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蓋德·穆勒,德國第一代轟炸機進球機器,逝世了,75歲。
聊幾句吧。
我開始看球時,他都退很久了。
那會兒德國最有名的穆勒,是多特蒙德的傳奇安迪·穆勒(1996年歐錦賽冠軍,1997年歐冠)。我那時覺得,德國有好多穆勒。
後來過了幾年,又出了托馬斯·穆勒……嗯跑題了。
這兩年穆勒老被媒體提起,大概因為他的進球記錄,尤其是上季萊萬破了他單季40球的德甲記錄?
在1990年代吧,穆勒有名的主要是,雜志報紙都說:為西德62場進68球。世界杯兩屆14球,當時的第一。

那會兒,方丹1958年世界杯13球,貝利四屆世界杯12球,柯奇士1954年世界杯11球。
像德國的傳奇克林斯曼,三屆世界杯才11球。巴蒂啊,巴喬啊,這兩位1990年代的傳奇,世界杯9球。
穆勒14球,那得多牛?
直到外星人和克洛澤,後來陸續超過了他。
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說,老穆勒是最頂級進球機器。
當然那會兒,我還不知道這是啥意思。
我爸是老德國隊球迷,喜歡跟我誇沃勒爾和魯梅尼格,以及後來的克林斯曼。他那會兒常出差,能從深圳買點東西回來:紅白機、球賽錄像帶。
我看穆勒的錄像,一點都提不起興緻:
他的進球樸實無華,就是禁區裡一腳一頭。搶點,爆發力,一下子。
我看球時,羅馬裡奧也是禁區魔王,但踢得更好看些。克林斯曼當時号稱金色轟炸機,踢得也美:魚躍沖頂、淩空抽射之類。
穆勒雖曰轟炸機,但踢得就沒那麼好看了。
是要到很久之後,看球不隻是看帶球、花式和速度了,才發現穆勒的爆發力、走位、左右腳、預判、意識、平衡有多吓人。
大衛·溫納寫荷蘭足球的書《明亮的橙色》裡提到過:
穆勒矮小笨拙,速度也不快,不符合一個偉大球員的傳統觀念。但短距離他有緻命的加速能力,出色的空中能力,不可思議的進球本能。
短腿給了他低重心,可以快速轉身,在空間和速度保持完美的平衡。一般球員會摔倒,他卻能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得分。
關于他的爆發力、靈活和速度,貝肯鮑爾自己的原話:
“他的速度不可思議,訓練裡我跟他對跑,從來都沒機會。”所謂低重心平衡快速變向不可能的情況下得分,比如1974年世界杯決賽,為德國得到冠軍的進球。
他擁有不朽的資料——俱樂部555場487球,1972年單年85球,西德隊62場68球,世界杯14球——但後來名氣沒資料那麼大,除了本身作為終結者,不像貝利老馬那種有球天才的踢法之外,我猜,大概也和球員生涯結束後的生活有關。
他退役後就酗酒,也不像貝肯鮑爾那樣,當教練做管理都功名赫赫。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如果貝肯鮑爾對标的是貝利那樣,可以作為一國足球面貌的天之驕子……
那穆勒對标的,其實有點像加林查結合羅馬裡奧:陰影中的殺手與酒徒,另一種傳奇。
我後來也一直跟我爸讨論:都叫轟炸機,克林斯曼像老穆勒嗎?都是禁區怪,因紮吉像老穆勒嗎?我爸都說不像。範尼像老穆勒嗎?帕勒莫和賈德爾(這兩位也是老殺手了)像老穆勒嗎?都不太像。
他的風格,真的很獨特。
1998年世界杯小組賽,智利對意大利。巴喬接馬爾蒂尼長傳,淩空一點助攻維耶裡射進一球;自己射進點球追平。這場比賽,熱心的老巴喬迷一定都記得。
當時智利173公分的前鋒薩拉斯,在意大利黃金中衛之間,在年輕的卡納瓦羅面前,進了兩球。一個是滞空頭球(薩拉斯173公分),一個是倒地鏟射。天上地下,嗖嗖。
薩拉斯之後會去拉齊奧,和維耶裡搭檔。然後維耶裡就要900億先生去國際米蘭了。
話說當時薩拉斯進球時,我爸一拍大腿,跟我說:
“老穆勒就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