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蟲成古氣候“訓示劑”:緯度越高,體型越大

作者:科學大觀園雜志

昆蟲化石的大小似乎與溫度有關,這使其成為古代氣候的有力訓示因子。

昆蟲成古氣候“訓示劑”:緯度越高,體型越大

停留在蘋果樹上的搖蚊(Chironomid),屬于雙翅目搖蚊科(Diptera)。

科學家們曾借助許多名額(proxy)來重建地球古代的氣候條件,諸如花粉、矽藻、地球化學同位素和化石等等。昆蟲(如搖蚊)廣泛的地理分布,使其成為重建近代世界各地古氣候條件的有用工具。

此前,研究人員曾使用搖蚊重建全新世(大約11000年前)的氣候,并将昆蟲化石與現代搖蚊進行比較。德國慕尼黑大學(LMU)的古生物學家Viktor Baranov介紹道:“這項技術很好,但它有一個主要的缺點:往前追溯的年代越久遠,我們對于現代動物覆寫範圍的常識就越不适用。例如,今天的小體型蜻蜓可能與1億年前白垩紀一米長的蜻蜓具有迥異的分布範圍。”

現在,Baranov及其團隊開發的一種“回溯時間”技術,能夠利用搖蚊化石身體及翅膀的大小重建白垩紀初期(大約1億4500萬年前)的溫度。該團隊在2021年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會議上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昆蟲體型與緯度的關系是揭示古溫度(palaeotemperature)的重要名額。利用遠古地質環境中的昆蟲來開展古氣候研究的機會非常誘人。Baranov試圖通過查閱文獻,檢驗該手段是否可行。他說:“我注意到,一些研究者在非常古老的論文中記錄了轶事證據——似乎生活在剛果的非洲熱帶昆蟲屬代表要比其法國近親小得多。”

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指出,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或東北虎等動物體型較大,而它們栖息于熱帶地區的近親動物則體型較小。Baranov由此猜想,蠓類化石體型和溫度之間可能存在相似的定量關系。為了驗證這一理論,Baranov開始測量昆蟲參數,測量對象覆寫6300個從三疊紀(2.45億年前)至今的标本。“僅在慕尼黑,搖蚊标本集就包含多達大約200萬種,标本采集地橫跨了從南極洲到北極以及從澳洲到英國的多個區域。”

研究小組發現,在北半球,搖蚊的活動範圍越往北,它們的身體尺寸就越大,翅膀也越長。這意味着,像北極熊一樣,搖蚊的體型會随着氣溫的下降而增大。Baranov說:“平均來看,緯度每升高5度,搖蚊長度就增長1毫米。這讓我很興奮,因為它似乎能代表一個非常強烈的信号,至少在這個昆蟲群體中的确如此。”

Baranov強調,該研究結果顯示了無脊椎動物化石對于重建古氣候的潛在價值。此外,這種溫度與體型的關聯性也許還能幫助科學家在面對氣候變化之時,預測現代昆蟲種群會出現的狀況。他說:“我還在研究昆蟲數量減少和現代昆蟲滅絕的原因——溫度的升高似乎會影響昆蟲的體型大小,進而影響它們的飛行能力。”

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來源:2021年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會議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4/egu-fgb042521.php

中文内容僅供參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