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裝備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軍隊中無人武器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已經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無人裝備作戰還是依靠操作員進行操控,尚沒有任何一個裝備是能夠自己獨立進行殺傷性作戰的,換言之,任何打擊行動都需要由人類操作員進行遙控操作,機器還無法自己進行作戰,畢竟這設計複雜的戰場判斷,人工智能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相應的道德與法理問題也還存在諸多争議。不過就在人們還沒有準備好引來機器人戰争的時候,機器殺人的日子就已經到來了。

據環球時報6月1日援引俄羅斯衛星網消息報道,據外媒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20年3月的利比亞戰場上,出現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機器裝備自主獵殺目标的戰例——一架土耳其STM公司生産的卡克-2無人機在自主運作的模式下,搜尋并擊殺了一名利比亞國民軍的士兵。聯合國安理會利比亞問題專家小組表示,卡古-2四旋翼無人攻擊機被程式設計為可在無操作員操控的情況下攻擊目标,當時這架無人機确切地跟蹤并攻擊了撤退中的“利比亞國民軍“,這是一次真正的”發射後不管“。
無人機裝備擊殺目标在今天已經是司空見慣,但利比亞戰争中的這起事件本質上和所有已知的無人機作戰不同,那就是無人機裝備在沒有人員操作員遙控的情況下,自己選擇了目标并發動了攻擊。從技術上看,這樣做是不難實作的,隻需要進行相應的程式設計工作就可以實施,機械不過是執行了一個指令。據悉,卡古-2無人機具備人臉識别功能,這個能力很可能就是其不依托操作員的情況下發動襲擊的根源。然而,這種襲擊其實是相當不成熟的,因為人臉識别技術遠不足以提供可靠的打擊依據,如何分辨目标是軍人還是平民,如何分辨目标的敵我歸屬,以及進行打擊之後的周邊附帶殺傷影響,這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機器程式目前沒有這個能力。而且無人機對目标進行人臉識别的能力,現在看來恐怕還沒有到足以實戰化應用的地步,極有可能這隻是一個土耳其公司給出的噱頭。
事實上,土耳其最有可能的做法,是将無人機投放到敵軍聚集的作戰區域,設定的模式恐怕是發現移動的人員就進行擊殺,以這種粗暴的設定直接繞過了如何具體判定目标的難題。換句話說,要進行這種殺傷不難,理論上設定一個程式,令機器向所有會動的人形目标開火就行了。顯然,這必然帶來嚴重的附加傷害,而且恐怕是敵我不分,目前根本無法投入戰場,土耳其的做法是簡單粗暴的,同時缺乏對法理的尊重。
俄羅斯專家對此事件的評論,是土耳其軍工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無人裝備無需操作員自主殺傷人類的事件第一次出現了,這是真正的機器殺人,而不是人遙控的機器殺人,這一點至關重要。對于機器人殺人的法理和道德問題,各界存在強烈的争議,筆者無意讨論這個複雜的問題,但也許我們隻能接受一點事實,那就是由于軍事方面的需要,無人機器自主殺人甚至是自主作戰的時代或遲或早還是會到來,這一點恐怕很難逆轉。有句話雖然很偏激但還是很有預見,那就是人類創造科技,科技毀滅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