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作者:潤玉程藝術館

<h1>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h1>

原創 北京畫院

以下順序按年齡大小排列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人之初 賈浩義

68cm×68cm 1987年 紙本設色

《人之初》畫面極其簡單:在一團紅日的映染下,大地上站着一赤體小男孩,他在旁若無人的撒尿,此外别無他迹可尋。作品空靈、超然、意韻深遠。當我們面對它時,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字經中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幅題名為《人之初》的畫,描繪了一個新的生命,面對自然,面對社會,以一顆純潔無瑕的心,揚起了人生旅途之帆。這也預示着畫家老甲開始了向中國傳統繪畫語言進行突破的嘗試。(摘自賈卯清主編《中國當代書畫家散記》)

賈浩義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賈浩義(1938-),生于河北遵化。1961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78年調入北京畫院。現為老甲藝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荷 闫振铎

95.5×106cm 2002年 布面油彩

在中國油畫界,闫振铎的繪畫是獨樹一幟的,他是一位開拓者,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在闫振铎50多年的藝術實踐中,繪畫風格從具象到抽象,從寫實的色彩把握到濃烈強勁的色彩控制,通過這些變化我們可以看出闫振铎對形式美的不斷探索和追求。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闫振铎的作品慢慢不再具備完整的具體形象。比如他畫秋天的荷塘,想要表達的是破敗的秋天的感覺,但是卻不想隻讓觀衆看到荷花的消亡,還想呈現孕育新生命的感覺,是以在他的筆下秋荷在精神上感覺并不是頹廢、悲哀的,畫面中線條的運用、色彩的處理,都預示着一種新生命的感覺,破敗的線條也有一種力量,并沒有泯滅。

闫振铎認為要表達精神審美的需要借助客觀的物象進入,才能讓人去欣賞和感受。但是純抽象的表達,那種精神指向又是非常模糊的,很難捕捉到那種精神和震撼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藝術表達精神審美并不是要強迫給觀衆看到什麼,而是一種啟發,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這正是中國哲學、人文和中國文化的本質。比如中國人講究的并不是劍拔弩張,而是一種慢慢浸染的過程,随着時代的演變,人們慢慢感受到其美好,不是說教。是不斷浸潤,不斷修改,創造藝術的人也在不斷地修改自己,也在不斷地創造一種更符合自己理想的藝術出來。(摘自闫振铎老師以往采訪内容)

闫振铎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闫振铎(1940-),河北薊縣人。196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曾為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藝術系列進階職稱評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繪畫系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家園 李小可

180cm×97cm 2006年 紙本水墨

在畫家李小可看來,“家園”不僅是我們所處時代和賴以生存的自然,傳統文化同樣是一種“家園”。當你走進去時,它會給你帶來深深的感動和無限的表現空間:“父親李可染先生講‘千難一易’苦學派’‘實者慧’表明了這個過程的艱辛。‘學步’、‘問道’、‘以學為進’則是我的堅持。而‘吸納’、‘為我所用’是我對待外來文化和當代視覺經驗的态度。”李小可尋求着自己的語言方式,在漸變中以求質的跨越。這其中流淌着其父李可染所建立的“李家山水”的血脈,而更多的是李小可自己生發與錘煉後的筆墨,他一直努力把傳統與自然、生活連接配接起來,不斷尋覓水墨表現新的可能。

在曾經的一次采訪中,李小可這樣來解讀他的作品《家園》:

北京是個回憶與現實交織的家園。小時候我家住在大雅寶胡同甲2号,中央美術學院教工宿舍。實際上人文、曆史、情感相連的,北京既是我的生活家園也是精神家園,是人們對北京過去曆史的記憶,也是北京符号。這裡頭也運用一些當代的視覺經驗,語言很豐富,很有秩序。中國的筆墨是具有表現力的,比如這個構圖,我想如果用油畫去畫、用西畫或者拍一張照片來表現,都不會有這麼集中。“氣”像這條路,這個騎自行車的人,使很滿的畫面裡有一種透氣,有種生氣。這是我了解的北京特色的一種甯靜。我認識的北京有種甯靜中的生命力。過去的中國畫一般都是有一點世外桃源比較冷清的,而這個作品呢,帶有一種生命感,我把我感覺到的北京的意境符号,轉化成筆墨性的語言。(摘自李小可老師以往采訪内容)

李小可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李小可(1944-2021),江蘇省徐州人。1979年入北京畫院。曾為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副理事長。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花樣滑冰 楊剛

9.9×7cm 2014 紙本速寫

楊剛(1946-2019)作為北京畫院的專業畫家,一生精研業務、念茲在茲,藝術造詣深厚、博涉多優。他兼收中西、并蓄古今,于中國畫、油畫、速寫、版畫、連環畫、書法都有很深造詣,工筆能惟妙惟肖、寫意則放在精微,其創作實踐“演繹了中國美術百年來的變化與演進曆程”;他注重筆墨語言和形式創新,簡筆寫出所繪對象的典型特征,其所創當代水墨表現性繪畫語言獨具一格;他創作題材廣泛,具象、抽象相結合,筆墨奔放、粗犷,畫面始終表現出理性與感性交融的思考狀态;他強調中西格義,創作出融通中西的大寫意、寫意油畫《望春歸》、《毛毛雨》、《白毛風》等作品,是中西相遇以來繪畫創作的重要收獲。

草原是楊剛繪畫的主要題材,青年時期的草原生活及在内蒙古的工作經曆,開啟了他探究自然、生命和藝術的通道,使他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畫路變得更加寬廣,那裡的藍天、白雲、草地、牛羊、駿馬、氈房一直定格在他的記憶裡,成為他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他從生活的各個細節出發,多元度地刻畫大草原的天地大美、風土人情、時代變遷,創作了一大批草原風情作品。這些描繪深入、鮮活生動而獨具風格的作品,在當代畫壇顯得尤為耀眼。他還擅于表現音樂、舞蹈、體育等題材,以簡潔有韻味的線條展現人體律動的姿态,以或粗犷或纖細的線條展現出不同的舞風,籃球、足球、遊泳、乒乓球、滑冰、太極等題材的創作,能取大體、得其神。

楊剛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楊剛(1946-2019),生于河南。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學生班。生前為北京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雪覆寫了米拉山 艾軒

100×100cm 2003年 布面油彩

艾軒風格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懷”。他畫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獨的人物,主要是抒發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是以,他的作品與其說是西藏風情畫,毋甯說是他内心的獨白。在這一幅幅畫中,都有艾軒的影子。沉默無語和靜靜思考,無名的孤獨滲透在畫中人物的形象和畫面整個氣氛之中。獨自一人在一望無際的草地、雪野、荒原,他們生活在與大自然皆要避開觀衆的視線。在極少的情況之下面對觀衆的形象,也用冷漠和陌生的眼光,靜觀這與他們有隔閡的世界。艾軒在寫實的物象中寄托了自己的思緒和感情,他用借景寫情的方法,創造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于意境的畫面。艾軒風格中還有一點值得特别提起,那就是他繪畫語言的凝煉與精緻,這種繪畫語言的求得,既與制作的技術有關,又不全是制作的技術問題。他把粗俗的生活往“雅”裡面精心安排,着意推敲。輪廓線的分明、外輪廓的大效果和由此形成的空間分割、輪廓内的微妙關系,都使他迷戀和陶醉。但他處理得很謹慎和有分寸,既保有來自生活的感受,又賦予理性的秩序,同時避免了“做”的痕迹。艾軒的目标是既明确而又朦胧的,他很善于思考,他會沿着他自己標明的路向前走。至于那路的盡頭是什麼,他自己似乎也說不清楚。他要不斷變化、不斷創新。(摘自邵大箴先生《艾軒:借景抒懷的内心獨白》)

艾軒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艾軒(1947-)年,生于浙江金華人。196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3年配置設定至成都軍區文化部創作組任美術創作員。北京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市政府進階文藝職稱評審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曉霜幽寂靜心齋 王明明

210×145cm 2003年 紙本設色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在北海北岸,西鄰天王殿,正門與瓊華島隔水相望,四周以短牆圍繞,南面為透空花牆,内外景色交融。碧鮮亭緊貼花牆外,起點睛之妙。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珑剔透,與隐現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軒、橋互相輝映,景色幽雅,有“小乾隆花園”之稱。

此幅作品描繪的是秋日早晨的靜心齋,石上瓦上甚至于空氣中,都仿佛籠罩着一層清霜,于晨曦中閃動細微的光芒。而近處的一簇簇紅色的秋葉,似乎愈冷愈豔,與遠處的紅漆的柱子相呼應,反而襯出這秋晨的冷寂,令人想起曹丕的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或許這就是畫的意味所在,于景于畫入情入詩中,畫情中自有詩情在,畫意喚起詩意,詩意又入了畫境,觀者所觀的是畫家的精神之境,并由此喚起自己精神的升華,共同品味詩與畫的美好。

王明明在花鳥、山水畫創作上,強調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指出花鳥、山水畫不應該是單一地表現“格高調雅”,還可以表現現實生活和大自然,有民族精神更要有時代氣息。在他的花鳥畫中,儲存了傳統的靜氣和雅氣,但背景中出現的那些抽象的概念組合與斑斓的色塊,是他在花鳥畫表現上的大膽嘗試,他能自如地掌握一個度,使其沒有偏離傳統中國畫的軌道。他的山水畫在傳統的構圖原則和筆墨程式的基礎上,大膽吸收西畫的光影、造型、透視的理念,視野開闊,場景宏大,構圖力求飽滿,作品中傳遞出行雲流水般的韻律感,讓人體會到那種“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審美取向,展現出其對傳統繪畫的現實思考。

王明明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王明明(1952-),生于北京, 山東蓬萊縣人。自幼酷愛繪畫,青年時期求教于吳作人、李苦禅、蔣兆和、劉淩滄、盧沉、周思聰、姚有多等諸位名家。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現為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4年被北京市委授予“首都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統一戰線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鬧房 王沂東

90×90 2005年 布面油彩

藝術創作還要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發掘,童年的回憶對我來說是美好甜蜜的,是以我的創作是主動選擇了自己熟悉并熱愛的這部分。我概括的北方農村的紅衣服、黑衣服、 黑土地、白雪,都是幾百年留存下來的,這個東西不是你願意不願意,這個場合就把這幾塊顔色給沉澱下來了,視覺形象上把它概括到極端就是這種感覺。如果藝術創作把注意力全都放在瑣事上,畫家就永遠看不見這一層,對視覺藝術的創作是很大的損失。

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我的作品其實就是我要說的話。我有心創造一個模糊的情感世界,一種用油畫語言建立起來的場景。這種語言已經被曆史長河中無數藝術大家所證明:那是一種有别于其他文藝門類的藝術語言,按照這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形象邏輯,油畫擁有一個極大的表現空間,并且是以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我希望,我所表達的情感,你我都曾經有過。我要借助油畫中的人物和環境表達一種情感-或是在興高采烈中隐含着一點憂傷,或是在平靜的氣氛中潛藏着一絲思念,或是在一塊感情奔放的紅色裡流露出某種程度的不安,或是在燦爛的陽光下壓抑着的一份凄涼……我渴望以最簡單的色彩和最樸素的語言,精确地表達這些感受和感情。我希望每一位關心我作品的朋友都能以自己的經曆為背景,比較容易地走進我所創造的世界,并且因為我的作品而遙感共鳴。我堅信,美好的事物是需要共享的,也是可以共享的。大家都是社會的一員,雖然以獨特的個體而存在,但在人性和審美上是相近的、可以共通的。如果您感受到我在作品中所傳達的向往、贊美和憂慮,您就是我的知音。(摘自王沂東老師以往采訪内容)

王沂東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王沂東(1955-),生于山東省蓬萊縣,1975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校美術系留校任教,198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主任,2004年10月起,任北京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和平鴿 袁武

217.5×108.5 2015 紙本設色

此作品創作于2015年9月,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閱兵式之際。閱兵式的前幾天,北京的天空時常有飛機在列隊飛行演練,街頭上的行人時不時的仰望天上轟鳴而過的飛機。我忽然想如果齊白石老先生還活着,是否也會倚在門框上看飛機?由此想到了齊先生畫的和平鴿和畫中題的“願世界人都如此鳥”的拔。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人們都應該平靜地欣賞和平鴿的飛翔,才是幸福的生活。是以創作了這幅《和平鴿》作品,此幅是第三稿。(袁武)

袁武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袁武(1959-),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藝術系,199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北京畫院畫家,曾任北京畫院執行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CBD 白羽平

130×250cm 布面油彩

大型油畫《CBD》完成于2008年,是參加“古都新貌”系列作品展的其中一幅,也是我在風景創作中僅有的城市風景創作。CBD是首都國際商務中心,是最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地區。當時創作這幅畫時,北京畫院隻給了我一個題目“CBD”,我當即着手準備,收集資料,很快畫出了草圖。如何表現宏大的CBD場面,首先肯定的是以高山視平線,将立交橋消失在樓群的 遠處,隻有這樣才能将CBD有代表性的建築囊括其中。更重要的是立交橋,它有着很強的象征意義,代表了現代化發展的速度等。當然在2008年CBD還在建設中,為了能拍到比較完整的資料,我和我夫妻不顧工地管理的勸告,爬上了沒有電梯的soho工地頂層,現在回想起來很是激動,當即對CBD創作有了信心和把握。上午9點左右光影給畫面的構成起了很大作用,這樣打破了平闆的建築圖式,在現場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油畫語言的表現性,很多畫家都知道命題畫是很難創作的,既有現實感又要有繪畫語言,二者往往沖突,這對于我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機會。(白羽平)

白羽平簡介

國博展覽 | 賈浩義、艾軒、王明明、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國博展覽解讀 | 賈浩義、闫振铎、李小可、楊剛、艾軒、王明明、王沂東、袁武、白羽平作品賞析

白羽平(1960-),滿族,生于山西。1988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美術系,200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首屆進階研修班。北京畫院畫家、曾任北京畫院油畫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

(注明:圖文來源于藝術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