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我國從國外引進的主要豬品種有長白豬、大約克夏、杜洛克、漢普夏豬,少量引進的有斯格、法國大白豬、皮特蘭、比利時長白和迪卡“雜優豬”。可以說,世界上著名的優良瘦肉型品種的豬,我國現在幾乎都有,并經與本地品種豬雜交形成了300多個适應各地飼養條件的改良品種。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一、長白豬

(1)原産于丹麥。頭小,顔面平直,耳大前伸,身軀長,後軀發達,整個體型呈前窄後寬的楔子形,全身被毛白色。

(2)公豬6月齡性成熟,8月齡開始配種。成年公豬體重400~500千克。

(3)母豬平均體重300千克,母豬乳頭7~8 對,發情周期21~23天,初産母豬窩産仔數8~10頭,經産母豬窩産仔數9~13頭.

(4)仔豬初生重1.30千克以上,6月齡體重可達90千克以上,平均日增重800克,料肉比2.6∶1,屠宰率72%,瘦肉率62%。

(5)長白豬生産性能高,遺傳性能穩定,雜交效果顯著,配合力好。

(6)缺點是不抗寒,适應性較差,好鬥。

(7)我國于1964年引進長白豬,俗稱老三系,又稱英瑞系,但由于忽視選育工作,生産性能下降。最近幾年從丹麥、比利時、加拿大引進的長白豬,又稱新三系,但相對而言,肢蹄健壯程度較差,生長速度和繁殖性能不及老長白,但瘦肉率可達63%~65%。在國内各地廣泛用作雜交父本,其雜交表現生長快、省飼料、胴體瘦肉率高。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二、大白豬

(1)原産于英國。頭頸較長,臉微凹,耳中等大小、稍前傾,體軀長,背略弓,肌肉發達,全身被毛白色。

(2)成年公豬體重300~500千克.

(3)母豬200~350千克,初産母豬窩産仔數11頭左右,經産母豬窩産仔數13頭左右。

(4)60日齡斷奶育成9~10頭、窩重150~180千克、個體重15~19千克。日平均增重800克,料肉比2.8∶1。

(5)大白豬的體質和适應性優于長白豬,在三元雜交體系中,一般用作第一母本。我國1957年開始引種,現已在華中、華東、華南地區被廣泛推廣。丹麥産大白豬性能最好,平均日增重900克,瘦肉率可達63%~66%。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三、杜洛克豬

(1)原産于美國。全身紅色毛為其突出特征。

(2)母豬一般6~7月齡性成熟,初情期207天,體重120千克左右,1歲母豬體重175千克左右,成年母豬230~390千克。

(3)公豬205千克左右,成年種公豬體重350~450千克。

(4)初産母豬窩産仔9頭左右,經産母豬窩産仔數10頭左右,初生重1.5千克左右,150日齡體重可達90千克,日平均增重800克,料肉比2.9∶1,屠宰率75%,瘦肉率62%。

(5)杜洛克豬四肢粗壯,性情溫馴,抗寒,适應性較強,生長快,飼料使用率高,瘦肉率高。目前,國内多用作三元雜交的終端父本。

(6)我國于1972年從美國第一次引進該品種。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四、漢普夏豬

(1)原産于美國。肩和前肢圍繞一條白帶,其餘被毛全黑為其突出特征。

(2)成年種公豬體重315~410千克.

(3)母豬250~340千克;母豬發情周期19~22天,初産母豬窩産仔數7~8頭,經産母豬窩産仔數8~9頭。

(4)仔豬到育成階段(體重35千克以前)增重慢,160日齡體重可達90千克,平均日增重700克,屠宰率71%~75%,瘦肉率64%以上。

(5)優點是膘薄,皮薄,眼肌面積大,肉質好。

(6)缺點是性成熟晚,産仔少,泌乳力差,護仔性差。公豬性欲較高,但有選擇性,在雜交中一般作終端父本。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五、皮特蘭豬

(1)原産于比利時,被毛灰白色夾雜黑色斑點,偶爾有少量棕色毛,耳中等大向前傾,體寬短,腿短,後軀大。

(2)公豬性成熟後性欲較強.

(3)母豬初情期190天,發情周期18~21天,每窩産仔9頭左右。

(4)生長慢,體重90千克後基本停止生長,90千克屠宰率76%,瘦肉率70%。

(5)其優點是瘦肉率高,基本無脂肪,但應激敏感,生長慢,肉質差,難以大規模飼養。

(6)但其與杜洛克豬雜交後的二代公豬,效果較好。

(7)在四元雜交中一般采用皮杜(公)×大白(母)。

國外引進豬的品種認識

六、迪卡豬

(1)迪卡豬是由美國迪卡公司推出的四系“雜優豬”(Hybrid):

(2)其優點是生長快,飼料使用率高,肉質好。

(3)但迪卡豬适應性差,抗病力低。同時,因豬場條件和規模限制,四個系很難保持,需經常引種,經濟上不一定合算.

(4)且這種四系“雜優豬”究竟比正常品種三元雜交豬有多少優越性,還值得研究。

(5)近年來北京、廣東、湖北等地引進了迪卡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