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h2 class="pgc-h-arrow-right">從哈佛不招“神童”談起</h2>

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和“神童”。隻有3%的受訪者跟随米德爾塞克斯大學的“高水準”大學生最終成為“神童”,最終成為“神童”的幾率為3%。與此相對應的是一個極端情況。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對他的兒子賽達斯進行了一項“訓練實驗”,他在兒子出生時就教會他識别英文字母,并用教科書代替玩具。”“早期教育”在6個月時有效。他能讀26封英文字母。之後,他2歲就能讀中學課本,6歲就能完成解剖學論文,12歲被哈佛大學錄取。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就在人們不嫉妒孩子的時候,薩達斯表現出了一些不正常的行為,比如在不該嫉妒的時候傻笑。最後,“早期教育”使他的神經系統異常,14歲時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這個極端的情況下,哈佛大學沒有招收“年輕的天才”。盡管按照規定,任何申請者都不會因為年齡而受到所申請學校的歧視,但世界各大名校對“神童”的錄取都持謹慎态度。因為現代科學發現,那些永遠不會忘記的人,或者先天智商遠高于平均水準的人,往往會受到精神障礙的困擾,比如感覺聯想障礙、自閉症等。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科學家們得出結論,人類不可能擁有完美的“超級大腦”。為什麼?一個人可以獲得超人的智力、非凡的記憶力或非凡的注意力,但當他在某種認知功能上有所突破時,他就不得不在其他地方付出代價。

<h2 class="pgc-h-arrow-right">天才往往是有缺陷的</h2>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在人腦中,常用資源隻占大腦容量的十分之一,其餘十分之九的大腦資源一般處于休眠狀态。許多人認為,天才之是以成為天才,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資源比普通人開發的多。天才是一個大腦極其發達和非常聰明的人。然而,科學研究表明,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世界上許多天才都有着極其特殊的技能,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智力不如普通人。

神經生理學專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得出結論,有才華的人之是以在某個領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是因為負責這一能力的大腦區域被隔離的結果。大腦的孤立區域發育得特别好,使他們在這一區域擁有非凡的能力。在其他方面,天才一般表現為普通人,甚至低于普通人。智商超過160的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仍被許多人認為深奧的相對論。但同時,他也患有語言障礙和閱讀障礙。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h2 class="pgc-h-arrow-right">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h2>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登說過:“天才僅次于瘋子。從天才到瘋狂隻有一步之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也有類似的觀點:“沒有瘋狂的天才。”牛頓和康德患有精神分裂症,凱撒和拿破侖患有癫痫,普希金和歌德患有躁狂抑郁症,就好像天才有精神分裂症的隐性基因一樣。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加州大學的布魯斯·米勒博士成功地發現了人腦中的“天才按鈕”。它是大腦内部的一種“預防機制”,具有抑制天才、防止人們日常行為偏離正常的功能。每當一個新的想法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錯誤檢測器”就會進入“這是不允許的”的限制狀态,使人們覺得這個想法不太有趣而失去興趣。但是,如果限制機制出了問題或者受到了外部的損害,那些超凡的天才思想和理論就會不斷湧現,這個人會成為天才,但同時,他也會冒很大的風險。許多專家認為,大多數天才的大腦之是以“解放”是因為它的缺陷。

愛爾蘭精神病學家、“阿斯伯格綜合征”研究專家邁克爾·菲茨傑拉德教授對曆史上最具想象力的藝術家進行了精神病學分析,提出:“瘋癫與偉大有一定的聯系”,“阿斯伯格綜合症”對人們的社會關系有很大影響,但它對人們的社會關系有影響智力并不重要。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高超的數學天賦。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世界上許多有才華的人都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他們的行為隻有一個詞:奇怪。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與人交流;米開朗基羅患有自閉症;英國詩人葉芝總是愁眉苦臉。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對妻子“非常粗魯”“行為反常”“有被虐傾向”。

研究人員發現,成績優異者患躁狂症的幾率是其他人的四倍。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志上。文章說。躁狂可能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智力和學業成績,促進接近天才。輕度躁狂症患者往往足智多謀、富有創造力,表現出“更強的語言控制力、更好的記憶力和其他認知優勢”。他們傾向于誇大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可能有助于他們“發展自己在藝術、文學或音樂方面的才能”。在瘋狂的狀态下,一個人有“非凡的耐力和持續的專注”。

<h2 class="pgc-h-arrow-right">天才沒有普通人幸福</h2>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天才往往比普通人更脆弱。“音樂之王”舒伯特去世,享年31歲。他的作品充滿了憂郁,35歲的“音樂神童”莫紮特的鋼琴音樂中有一絲憂傷;還有34歲的貝裡尼、37歲的比才、40歲的韋伯、42歲的穆索爾斯基、43歲的沃爾夫,他們的心理狀态比普通人更敏感、更脆弱。這是巧合還是必然結果?

天才大腦和所付出的“代價”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轉基因技術訓練了一群聰明的老鼠,然後用聰明老鼠和普通老鼠作為對照。他們把一種能産生壓力和疼痛感的溶液注入聰明和正常老鼠的小爪子裡。再過一個小時。兩組舔爪子的數量無顯著性差異。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智能老鼠舔爪子的數量逐漸增加,明顯多于普通老鼠。結果表明,聰明小鼠的急性疼痛與正常小鼠幾乎相同。然而,聰明的老鼠對慢性疼痛的耐受性遠遠低于正常老鼠。基因變化也是造成這一痛苦代價的原因。因為聰明的老鼠有太多的NMDA受體。這種受體不僅促進記憶和學習,而且使聰明的老鼠比正常老鼠對疼痛和傷害更敏感。

天才往往比普通科學家推斷出的傷害更敏感。他們與生俱來的脆弱神經使他們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痛苦,是以他們不太可能得到幸福。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天才患有精神疾病。從這個角度看,做一個普通人可能比成為一個天才更快樂。世界上絕對不會有完美的人,因為上帝絕對不會創造出完美的人。他給了那些有天賦的人普通人沒有的禮物,也給了他們普通人沒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