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作者:返樸

本文原文分為兩篇文章《較真:諾貝爾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和《諾貝爾獎首次出現姨甥組合》,兩篇文章主要解釋了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傑明·李斯特進行獲得諾獎的工作時的身份問題——他當時已經是獨立PI;以及一個有趣的事實:李斯特的姨媽也獲得過諾貝爾獎,在衆多諾獎親屬組合中首次出現了姨甥組合。《返樸》經作者授權合為一篇文章刊發。

撰文 | 倪憶

中原標準時間10月6日下午,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獎勵他們在“不對稱有機催化”上的貢獻。這兩位的獲獎,多少有點出乎意料,連MacMillan自己一開始都不相信,以為是惡作劇。當List給他發短信時,他回複說,賭一千塊錢,這是假的。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得到獲獎消息時,List正與妻子在荷蘭度假。他從一家餐館裡給諾貝爾獎基金會發來自拍。(圖源: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媒體對此也有點準備不足,倉促上陣。在許多報道裡,提到List的獲獎工作時,都說這是他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後時做出來的,博士後導師為Carlos F. Barbas III。更有輿論以此為由,說諾貝爾獎發錯了:既然List隻是博士後,按照學術界慣例,這一工作的最大榮譽就應該屬于他的導師Barbas,後者已于2014年去世,是以List才撿了一個漏。這樣一來,List的貢獻跟其餘為“不對稱有機催化”作出貢獻的一些人比起來就有所不足,那豈不是諾貝爾獎發錯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先說結論:

第一,List在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後時,導師不是Barbas,而是Richard Lerner,即獲獎工作的第二作者。

第二,List做出獲獎工作時,身份已經不是博士後,而是助理教授,是獨立的PI。

第三,List是其獲獎工作的最主要貢獻者,他獲諾獎的資格至少與MacMillan相當。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上圖是諾貝爾獎官方授獎報告裡,提到兩位獲獎者突破性工作的段落。下圖中是所涉及的兩篇論文的索引資訊。這兩篇論文都于2000年發表在《美國化學會雜志》上。List的獲獎論文《Proline-Catalyzed Direct Asymmetric Aldol Reactions》,三名作者依次為List, Lerner, Barbas。MacMillan的獲獎論文《New Strategies for Organic Catalysis:  The First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Diels−Alder Reaction》,三名作者依次為Ahrendt,Borths,MacMillan。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在許多實驗學科裡,作者排序的慣例是:第一作者是具體實驗的最主要完成人,通常是博士後或者研究所學生;通訊作者是導師,排在最後;其餘作者按照貢獻大小排序。之是以不少人認為List是Barbas的博士後,也正是基于這一排名慣例。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可是,如果打開論文,看看裡面的作者清單,就會發現問題。上圖是論文開頭的截圖,List的名字後面打了一個星号,表明他是通訊作者,是對這篇論文負最大責任的人。List是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要了解一位學者的經曆,最可靠的資源就是其個人或所在機構網站上的履歷。List在馬普所網站上的履歷截圖如下: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裡面很明确地寫了,他1997-1998年間在Scripps做博士後,1999-2003年間在Scripps擔任助理教授。前面論文截圖裡能看到,論文投稿日期是1999年12月7日,說明投稿時,List已經獨立了将近一年,是以獨立PI身份完成獲獎工作的。當然不排除他從博士後期間就開始做獲獎工作,但如果是那樣的話,他的博士後導師至少也得是個共同通訊作者,不符合論文署名情況。(有報道說List在做博士後期間産生了獲獎工作的想法,這種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但跟諾貝爾獎歸屬問題無關。)

List獲獎後,馬普所網站上有一篇對他的報道《A Perspective for Life》,網址是

https://www.mpg.de/17662734/potrait-benjamin-list

這篇報道裡包含更多List生平的資訊。報道中沒有一處提到Barbas,但兩次提到Lerner,截圖如下: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第一次提到Lerner是說,List讀到Lerner的工作,覺得這非常exciting,就是他想做的!中間有一段說List拿到洪堡基金資助,來到Scripps,不到兩年發表了17篇論文等等,不再截圖。第二次提到Lerner,是過了一年後,Lerner給List一個Scripps的助理教授職位。1999年初,List帶着兩名從業人員開始了他自己科研領域的探險。

從這一報道不難判斷,List在Scripps的博士後導師是Lerner,但List從1999年初開始已經是獨立PI。報道也能解釋為什麼List是第一作者,因為他當時隻是新PI,手下隻有兩個人,多半還都是管後勤的,隻能親自上陣做實驗。

當然,List的履歷以及馬普所的報道都是List單方面的說法。如果心理陰暗一點,可以認為List在自己經曆上說了謊,因為這關系到能不能拿諾貝爾獎。但再加上他獲獎論文的署名方式這一旁證,就可以确切無疑地認為List是以獨立PI身份完成獲獎工作的。

作為獲獎論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List無疑是論文的最主要貢獻者。他的獲獎論文1999年12月7日投稿,2000年2月26日線上發表。另外一位獲獎者MacMillan,獲獎論文投稿時間為2000年1月7日,線上發表時間為2000年4月15日,MacMillan是通訊作者。對比一下投稿/發表時間,可以認為雙方是各自獨立做出,且均以獨立PI身份完成工作,獲獎資格相當。

平心而論,List做出獲獎工作時,身份是不是博士後,這件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時間倉促之下弄錯了,也屬于人之常情,不是什麼大問題。大部分讀者可能根本就不會注意到這一點。但如果要以此為據,質疑諾貝爾獎的公信力,還是應該作更嚴密的考證。

當然,如果說質疑List和MacMillan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在這時候發獎,或者應不應該加上别的學者作為第三位獲獎人,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們無意也無能力在此讨論。

最後的感想:由于語言障礙,中文網絡和英文網絡之間的資訊交流并不暢通。中文網絡上關于國外的資訊品質很低,英文網絡上關于中國的資訊品質也不高。為了獲得全面資訊,避免被中間商帶偏,直接閱讀原文是必不可少的。學好英語,非常重要!(此處應有英語教育訓練廣告)

諾貝爾首次出現姨甥組合

上篇文章《較真:諾貝爾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發表後,看到科技日報一篇報道《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斯特的開挂人生》,作者為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李山。這篇報道基本上就是從《較真》一文中引用過的馬普所網站上的文章“A Perspective for Life”編譯而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選底部“閱讀原文”,閱讀這篇中文報道。

順便說一些《較真》一文中沒有提到的有趣事實:

李斯特的姨媽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是一位發育生物學家,于199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技日報這篇報道也講了此事。跟她同年獲獎的有一位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Eric Wieschaus,普林小虎隊的不少成員都對他非常熟悉。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Nüsslein-Volhard和Wieschaus年輕時在同一個實驗室,普林斯頓大學好幾位教授都出自那裡丨圖源:諾貝爾獎官網

在諾貝爾獎曆史上,經常有同一家族出過不止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情況。最著名的就是居裡一家,居裡夫婦和女兒女婿4人得了5人次諾貝爾獎,還有一個女婿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領取了諾貝爾和平獎。此外,家族兩名成員均獲諾貝爾獎的情況有父子、夫妻、兄弟、叔侄、連襟、外舅公-外彌甥,李斯特家這個姨甥組合還是第一次出現,可謂一段佳話。

跟李斯特同獲諾獎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MacMillan,獲獎當天上午9點還要開組會。作報告的那位學生開場說:“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要祝賀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然後放張幻燈片,上寫“Congratulations... Ben List!!!” 合着祝賀的是李斯特……看人家這師生、同行關系!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MacMillan組祝賀List獲獎丨圖源:MacMillan組 推特

李斯特在Scripps的博士後導師Richard Lerner并非無名之輩。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就是評選諾貝爾科學獎的那個機構)院士,1994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從1991年到2011年,他一直擔任Scripps研究所主席。他還是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現任特聘教授和首席研究員,中國化學界應該對他很熟悉。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Richard Lerner丨圖源:Scripps Research

《較真》一文發出後,收到讀者回報,說李斯特既然還在跟前導師合作,就不能視作真正獨立。這種說法當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我們原文中采用的表達方式是李斯特“是以獨立PI身份完成獲獎工作的”。不管你多麼覺得他不獨立,他這個獨立身份是不能否認的。中國有句老話,叫“名不正則言不順”。李斯特就占據了獨立的名分。不能說因為他在跟前導師合作,就永遠把榮譽歸于前導師,那年輕人還有出頭機會嗎?難道李斯特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立身份,就非得離開已經熟悉的平台,把自己跟前導師完全隔離開來,有了能得諾貝爾獎的想法都不能馬上去做?李斯特這個獨立PI身份,諾貝爾評獎委員會顯然是認可的,是以才會把獎頒發給他,而不是仍健在的Lerner。

至于李斯特到底有多獨立,外人當然難以判斷。這裡隻說一件小事:李斯特博士畢業後,沒有跟包括導師在内的任何人商量,就自己決定到Scripps研究所跟随Lerner。這樣的人,你覺得他會在成為獨立PI後,還亦步亦趨地跟随前博士後導師?也正是如此不羁的靈魂,才能發前人之所未發,産生出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奇思妙想。

較真:諾貝爾獎化學獎發錯了?李斯特做出獲獎工作時隻是博士後嗎

李斯特在實驗室倒立丨圖源:mpg.de

當年李斯特隻是一個獨立未滿一年的新PI,做出了一個能拿諾貝爾獎的成果。他的合作者是所裡的兩位資深教授,其中一人不單是他的前導師,還是所主席,學術界超級大佬,有能力影響諾貝爾獎評選的那種。這兩人居然沒有搶奪他的榮譽?大方地讓他做了通訊作者?在對一些潛規則熟視無睹的圈子裡,這的确是沒法了解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普林小虎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