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退為進,永不退縮

以退為進,永不退縮

什麼是“退”?

《現代漢語詞典》告訴我們:“退”指向後移動,跟“進”相對。

河出潼關,不退,故因太華之阻而增其奔湧;風出崇嶺,亦不退,故因巫山之隔而顯其怒号。

面對阻礙,個人不退縮,得以成長;民族不退縮,方能發展。

于個人而言,不退縮是彰顯才情,追求夢想,最終成長的前提。

詩人餘秀華曾寫道:“一個能夠升起月亮的身體,必然馱住了無數次日落。”

面對自己的“日落”——先天腦癱,餘秀華不退縮,扛住了所有的苦難;面對外界的指責和壓力,餘秀華不退縮,最終成為我們熟知的浪漫詩人。

以退為進,永不退縮

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亦如此,如牛虻般在陽光下飛舞,在風雨中奔跑,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由此觀之,先天的不足和命運的苦難無法避免,隻有在精神和行動上擁抱苦難而不逃避苦難,砥砺前行而不膽怯退縮,才能堅守生命的意義。

中國自古就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戰亂、侵略,災害從未打倒她,究其原因,是中華民族從不退縮。

曆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擁有同一切困難鬥争到底的氣概,古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精神,今亦有“砥砺奮鬥”的豪情壯志。

正因為中華民族的永不退縮,才有了武漢這樣英雄的城市,才有了疫情期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實實在在的行動,才有了底蘊無比豐厚,步履無比自信的中國。

以退為進,永不退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我輩青年的使命就是站穩腳跟,如無數前輩那樣不懼艱難,不退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樣才能讓這片大地繼續保有“上九天攬明月”的氣魄,才能将一座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峰化為繼續攀登的階梯。

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曾寫道:“我生逢其時,總而言之,唯有這個時代是唯一被賜福過的。”

這是最好的時代,面對偷獵者的子彈,世界自然基金會不退縮,他們挺身而出,為非洲的黑犀牛撐起了一片草原;面對疾病與戰争,無國界醫生不退縮,他們挺身而出,為戰亂中的人們帶去生的希望。

在這樣的時代,世界人民亦應直面困境,在疫情,恐怖主義仍存在的當下,世界各國都不應,也不能退縮,這樣才會擁抱更美好的明天。

以退為進,永不退縮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葉芝曾說:“走吧,人間的孩子,與一個精靈手拉着手,走向荒野和河流。”

是以,我想對自己,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對世界呐喊:“去吧!因為不能退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