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前言:</h1>
虹鳟屬鲑科魚類,喜歡跳躍,上鈎後會激烈拼搏,原生活于北美北部和太平洋西岸,後來被很多國家引入養殖。虹鳟喜栖息于湖泊和急流,體色不但鮮豔,而且體上還布有小黑斑。因為虹鳟魚的體側有一紅色帶,狀如彩虹,是以便有了“虹鳟”這美麗的名字。

“水中人參”虹鳟生存條件高,關鍵做好這幾步,塘養照産出珍貴品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虹鳟魚生物學特性的認識</h1>
(一)、生活習性
1.水溫 虹鳟屬于冷水性生活的魚類,對于生長水質要求比較高,通常會在水質澄清、具備沙礫底質、氧氣充足的流水中生活。其生活水溫一般為5~24℃之間,适宜水溫為7~18℃,而最适宜的生長水溫則為13~18℃。
虹鳟魚在适宜生長的水溫條件範圍内,生長迅速,攝食旺盛,機體并能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狀态。當生活水體溫度低于7℃或高于20℃時,虹鳟的攝食就會停止,機體也會是以慢慢衰竭直至死亡。在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的天然生活水域中,虹鳟可以忍受24℃以上的水溫,而在人工養殖場的條件下,水溫在22℃左右就會有緻死的危險。
2.水體流速 虹鳟魚具有喜逆流和喜氧的生活習性,在水流刺激下不僅能加速其體内物質的代謝,而且能将生活水域中的排洩物帶走。是以應不斷給其供給清新而富含溶氧的水流,以滿足虹鳟魚對氧的生活需求。2~3cm/s是虹鳟生活水體的最适宜流速。
3.溶氧量 虹鳟生活的水體溶氧量在5mg/L以上為一般要求。要使虹鳟生長良好,水中溶氧量最好控制在6mg/L以上;當溶氧量在9mg/L以上時,虹鳟食欲旺盛、生長快速。而生活水體溶氧量低于5mg/L時,虹鳟的呼吸頻率便會加快,呼吸困難;低于4.3mg/L時,虹鳟在注水部持續很長的時間密集,魚頭頂部呈現黃色,鰓蓋外張,也即為虹鳟“浮頭”,同時出現死亡;當低于3mg/L是,該值為夏季虹鳟的緻死濃度,虹鳟就會出現窒息而導緻大批死亡。
4.水質名額 虹鳟喜歡生活在清淨而透明的水體環境中。在複雜的生長環境下,水中的懸浮物落于鰓上就能導緻其呼吸困難,嚴重時會導緻窒息。虹鳟在混濁的水中攝食停止,生長受阻,以緻死亡。混濁水體對幼魚的影響更大,暴雨和洪水期的濁水能增多稚魚和幼魚死亡數量。除受溫度和氧氣的影響外,虹鳟對生活水質的名額具備一定的要求。虹鳟一般可生存在pH值為5.5~9.2之間的水體中,而最适生活的pH值為6.5~6.9。另外,虹鳟對鹽度的适應能力會随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個體的增長而不斷增強,一般的稚魚能适應0.5%~0.8%鹽度,當年的魚能在1.2%~1.4%鹽度的水中生長。通常體重有35g以上的虹鳟個體經半鹹水過渡後,即可适應海水的生活。
(二)、食性
虹鳟屬于食肉性的魚類,主要以陸生或水生的昆蟲類、甲殼蟲類、貝類、小魚蝦及魚卵為食,同時也會吃食水生植物的葉片和種子。幼魚期一般以水體中的枝角類和毛翅目、鞘翅目、蜻娗目水生昆蟲等底栖動物、浮遊動物為主食。虹鳟常年均需要攝食,甚至在産卵期亦捕食不斷。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人工配合飼料虹鳟也能很好地攝食。虹鳟的日常攝食量常常會随着環境溫度、溶氧量等生态條件的變化而而受到影響。
虹鳟的生長情況會受到水溫、環境條件、給餌量的變化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适宜的生态條件下,虹鳟常年均可生長。當水溫在14℃的條件下,滿一年的虹鳟體重通常可達100~200g,滿兩年則可達400~1000g,而滿三年則可達到1000~2000g的體重。在9℃的水體溫度條件下,滿一年的虹鳟體重可達41~51g,滿兩年體重可達210~310g,滿三年則可達到810~1100g的體重。另外,虹鳟的壽命一般長為8~11年。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養殖場建設</h1>
虹鳟人工養殖一般采取高密度流水的飼養辦法,是以水流量的大小就決定着養殖水面的規模。正常情況下建設600㎡養殖水面,每秒的注水量至少要有100L才能保證水體的日常交換量。凡常年水溫保持在7~20℃、溶氧量在5mg/L以上、pH在6.5~8、水質清新的地方均可修建虹鳟魚場。
通常魚苗池的面積為10~30㎡,魚種池面積30~50㎡,成魚養殖池面積100㎡左右。長、寬比例一般以6:1~7.5:1為宜。水流暢通,保證水體不留死角充分交換更新。每個養殖池需建進、排水口和排污口各一個。安裝攔魚栅,選用網目的大小應根據各功能池魚體的大小來确定,以不影響水流量且不逃魚為宜。養殖池底部設定一定的坡度,進水口應高于養殖水面。水泥養殖池的内壁、池底可用水泥抹光滑,以防虹鳟逃離。建立的水泥養殖池要用清水浸泡30天左右并不時更換,最後需經消毒處理後方可使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成魚的養殖</h1>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放養量同生産量成正比,放養量可根據魚種的規格、計劃産量、成魚計劃、上市規格、成活率、增肉倍數、水源條件、水溫、餌料和養殖技術來确定。當魚種規格為50~100g時,放養量則為150~200尾/㎡;魚種規格為100~150g,放養量改為100~150尾/㎡。成魚養殖的水深為60~80cm,每日投餌2~3次,日投餌率不超過3%。飼料的直徑大小為4~8mm為好。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飼料</h1>
虹鳟養殖投喂可配合顆粒料,在不同的養殖階段,飼料中粗蛋白質的含量以及飼料中動物性蛋白質成分含量要求不同。
(1).苗種培育階段 飼料中粗蛋白質的含量為45%~50%以上,魚粉等動物性蛋白質成分的要求較高,不得少于60%。
(2).成魚養殖階段 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不小于40%,可增加飼料中植物性蛋白的比例,魚粉等動物性蛋白質的含量40%左右。要求飼料無黴變、無變質,飼料顆粒大小應根據各養殖階段魚體的大小确定,以适口為宜。
投餌時間一般安排在早晨8點左右、下午的5~6點時間段内進行。投喂時應堅持“四看”,即看質、看氣候、看天氣、看魚的活動情況,和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的“四定”原則,按需投喂,以吃八成飽為好。用手撒投喂餌料應先慢後快再慢,先中間後兩邊,所投餌料抛灑面要大而均勻。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常見病害防治</h1>
1、細菌性鰓病
(1).症狀 病魚食欲不振,遊泳緩慢或離群獨遊,發病初期鰓部出血,黏液過多,鰓絲腫脹。嚴重時菌體覆寫整個鰓表面,鰓蓋不能完全閉合。鰓細胞死亡,潰爛。一般在仔魚期易發生本病,體重3g左右時最易發病。
(2).防治 可用1mg/L的呋喃唑酮洗浴1小時,或1mg/L孔雀石綠洗浴1小時;每公斤體重用氯黴素或四環素50mg制成藥餌,投喂5~7天。
2、傳染性胰壞死病(IPN)
(1).症狀 病魚體色發黑,腹部膨脹,眼球突出,鳍呈白色,鰓絲淡紅,腸道無食物且充滿白色黏液,肝灰白或充血。魚旋轉狂奔,上下竄動,幽門垂出現凝血塊。當水溫在13~15℃時易發本病。此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慢性症狀主要危害4~8月齡的稚魚,發病期可持續兩個月。當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高達80%~100%。
(2).防治 目前還沒有對症的治療方法,隻有加強預防,一般用1/2000~1/500的福爾馬林消毒魚池和生産用具,魚苗在5g以下時采用低溫飼養可有效減輕病毒的發生。該病的發生與水溫有密切相關,8℃以下和15℃以上不易發病,是以,可用調節水體溫度的方法來預防此病發生。
3、膚黴病
(1).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鳍端或體表出現白點,迅速蔓延,形成棉絮狀的菌絲。菌絲深入表皮進入肌肉組織,引起肌肉潰爛壞死。同時,魚體分泌大量的黏液,呈現焦躁不安。
(2).防治 食鹽水洗浴:幼魚1%食鹽水洗浴20分鐘;成魚2.5%食鹽水洗浴10分鐘。4/10000食鹽水和4/10000小蘇打合劑洗浴1小時。
4、粒球黏細菌病(爛鳍病)
(1).症狀 常發生在密養的當年虹鳟的背鳍、尾鳍上。先是背鳍、尾鳍、腹鳍外緣上皮增生變白,逐漸向基部擴充,最後鳍組織腐爛,鳍條外露。夏季流行,水溫在15℃以上時發病。
(2).防治 發現鳍條發白時,要立即調整養殖密度,加大注水量,增喂肌醇和富含亞麻酸的豆油、魚油。也可用抗生素拌餌投喂,大黃加土黴素(每公斤魚用2.5克大黃加50mg土黴素)拌餌連續投喂一周。藥物洗浴可用氯黴素10mg/L洗浴30分鐘;或用痢特靈1mg/L洗浴1小時。為了預防此病發生,當水溫較高時應避免網捕。
5、弧菌病
(1).症狀 此病是對虹鳟危害極大的一種疾病,流行于晚春和秋季,發病水溫在10℃以上。虹鳟發病初期體表鳍基逐漸變黑,攝食量下降,離群獨遊,眼球突出,鳍基、肛門、體表出血。嚴重時,表皮潰破,腸道充血、缺乏彈性,眼球白濁或出血,脾、腎腫大。
(2).治療 口服磺胺類藥物,每公斤魚體重投藥量為75~100mg,與飼料充分混合連喂一周。
6、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IHN)
(1).症狀 病魚體色發黑,遊動緩慢,腹部膨大,肛門拖着糞便。病毒最初在造血組織增生,其後侵襲到内髒,引起鰓絲、肝、脾、腎等處貧血,體側肌肉及腸道充血。體表有出血現象是該病的明顯特征,尤其在較小的仔魚臀鳍上更為突出。受病毒危害的多為0.2~0.6g的仔魚,死亡率可高達50%~80%。
(2).防治 病毒繁殖的适溫為8~10℃,15℃以上時停止繁殖,是以可将發病初期的病魚放到水溫18℃左右的水中飼養4~6天可防治該病。發病魚卵可用50mg/L的有機碘消毒15分鐘後隔離飼養以避免病毒感染,也可用2%食鹽水洗浴5~10分鐘,連續2~3次。
7、潰性皮膚壞死病(UDN)
(1).症狀 損傷局限于皮膚,多在頭部出現小灰色區,接着表皮脫落,後期黴菌侵入,與水黴病并發。
(2).防治 水溫低于10℃時易暴發此病,應加強綜合防治措施,增喂複合維生素和維生素C,在發病早期按3mg/公斤氯素藥餌投喂。遍灑0.5mg/L孔雀石綠溶液,防止并發水黴病。
8、小瓜蟲病
(1).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稚魚,病魚體表、鰓瓣肉眼可見白色小點狀囊疱。
(2).防治 1/4000福爾馬林洗浴40分鐘,2天1次,連續3次。
9、三代蟲病
(1).症狀 三代蟲主要寄生在體表、鰓,損傷表皮和鰓組織,使魚極度不适。魚種、成魚寄生有三代蟲時,體表有一層灰白黏液,食欲減退,呼吸困難。
(2).防治 可用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1%氨水浸洗。
10、黏泡子蟲病(瘋狂病,回轉病)
(1).症狀 該病通常發生在魚體受傷之後。以急性經過時,病魚回旋遊泳或垂直掙紮,有的側向一邊遊冰打轉,失去攝食能力而死亡。慢性經過時,病魚呈波浪狀旋轉遊動,體力疲乏,食欲減退,消瘦。
(2).防治 在攝食幾周到4個月期間的仔魚極易感染,由于黏孢子蟲具有堅厚的殼,用藥物治療比較困難。是以,在管理上要應做到:發現病魚、死魚及時撈出,病魚不能抛在魚塘附近,要進行燒毀或深埋等的無公害化處理。
11、營養性肝脂肪變性病
(1).病因 連續投喂脂肪氧化的飼料,使用劣質魚粉、黴變結塊的飼料,飼料中缺乏維生素或維生素不全,飼料中糖類含量過高。
(2).症狀 飼料系數增大,病魚生長緩慢,食欲低,體色發黑,鰓絲顔色變淡;肝呈土黃色或淡褐色,有血斑;膽囊腫大,變黃,半透明;腸道充血、潰瘍,有黃色黏液。
(3).防治 改善飼料品質,增喂複合維生素特别是維生素E和膽堿,有條件可增喂生鮮動物的肝髒。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虹鳟魚病的綜合防治措施</h1>
(1).魚苗應選用個體較大、體質健壯、抗病能力強的優良品種。
(2).提高池水溶氧量,保持水體清潔衛生 尤其在夏季,要适時增氧,增加水體溶氧量,防止魚種浮頭。
(3).日常投喂新鮮、适口的全價配合顆粒飼料 嚴禁使用質次、黴變的飼料。
(4).堅持魚體入池前的消毒殺菌工作 發病季節或定期還要進行水體消毒,消滅殘留水體中的病原體,适時投喂藥餌進行預防。
(5).加強日常巡查 發現病情及時診治,并把病魚隔離飼養。若營養性的疾病可從改善日飼入手,改喂質優、适口、新鮮、營養全面的飼料。
(6).可用中藥預防 在日飼中适量添加大黃粉等,可有效預防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