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時候在嚴州府建德縣,有這麼一戶人家。這戶人家雖不是大富大貴,但通過父子兩輩的奮鬥,也頗有錢财。現如今家主是個年輕有為的俊傑,叫張家樂。張家樂的父親,在他15歲時就已過世。年紀輕輕的他,接過父親的擔子,獨自支撐起了這個家。
張家樂從小就聰明好學,亦很有主見,從父親身上學到不少經商方面的道理,是以他接管家業後,家裡的收入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成一個增長的趨勢。很多商界前輩,都說他年輕有為,讓自家的侄子多向他學習。張家樂的母親王氏,有一個侄女叫馬月如,是王氏哥哥的女兒。

馬月如十歲那年,家鄉發大水。父母把她抱到山上躲避洪水後,又傳回村裡救人,不幸被洪水沖走。幼小的馬月如無依無靠,王氏就把她接到張家來住。馬月如與張家樂年齡相仿,王氏一直希望這表兄妹倆,能成為一對。
這兩人雖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了好幾年。張家樂一直把馬月如,當作妹妹一樣看待,并沒有男女之情。可王氏根本不管,她就是想把馬月如和自家兒子撮合在一起。她哥哥就這麼一個女兒,把馬月如嫁給别人她不放心。張家樂是個極有主見之人,自然不會聽從母親的胡亂安排。
張家樂17歲時,有一天外出做買賣。在路上看到一個女子,背着一位老婦人艱難地走着。張家樂停下馬車問道:“姑娘,你背老人去哪裡呀?”姑娘回道:“我背娘親到縣城裡看病。”張家樂說道:“我也正要到縣城去,我送你們一程吧。看病要抓緊,可不能耽誤了。”
女子知道如果自己背母親到縣城,要花一個多時辰。如果坐馬車的話,半個時辰都不用。于是母女倆就上了,張家樂的馬車。張家樂在車廂裡,跟母女倆閑談了起來。原來女子叫李彩雲,父親跟哥哥都是木匠。昨天父親跟哥哥去外地做木工活,說了要幾天後才能回來。
今天早上她母親突然生病,連路都走不了,是以她就背着母親要到縣城看病。李彩雲生得膚白貌美身材姣好,眼睛清澈明亮,一看就知道是個心地善良的姑娘,張家樂對她頗有好感。不到半個時辰,馬車就來到了縣城的一家醫館門前。
張家樂就把老婦人背進了醫館,找來了大夫給老婦人看病。突然李彩雲想起了什麼,驚呼道:“哎呀,剛剛出門太着急,忘了帶錢了。”張家樂聞言說道:“姑娘不必驚慌,我這裡有銀子,我先幫你墊上。”說完就把十兩銀子,塞到了李彩雲手裡。
張家樂說道:“姑娘你先在這裡照顧你娘,我有一樁買賣要談就先走了。我很快就會談完的,你們在這裡等我,我回去的時候順便送你們回家。”張家樂說完就離開了,李彩雲還沒有反應過來,愣愣地站在那裡。大夫給老婦人施了一次針,老婦人明顯精神頭好多了,大夫又給她開了幾副藥,一共花了一兩銀子。
李彩雲母女就在醫館裡等張家樂,過了半個時辰。張家樂的馬車就來到了醫館,接上二人後就往李彩雲家趕去。李彩雲将剩下的九兩銀子,還給張家樂。對他說道:“剩下的銀子,我回到家再還給你。”張家樂說道:“你母親生病需要用錢,手頭緊的話,銀子不用那麼着急還的。”
李彩雲說道:“這怎麼行呢,我跟你又不熟,你肯借銀子給我,我已經很感恩了。”張家樂說道:“姑娘此言差矣。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你我今天已經是第2次見面了吧,應該算是熟人了。”李彩雲被張家樂逗得撲哧一笑,兩人聊着聊着馬車已經到了李彩雲家門口。
李彩雲在家裡翻了半天,隻找到了幾十文錢。李彩雲拿着幾十文錢,來到張家樂面前說道:“我在家裡隻找到了幾十文錢,先還這麼多吧,等到我父親跟哥哥做工回來,就有錢還你了。”張家樂聞言在心裡暗喜,嘀咕道:“這太好了,她要是一次把一兩銀子還給了我,那我以後想見她還要另找借口,現在就不用費腦子了。”
張家樂一本正經說道:“不是都跟你說了嗎?咱們算熟人了,不用那麼見外的。這樣吧,你每天還我一文錢,日子久了也就夠一兩了。”說完就從李彩雲手裡拿了一文錢,轉身跳上了馬車。臨走前對李彩雲說道:“我明天上門讨債,你在家裡等着我哦。”
翌日,張家樂帶了一大堆禮品,到李家“讨債”。他帶的那些禮品,就價值一兩銀子了。他隻從李家讨回了一文錢,但他回去的時候嘴裡還哼着小曲,好像很高興。這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李彩雲也不笨,知道張家樂是喜歡自己才這樣做的。李彩雲對年輕有為的張家樂也頗有好感,是以每次都害羞地接過他的禮物。
一個月後,兩人就互贈定情信物。張家樂跟母親商量,想要娶李彩雲。王氏一直希望張家樂娶馬月如的,是以她反對這門親事。可是張家樂堅持要娶李彩雲,他如今是張家的家主,而且又很有主見。王氏最後隻能無奈同意了這門親事。
李彩雲嫁到張家以後,小夫妻倆十分恩愛。李彩雲勤儉持家,孝順婆婆。婆婆王氏卻不喜歡,李彩雲這個兒媳。因為馬月如才是她心中的兒媳,還有嫌棄李彩雲出身貧苦人家。她曾經想讓張家樂,把馬月如也一起娶了。張家樂說他隻喜歡李彩雲一個,以後都不會再娶了。
王氏誤以為這都是李彩雲在搗亂,是以每當張家樂去外地做買賣,不在家時。她就百般刁難兒媳,讓李彩雲這個張家的少夫人,去幹丫鬟的活。讓李彩雲挑水劈柴,打掃庭院等等。婆婆這麼刁難李彩雲,可李彩雲卻沒有半點怨言,還一如既往的孝順婆婆,早晚都要去請安。
也沒有把事情告訴張家樂,以免影響他們母子的關系,府裡的下人就更加不敢說了。以免神仙打架,殃及池魚,是以張家樂一直都不知道。一天,一位老尼姑來到了張家。老尼姑跟王氏是熟人,王氏每次到尼姑庵都會捐些香火錢,有什麼事情都會跟老尼姑講。
老尼姑知道王氏刁難兒媳,便來張家化解此事。因為老尼姑有一次,看到李彩雲拿自己的私房錢幫助災民,知道李彩雲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不應該受到刁難。老尼姑對王氏說道:“你認為一個好兒媳應該是怎麼樣的?”
王氏回道:“當然是能勤儉持家,善良孝順,相夫教子啊。”老尼姑說道:“你現如今的兒媳李彩雲就是這樣的人。”王氏聞言說道:“我不覺得她是這樣的人。”老尼姑說道:“我知道在你心裡一直想讓你的侄女馬月如,當你的兒媳。我們不妨測試一下二人,看看誰更有好兒媳的品質,你看如何?”
王氏說道:“可以,那要怎麼測試呢?”老尼姑說道:“第一,先測試一下她們是否節儉。你分别給二人十兩銀子,讓她們去買同一款式的布匹。你派心腹丫鬟暗中跟蹤,看看她們是如何做的,不就知道了嗎?”王氏聽了依言而行。
馬月如得到十兩銀子後,随便找了家布店就買了,花了二兩銀子。李彩雲得到十兩銀子後,逛了幾家布店,最後在一家布店,以不到二兩銀子的價格,買下了布匹,且買的布匹品質要比馬月如的好多了。丫鬟把見到的這一切,都告訴了王氏和老尼姑。
老尼姑說道:“在節儉這點上,李彩雲要比馬月如做得好。”事實擺在眼前,王氏也隻能是點頭表示贊同。老尼姑說道:“第二,測試一下她們對孩子是否有愛心,以後能否相夫教子。可以找兩個一歲大的孩子,讓他們分别帶着,看看結果如何?”王氏依言而行。
馬月如因為對孩子缺乏耐心和愛心,她帶的孩子一直哭一直鬧。李彩雲對孩子有耐心,為人又和善,她帶的孩子雖然也哭也鬧,但她能很快地哄好孩子,讓他不哭也不鬧。老尼姑說道:“這次又是李彩雲做得更好。”事實勝于雄辯,王氏隻能點頭表示同意。
老尼姑說道:“第三,咱們測試一下她們是否善良孝順。這得需要你先裝一下病。”王氏依言而行。老尼姑分别找了馬月如李彩雲二人,對她們說道:“王氏得了怪病,五裡外的山上有一奇樹。王氏的病需要奇樹上的果實才能治,但這樹非常的珍貴。有隐士高人保護,隻有真正善良有誠心的人才能得到果實。
是以你們到了山腳下,需要五步一跪上山,讓高人看到你們的誠心,才會賜下果實。”兩人來到山腳下,都按要求五步一跪上山。可馬月如才走了一小段距離,就感到膝蓋生疼放棄了。隻有李彩雲始終堅持着,膝蓋上的衣服都跪爛了,膝蓋磨破出了血。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上到了山得到了果實。
暗中跟蹤的丫鬟,早把消息報告給了王氏。王氏知道後甚為感動,說道:“是我錯了,上天賜給我這麼好的兒媳,我還刁難她真是不應該。我這個侄女啊,枉我這麼多年對她那麼好。”老尼姑說道:“你呀,是先入為主,帶上了偏見看人。這樣肯定會把人看偏了。”
王氏對老尼姑說道:“我知道錯了,多謝您的指點。我以後一定好好對待兒媳。至于馬月如我也不再強求了,她以後想嫁給誰就嫁給誰吧。”李彩雲回來後,王氏把測試的事都坦白告訴她。心地善良的李彩雲,并沒有是以怪婆婆。婆媳盡釋前嫌,此後,張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