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當維特出生時,幹媽就給他算了命。

算命結果是:

“這個孩子的靈性不俗,未來必将有番大作為。”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不得不說,幹媽是有兩把刷子,以後能開算命攤。

随着維特長大,他不同凡響的地方逐漸顯露。

比如,他竟然要求爸媽給他買鋼琴,學鋼琴。

這個主動要求參加興趣班的覺悟,就不同常人。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因為喜歡鋼琴,維特學得特别認真,父母不在家時就自己練。

一次宴會上,僅僅學了半年鋼琴的維特,竟然能流暢演奏舒曼的《勇敢的騎士》。

這場演奏驚豔了全場,把他媽媽驚喜壞了,頗為意外。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以前沒放在心上,這次演奏突然讓她意識到:維特有音樂天賦!可以培養成鋼琴家啊!

一想到這,仿佛鮮花掌聲,榮譽獎杯都迎面招手而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于是為了寶貝兒子的光明前程,母親果斷辭職,以培養維特為畢生重任。

從此以後,維特每天除了學習就是練琴,練琴,練琴,日複一日。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維特反抗過,但最終擰不過父母;

和反抗一同消失的,還有他彈鋼琴時眼裡的光。

現在的維特,不是為了熱愛而彈琴,是為了父母的夢想,為了獎杯榮譽彈琴。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這樣的生活過了好久,直到那個雨夜。

那天,維特從樓上輕身一躍…

幸虧父母發現及時,維特并無大礙,檢查結果暫時是腦震蕩。

“暫時是什麼意思?未來還會有變化?”維特媽媽緊張問醫生。

醫生回答到:“有可能,因為有的後遺症過幾天才會顯現。”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這個症狀顯現了。

維特智商從180降到了120。

即使120在普通人中算略高的了,但是媽媽卻非常沮喪,很難接受事實。

“我兒子以前可是天才啊!天才!”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如今的維特資質平平,泯然衆人,基礎曲目都彈得斷斷續續…

鋼琴家美夢破滅,媽媽看着維特以前的彈琴錄像,唉聲歎氣。

此後,母親再也不逼着維特彈鋼琴。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某天,一個安靜無人的下午;

一陣歡快流暢的鋼琴聲從房間裡傳來,這首曲子出了名的技巧複雜。

隻見維特面帶笑意,坐在鋼琴前手指快速飛舞,沉醉在音樂中,仿佛世界隻剩下他與鋼琴…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瑞士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2006年上映,豆瓣8.6分,獲得瑞士電影獎最佳劇情片稱号。

電影講述了天才兒童維特難忍父母高壓的教育方式,墜樓後維特趁機“裝傻”,試圖重歸普通生活的故事。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扮演維特的小男孩泰歐·蓋爾基,完全是學神本色出演。

五歲展露音樂天賦,九歲進入瑞士音樂名校,考進頂級名校柯蒂斯音樂學院,會說五種語言,在多地進行巡回演出,電影中彈琴片段都是實彈。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泰歐·蓋爾基

故事的主人公維特,有着所有天才都有的凡爾賽煩惱:我太聰明了怎麼辦。

一點即通,過目不忘,自學成才,12歲被校長建議參加大學入學考試。

維特從小到大都在遵循大人們的心意,上學考試升學,後來又變成練琴得獎再練琴。

他的生活像開了倍速。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墜樓後,維特決定借此機會,演一出“裝傻”大戲。

看不懂書,練不會琴,下不赢棋,答不上題…

他騙過了所有人的眼睛,如願以償回到平凡生活。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一切都似乎在維特的掌握之中,直到那天,他不由自主的彈起鋼琴。

維特忘我地沉醉在動聽的樂曲中,滿心歡喜自在,嘗到了久違的快樂和自由。

“原來彈琴是這麼開心的一件事嗎?”

功利的束縛被卸下後,鳥兒終于不用被強迫飛高,偌大的天空中,享受飛翔的快樂就好。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維特用攢的錢,悄悄租了個房間,放了一架鋼琴。

想來彈琴的時候,維特就偷偷溜過來彈到盡興。

這是他的秘密基地,一個小小的自由樂園。

本以為是逃離了鋼琴,其實是重新回到了鋼琴。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爺爺是個開明睿智,慈祥和藹的老人,他偶然發現維特的秘密。

可他并沒有責備維特,反而尊重這個做法,幫維特保密。

正像爺爺說過的那樣:

“世界跟不上他的聰穎,唯有裝傻才能逃離。”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某位教授曾評音樂教育趨勢是“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

隻有技巧,沒有靈魂,導緻大量的天才被野蠻的教育埋沒。

這類教育,抹殺的是純粹的熱愛,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學習的快樂。

而這些,偏偏是成材的重要品質。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沈文裕,曾與郎朗、李雲迪并稱為“中國鋼琴三劍客”。

他1986年出生在重慶,和維特一樣,他的鋼琴天賦也早早被發現。

他父親是個不得志的普通人,發現兒子天賦異禀後,欣喜若狂。

在不富裕的年代,父親砸鍋賣鐵買了價值不菲的鋼琴,還給請來當地最好的鋼琴老師教課。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圖檔源于網絡

他小小年紀,考入世界名校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17歲就在多個國際比賽上接連獲獎。

可他父親非常失望。

他不能接受兒子現在賺得那麼少,名氣那麼小,他急不可耐地要求兒子回國發展。

國外的老師都勸沈文裕不要放棄學業,可沈文裕反抗不了父親,還是回國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回國後,他的生活天翻地覆。

父親借兒子名氣亂接商演,大力撈金,為人狂傲,常常口出狂言…

圈裡的人紛紛避之不及,曾經一度導緻沒人找沈文裕演出。

更可怕的是,明明不懂音樂,他卻愛對兒子的演奏指指點點:

“彈快一點!再快一點!”

“技巧展現出來!”

“這樣彈觀衆不愛聽!重彈!”

這種賣弄技巧的誇張演奏極大的傷害了音樂的美感,樂曲的情感表達蒼白空洞。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某位音樂界前輩提到沈文裕時,也感歎到:

“他技術非常好,對音樂卻又缺乏内在的深度體驗。可家人又瘋狂地希望他出名,讓他無法坦然走進音樂。”

沈文裕發自内心熱愛音樂,對名利金錢并不關心,當聊起音樂時,他眼中閃爍着純粹的歡喜,赤誠的熱愛。

而父親被名譽利益沖昏,迷途不知返,最終剪斷了兒子飛翔的羽翼…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與之相反的,是因“奧運代唱”事件被大衆讨論的“幕後歌手”楊沛宜。

雖然沒有登台演出,但她的幹淨稚嫩的歌聲打動了萬千觀衆,很多公司想借熱度簽下這個好苗子,讓她做歌手。

可是她的父母思來想去後,拒絕了讓女兒走這條“捷徑”。

比起把孩子當搖錢樹去獲得物質上的充裕,他們更尊重女兒自己的想法。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如今,楊沛宜在國外攻讀數學和經濟學專業,成績喜人。

同時,她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熱愛:組樂隊,寫歌,校園表演…

父母的那次決定,改變了楊沛宜的一生。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而這樣的事情,不隻是存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

升入更高學府的學子,步入社會的職場人士,我們面臨着更大的世界時,誘惑越來越多。

多少人被外界繁華迷了眼,從熱愛出發,卻迷失在虛榮名利裡,失去了自我。

原本的熱愛和初心逐漸被扭曲耗盡,最終才能枯竭,悲哀收場…

誠然,名利榮譽的存在必有其積極意義,可是如何在利譽崇拜的時代中,保持自我和外界的平衡,才是我們都要做的功課。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熱愛和名利,不該是有你沒我,而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經典台詞:“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随你而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三傻大鬧寶萊塢》

保持純粹,保持清醒,保持警惕;

擁抱世界,不失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不辜負熱愛,以心前行。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就不想吃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