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貴族嗎?有貴族精神嗎?

“太多的中國人有知識,沒文化;從我們的父母一代到我們這一代,沒有學過在公共場合怎樣做是得體的、什麼是不應該的,吃西餐正餐時如何使用刀叉、如何握手,我們的父母甚至可能都沒有正确地教過我們中餐的禮儀。我們需要培養一些有素質的人給這個社會,迎來一個從野蠻到文明的進展過程。她認為中國人多數是:有知識沒文化、沒禮儀的野蠻人,更沒有貴族。”-選自某位女名人的文章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貴族,那何為貴族呢?我們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釋;
今天的中國人,哪怕是全世界的人其實根本就不懂貴族精神。今天人們崇尚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别墅,開豪車,打高爾夫,揮金如土花天酒地,抱歉,這不叫貴族精神,這撐死算是暴發戶精神。
那我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有沒出現過貴族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
張宏傑老師的《簡讀中國史》中說;我們經常把春秋與戰國連起來說,但其實春秋和戰國之間有本質差别。戰國的戰争烈度和殘酷程度遠遠超過春秋時代,春秋時代的戰争都是貴族遊戲,沒有國家之間的吞并,而後來的戰争都是以消滅對方為目的。
什麼是貴族精神?被現代人嘲笑的宋襄公同學們聽說過吧?泓水之戰,宋襄公與楚國打仗,楚軍要渡過泓水來交戰,宋襄公就站在旁邊看着,這可是打仗啊,換做我們當然趁着敵軍渡河的時候發動攻擊。但是宋襄公說,不行,這不合規矩。等敵軍做好準備,列好陣我們再打。
結果等楚軍渡河之後雙方開戰,宋軍大敗,宋襄公受重傷,第二年就死了。
我們都嘲笑說,宋襄公這是蠢豬式的仁義,但這正好說明,我們根本不懂那個時代,宋襄公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對貴族精神最好的诠釋。周公制禮作樂,貴族最講究禮,在上層社會中,禮無處不在,哪怕打仗也是如此,隻有貴族能參與戰争。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
把對方擊敗了也不追擊,不造成第二次傷害,頭發花白的老年人不做抓做俘虜,對方沒有列陣絕不偷襲,春秋時代不會使用狡詐之術。
當時的戰争更像是競技體育比賽,是紳士之間的決鬥,重點不在于要殺死對方多少人,而是要按規則取得勝利,要赢也要赢得體面與高貴,甚至這比赢本身更加重要。
當時的人絕對不會像我們今天的人一樣取笑宋襄公,反而會肯定他維護了貴族的尊嚴,即便是在戰争中,重人道,講禮貌,守信義也是春秋貴族們的基本追求。
由于中國的貴族斷絕了兩千年,是以今天的我們确實很難了解春秋祖先們的内心世界。
其實春秋時代的戰争規則,就很像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歐洲騎士打仗也不傷害俘虜,不攻擊未披挂的騎士,不攻擊婦女兒童等非戰鬥人員。
可惜今天很多人都崇拜這樣的騎士精神(歐洲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卻少有人意識這就是我們所嘲笑的宋襄公主義的歐洲版。
還有“子路正冠”的故事,說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戰争中陣亡,臨死前不忘系好帽子,正冠後死。人們對此抨擊說儒家學說真實害人,死到臨頭了還對教條念念不忘。可這正展現了子路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尊嚴與風度的貴族精神。
就如同千年之後的歐洲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與皇後被送上斷頭台,皇後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句優雅的道歉:“對不起,先生。”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什麼叫貴族,什麼叫暴發戶。
是以回答開篇我們的問題,我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裡出現過貴族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就有了,遠比所謂的歐洲騎士精神,歐洲貴族精神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