得很有共同語言。不過,李敏慧為人純良賢惠,婚後給丈夫生下了二子一女:長子張廉珍,次子張廉靜,女兒張廉雲。
3個孩子中,女兒張廉雲是最受父親疼愛的。父親的苦和憂,她一直都是見證者。1940年5月,張将軍殉國時,張廉雲17歲。
那天,她和往常一樣拿起一張《申報》,和父親3年未見面,她早就習慣了從報紙上獲知他的消息。看到上面赫然寫着父親殉國的事,她一開始并不相信,她認為:準是日本人又被父親打敗了,是以又在這兒造謠。
畢竟,在張廉雲眼裡,父親是“戰神”般的存在。直到幾天後,叔叔張自明來到張廉雲的房間,摸了摸她的頭,問她:“叔叔對廉雲好不好?”張廉雲點點頭,接着她聽到的是“你爸爸沒了……”。一句話,将張廉雲打入萬丈深淵。
張廉雲上一次見到父親,還是在3年前。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面臨全面淪陷,守将宋哲元決定撤離北平,退到保定。宋哲元要去保定,那誰來主政北平呢?很快,他們想到了在天津任職的張自忠。就這樣,一個幾乎讓張自忠“身敗名裂”的職位落到了他頭上:北平代理市長。
一個戰将,在關鍵時候不去為國征戰,卻要奉命縮在城裡,跟日本人維持表面的和氣。這讓張自忠從一代戰将,迅速成為了老百姓嘴裡的“大漢奸”。
當時僅14歲的張廉雲,很快發現了身邊的親朋們對父親态度的轉變。有一次,她跟母親去看望同鄉趙太太,以前兩家人是經常走動的。結果這次一進門,人家甚至不肯露面見她們。這時候,張廉雲就已經知道父親的處境了。很顯然,知根知底的人都認為他是“漢奸”。
在這段時間裡,張廉雲在父親臉上,看到的是絕望和無奈。這種無奈和痛苦,她以前從未見過。
有一次,父親氣極了,便對她說:“我要歸隐山林,到山上當和尚去!”張廉雲知道這是氣話,不過當時她想的是:要是父親真的歸隐了,那我也要跟着去!
張自忠當然沒有真的去當和尚,而是依令前去善後了。當時張廉雲和家人們都留在天津,盼着他點處理完這些事,早去早回。
直到一個多月後,張廉雲才看見從北平逃出來的父親。
他黑了、也瘦了,變得不太愛說話了。短短數日不見,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以往回到家裡時,他都會和孩子們玩鬧,這次卻隻是淡淡地跟母親交代了幾句話。而後,又交代兒女:“以後家裡的事,都要聽叔叔安排”。
最後,還把幾個侄女也叫了過去,給每個人分了點錢,說:“這些作為以後你們結婚時的嫁妝!”
與家人匆匆别過後,張自忠戴上帽子,穿上長袍,在暮色中默默離家。孩子們想送父親,卻又不敢,怕引起附近鄰居們的注意。沒辦法,幾個孩子隻能趴在二樓的窗戶上,看着父親消失在暮色中。張廉雲當時并不知道,這會是她最後一次見到父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二,父親去了哪裡?</h1>
為何父親此次會像交代後事一樣,交代孩子們以後要聽叔叔的話?張廉雲預感到,父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處境。
後來,她才知道,父親離家後是去南京見蔣介石了。蔣介石于是順理成章地,讓他背了“漢奸”的鍋,将他撤職查辦。讓他一個人出來幫一群人抵擋老百姓的怨氣,在老蔣眼裡這是個很“劃算的買賣”。
幾個月後,國軍節節敗退,急需用人,馮玉祥又一次想到了張自忠,他被任命為第59軍代理軍長。
得以重上戰場,張自忠就像蓄勢待發的強弓:血戰臨沂,他率部與日本人血戰7天7夜,擊潰号稱日本“鐵軍”的闆垣師團,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随棗會戰,他率部殲滅日軍辎重部隊;1939年12月,他又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愈戰愈勇。
同僚們都不清楚,為何這張自忠要如此玩命?對此,後來老上級馮玉祥在張自忠死後,曾回憶了這樣一個場景:
他撲通一下跪在地上,眼含熱淚,重重地給我磕了個頭說:我活着要一心一意為國盡忠,像個人,像個軍人……我死了,也要像個鬼,像個忠魂……
這段話,大概可以算是張自忠的請戰一跪吧!此時的張自忠,太想上戰場了。一個将軍,内心經曆了怎樣的苦楚,才會以跪求戰?
這樣不要命的猛将,馮玉祥當然會用。就這樣,張自忠如願地開赴各地,馬不停蹄。漸漸的,人們對他的誤會也慢慢解除,坊間都說:他大概是洗心革面了吧!
征戰期間,張自忠曾給已兩年多未曾見面的女兒張廉雲,發了封電報,同意女兒和侄女張廉瑜到前線見他一面。
兩個女孩很高興,興奮地讨論着:前線是什麼樣的?我們不會騎馬怎麼辦?會不會給父親添麻煩……
可正當她們即将動身時,張自忠迎來了人生的最後一仗,他不得不取消跟女兒的見面。預感到有危險的他,給兩個女娃寫了這樣一封親筆信:
大時代的女子,應求知識,求經濟獨立,不要做家裡蹲、做衣裳架子……
兩個姑娘,後來都視此為遺訓。
而後,他又給弟弟張自明去了一封信,上寫:
近來雖困苦點,但精神上卻十分快慰,身體也好,一切一切均好。唯近來思家之心極切,尤其是萬分想念吾母。每想及此,不覺就非常難過。
交代完一切,張自忠踏上了襄陽戰場,以身殉國。“死之前,父親是十分快慰的”,這是張廉雲經常用來安慰自己的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三,女兒晚年公開澄清的第一件事</h1>
張自忠殉國後,他的家人受到了弟弟張自明的照顧,張廉雲也從陝西轉到重慶上學。不上課的時候,她會每天步行幾裡路,到父親的墓地前去看看,跟父親說一說自己近來的長進。
1945年8月15日,張廉雲坐着汽車去成都看望大哥一家。車子開到半路,她看到路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司機把車停下來去打聽,回來後便興奮地告訴她一句:聽說日本人投降了!
這一刻,張廉雲淚如雨下。全車人都看着這個20歲出頭的姑娘,聽見她自言自語:父親,日本人投降了……
此後的張廉雲,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事。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用爸爸撫恤金建成了自忠學校,從複旦大學畢業後,她在這所學校任教多年。北平解放前,這所學校成為了北平地下黨的一處“據點”,大量紅色布告和檔案,從這裡印制出去。
新中國成立後,張廉雲受到了國家的重用。先後出任海澱九十九中學副校長、北京積水潭醫院主任等職務。晚年時,她還當選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父親沒有看到的新中國,她都替他看到了。
張廉雲的兩個哥哥,二哥張廉靜解放前因傷寒而早逝。大哥這一脈,共生了7個孩子,個個事業有成。張廉雲自己的兩個兒子,也都在北京有很好的工作。
晚年子孫繞膝的張廉雲,仍十分關心兩岸動态。同時,她也曾公開為父親和母親澄清過兩件事。這兩件事,可能與如今一些媒體宣傳的不太一樣。
第一件事,是關于母親李敏慧之死。
外界盛傳,李敏慧是得知丈夫死後,将家事全部都交給了夫弟張自明,而後自己絕食7天而死。最後,夫妻合葬于重慶梅花山麓。還有報道稱,當時李敏慧還曾說過:“張自忠為國家戰死疆場,我不難過!”
但作為女兒的張廉雲,經曆的事實并非如此。在張廉雲看來,母親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對父親感情極深,怎麼可能說“我不難過”。同時,她對幾個孩子也是極負責任的。
父親死的那一年,母親李敏慧已患了子宮癌,而且已到了晚期。當時兒女們瞞着消息,不敢讓她知道。他們在家裡時披麻戴孝,到醫院照顧母親時,則又換回了平常的衣服,根本不敢在母親身邊哭。
但這樣瞞下去,終究不是辦法。眼看李敏慧快不行了,小叔張自明便帶着孩子們鄭重地來她面前,将實情告訴了她。
但當時,李敏慧已經陷入了彌留之際的昏迷狀态,已經不太聽得清外界的話了,隻是不斷地念叨:“師長回來了,師長回來了!”而後,便在這樣的狀态下病逝。
外界之是以會盛傳李敏慧是絕食而死,多半是因為夫妻二人離世的時間前後差不多,而且病重後的李敏慧進食估計也有困難,這便有了絕食一說。
張廉雲是複旦出來的高材生,又曾是醫學工作者,她養成的性格就是如此:事實是怎麼樣,就是什麼樣,不來虛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四,女兒晚年澄清的第二件事:我父親是清白的</h1>
張廉雲晚年公開澄清的第二件事,是關于父親的清白。
1940年張自忠犧牲後,大量報紙報道了這件事。當時,就有記者認為張自忠之是以會親上一線戰場,是因為自知以前有愧于百姓,是以想借後來的事彌補、以表自己的忠心。是以,他一定要死在戰場上。
對于這件事,張廉雲是這樣澄清的:
這個說法不對。首先,我父親完全是清白的,無需洗刷。再次,我們老家是孔孟之鄉,我們家裡面受傳統道德的教育影響很深,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愛财,武将誓死報國,身先士卒!
很顯然,對于父親在1937年受到的質疑,帶的那頂“漢奸帽子”,作為女兒的張廉雲一直有自己的看法。
當年留守北平時,張自忠經常上報紙的頭版,“張逆自忠”、“華北特号漢軒”等字眼,經常可見。而在南京街頭上,甚至還出現了各種攻擊他的漫畫,甚至還有摟着日本女子的……
為了維持北平的穩定,張自忠會印發一些布告。老百姓一看到他的名字,也會把布告撕個粉碎。
值得一提的是,當張自忠将軍在承受這些時,推他上去的國軍“大人物”們,則集體失聲了。這與1940年他的遺體運到重慶碼頭,老蔣親自扶靈執绋,形成了怎樣鮮明的對比!
當時的張自忠,之是以會受到老百生的誤解,除了奉命主政北平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曾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前兩個月,也就是1937年4月到5月間,率16人的代表團,去日本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
當時,中日關系十分緊張,北平的學生們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抵制日軍。這個時候張自忠出訪日本,無疑會被人懷疑。至于事情背後的真相,則被掩蓋在了群眾的憤怒中。
事實上,1937年春天,日本人本來是請宋哲元到日本去考察的。宋哲元當然知道此去後,局面将難以控制。但當時,他又不敢直接拒絕日方的邀請,于是決定派張自忠代替他去。而他自己則留下來再想辦法,看看怎麼跟日本人周旋。
張自忠之是以會去,是明白這本身就是一個緩解和争取時間之策,最終目的是為保北平不失。隻是到了最後,國軍打不過日本人,宋哲元也撤出了北平。而此時的張自忠,就成了被老百姓罵的對象。
同時,要了解張自忠将軍是否是清白的,我們還需要明确他在赴日考察時,有沒有做出過對不起祖國的事。
張将軍在日本35天,日本人雖極力拉攏,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剛到日本不久,他就被邀請參加一個國際博覽會的開幕儀式。因為博覽會也設有中國館,是以張自忠便答應去看看。
但到了那後,他才發現中國館對面設的就是“僞滿洲國展館”。這讓張自忠頗為憤怒,他大罵:“這是對中國人的侮辱,如果不撤除此館,我将立即回國!”最後,日本人不得不撤了那個館。
當然,張将軍之是以會被誤會,也跟日本人陰險的宣傳有很大關系。當時,他們大量媒體虛假地報道了張将軍在日本的事情,并謊稱他對此行“至為滿意”。
現代一些媒體人在提到張将軍的葬禮時,都特别愛強調日本人對他的敬重:說他的遺體被運到重慶的過程中,日本人明明可以空投炸彈,卻一彈未投;還說,張将軍的遺體沒被搶回來前,日本人本來确實是打算厚葬他的。
這些論斷,言下之意無非是說日本人在處理張将軍的問題上,還是頗有點兒良心的。對此,筆者隻想說一句:何其可笑!他們殺了他,他們四處毀壞他的名譽,然後他們再虛情假意地表示一下尊重!天下間,有沒有這樣的道理!
正如張廉雲女士所言,她父親本身就是清白的。他的殉國,是出于一個中國人的愛國心。關于這一點,筆者非常欣賞周總理對張将軍的一番評價。
張将軍殉國後,很多人都給予了他極高評價。周總理是最懂外交關系的,看問題極為透徹,他在1943年5月16日,張自忠将軍殉國3周年時,親自撰寫了一篇名為《追念張荩忱上将》。荩忱是張将軍的字,意思是人民的忠臣。周總理的文中,有這樣一句:
忍辱待時,張上将殆又為人之所不能為。
前4個字,已經說明一切!周總理看得清清楚楚!
當然,願意站出來證明,張将軍之死并非為了自證清白而意氣用事的,還有他的副官朱增元。跟随将軍多年的他表示:“每次出去打仗,将軍都留下遺書,回來就燒掉!” 這一細節,被多方證明。也就是說,每一次出戰,張自忠皆是抱着戰死沙場的決心。
1940年最後一仗時,他如往常一樣寫下了“告将士書”: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要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這封遺書,沒被燒掉,因為他殉國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五:張廉雲曾就台灣問題坦露心聲</h1>
經曆了種種苦難,也看到了新中國的今天,張廉雲在2010年,也就是抗日戰争勝利65周年時,曾接受記者的通路。
當記者問到她關于台灣問題的看法時,年近90的張女士表示:希望能親眼看到海峽兩岸統一。
作為張自忠的女兒,她之是以會這麼說,是感念台灣愛國群眾對張将軍的愛戴。多年來,台灣真正的愛國者,常用各種方式來紀念張自忠将軍。每年張将軍祭日,到重慶梅花山麓來祭拜張自忠的人群裡,總會有一些是台灣來的普通群眾。
正是這些人,讓張廉雲深深地感受到,祖國統一是人民的希望,是所有有良心的中國人的希望。這一點,不是某些宵小之徒能改變的。
我們相信,如果張将軍還在,這也将會是他的心願。張廉雲女士如今98歲,我們祝願她能替父親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一戰淝水,再戰臨沂,三戰徐州,四戰随棗,終馬革裹屍還。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不會委屈任何一名英雄,謹以此文紀念張自忠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