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青春懷舊劇《請回答1988》開篇鋪墊背景時表示:那個年代,男人們為薩默斯、王祖賢、蘇菲·瑪索瘋狂;女生們則癡迷于雷明頓·斯蒂爾、湯姆·克魯斯和新街邊男孩組合,但是不管男女,年輕人有一部最愛的電影——《英雄本色》。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誕生了無數偶像。專欄作家馬家輝曾描述過16歲的他第一次偶遇周潤發的情形。那是在銅鑼灣的一間餐廳,周潤發跟兩三位朋友下午茶。他穿着白色長袖運動套裝,戴着雷朋墨鏡,極高挑的身形,抱胸而坐,下颏微揚。任何人看見他即使不确切知道他是誰,也能猜到他一定是明星。
《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戴墨鏡、穿風衣、叼火柴棍,是周潤發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據說電影拍攝時經費有限,吳宇森要求人人都要穿風衣,置裝上花費太多導緻背景簡陋。事實證明,風衣強烈的象征意味成功渲染出屬于那個時代的張揚個性。

電影《英雄本色2》劇照(1987),墨鏡、風衣自此風靡一時
随着電影席卷東南亞,與香港有關的一切都在風靡。在南韓,《英雄本色》就像好萊塢大片和日本漫畫般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整代人的娛樂方式,并演變成一種文化符号,當時如果誇小夥兒長得帥,會說長得真像張國榮。在内地,人們一邊抄歌詞,一邊效仿“小馬哥”的扮相。随後的四大天王又将香港流行音樂面向内地的文化輸出推至巅峰,1993年春晚獨幕喜劇《追星族》對小青年們的追星熱潮刻畫得入木三分。
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帶,90年代香港的潮流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中山裝、皮衣、西服在四大天王的着裝中都有展現。内地也将港星同款與時尚畫上等号,那時候,四川人如果形容一個人時髦,會說你“很港”。
“很港”是多港?
香港到底有多時髦翻翻老雜志、看看老電影就知道了。80年代梅豔芳演繹的聖洛朗吸煙裝造型,是連英國偶像喬治男孩都會羨慕的中性風格。90年代王菲一副“不在乎你想什麼”的态度,以松果發型搭配的大部分着裝都是對垃圾搖滾的空靈诠釋。電影《家有喜事》裡,張曼玉穿的錐形胸衣在不懂時尚的人看來隻當她在增強喜劇效果。實際上,那件胸衣複制了麥當娜《金發雄心》巡回演唱會上的造型,設計來自讓-保羅·高缇耶。
香港的時尚程序起初也被流行音樂所引領。1964年披頭士香港巡演之後,年輕人紛紛複制他們的發型和穿着,比如标志性的草菇波波頭和花襯衫。随即開啟的樂隊熱潮成就了譚詠麟、鐘鎮濤在内的溫拿樂隊,宣傳海報上樂隊5名成員的造型像極了披頭士樂隊結合嬉皮風格的綜合體。
70年代,受過西方教育的大批海外留學生将他們的視野帶回香港,讓更多元的文化環境成為可能。随着買手店和生活潮流刊物的建立,香港逐漸發展出中産階級的生活方式,Giorgio Armani、Comme des Garcons、Missoni等國際品牌紛紛進駐。就這樣直到80年代後期,香港一步步受到英倫、日本偶像和美國嘻哈文化的影響,建構出與世界同步的時尚環境。
這也離不開媒體的一路推進。1976年創刊的《号外》雜志是當時第一本推崇雅痞的知識分子雜志。創始人陳冠中的初衷是創辦一本屬于香港的《Village Voice》(美國小衆刊物),可以毫不避諱地探讨社會現象與政治,電影與時尚,探索青年文化。八九十年代,《号外》為青年人架構了一個烏托邦,内容中涉及的摩登生活方式不落俗亦不憚冒險。1991年《号外》就已經在探讨“雌雄同體時代”了,封面上三女兩男,同樣的白衫短發,雌雄莫辨。時任編輯、後來的香港潮流文化先驅黎堅惠特别回憶過那一期,她說:“人人都由父母制造,一陽一陰,是以人人都是雌雄同體。”
電影《原振俠》劇照
一面有先鋒雜志在引領,一面有八卦雜志在造勢,本土偶像頻繁登上封面。最開始,明星并沒有像現在一樣受時尚圈的重視,國際品牌生怕某件衣服借給明星穿,會遭到富太太們的抵制。自己置辦衣服的“時裝精”最愛發掘沒人知道的牌子,比如怕撞衫的王菲要求造型師挖掘足夠有設計感的衣服,為此造型師專程跑到比利時安特衛普搜羅,其中很多品牌直到2000年後才被大衆熟識。
沒能如此大費周章的明星就會去GREEN PEACE選購。GREEN PEACE最早把DR.MARTENS和LEVI'S 501等歐洲設計引入香港。這些小量的個性款式在年輕人間備受追捧。再後來,它引入了Margiela、Ann Demeulemeester、Jurgi Persoons等先鋒品牌。在大部分人看來,無論是Martin Margiela還是McQueen,這些進階時裝奇形怪狀的“不入流”,頂多出現在雜志和唱片封面上而已。
明星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睐,原本“不入流”的進階時裝變成了大生意。80年代末,年輕人對時尚的态度可以從軟硬天師的《川保久鈴大戰山本耀司》中窺見一二。這首1991年推出的名曲在歌詞中提到了許多頗具代表性的名字,比如标志着香港時尚啟蒙的JOYCE(1970年創辦的時裝零售商,為香港引進了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設計師),還故意把設計師川久保玲的名字寫錯,這讓很多人誤以為CDG的領軍人真叫“川保久鈴”。然而,随着Margiela和高缇耶都陸續被愛馬仕聘任為設計總監,奢侈和“不入流”的分界線逐漸消弭。也許你對GREEN PEACE後期的名字比較熟悉,那就是I.T。
川保久鈴大戰山本耀司音樂:軟硬天師 - Special
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香港,無論是流行文化還是娛樂産業,都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時尚評論人唐霜曾評價說,那時的港島恰似一鍋滾燙的湯,原料下足,火候充分,煲到正正好好,原汁原味的本港味道既能保證滋味都翻滾出來,香味四溢,又不會因過度商業化而敗壞了胃口。
衆神時代
當年香港的“時裝精”可不隻有女生。中環一帶有穿着整齊西裝的商界精英,旺角一帶有帶些痞氣的潮流人士,前者是香港金融發展的縮影,後者則更近市井的煙火氣。吸納了各國品牌之後,香港時尚風格在模仿西方和日本的同時有點“串味”,有點像鴛鴦奶茶,創造性地将咖啡和絲襪奶茶混在一起。
前不久《金融時報》在時裝專欄裡調侃道:“盡管如今規定穿正裝的職業幾乎隻剩開豪華商務車的司機、保安以及參加G7峰會的政客。但我們依然還有那麼多人在穿西裝,大概是因為它能讓我們自我感覺挺帥,由此心情愉悅。”30年前,情況完全不同。在香港,西裝不僅是商務人士的主要服裝,也曾是藝人們的主流舞台表演服。
張國榮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時候深受偶像詹姆斯·迪恩的影響,把反叛和浪漫刻在骨子裡,整日穿着牛仔褲、T恤、夾克。這身行頭的超前與随意在70年代的香港并不讨人喜歡。黃霑曾經批評他穿件背心、牛仔褲上台,張國榮隻好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了件西裝外套。
青年時期張國榮
承襲英國對于紳士的品味要求,西裝作為社交場合的“武器”有很多規矩,一旦違反就會顯得不夠專業。有一次,亦舒在頒獎典禮上看到黃頭發的木村拓哉,覺得他就像小孩子誤闖成人宴,而劉德華穿一身西服、白襯衫、戴領帶、配牛津皮鞋,莊重大方地走過紅地毯,便給了他一個極為“登樣”的評價。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西裝外套以寬大的肩線最為常見,而常見的領型則是平駁領(Notch Lapel)上下領片中間有個小夾角。《天地男兒》裡不論休閑或工作場合都能看到這類裝扮。早一些的《大時代》裡,西裝的“特點”更明顯一些,丁蟹一家人各種不倫不類的淺色西裝暴露出他們的市井出身。若要把淺色西裝配花襯衫歸為一類港式風格則另當别論。要知道就在幾年前,奧巴馬曾因正式場合穿淺色Tan Suit,被FOX批評過于輕浮,這批評不排除有引申義。
把西裝穿成風尚的香港男明星很多,唯獨張國榮最具魅力。得益于父親是香港有名的洋裝裁縫,從小耳濡目染,去英國學的也是相關的紡織管理專業,張國榮雖與譚詠麟在樂壇平分秋色,相較于時尚觸覺,他更勝一籌。1990年,張國榮被《号外》采通路到喜歡穿什麼牌子的衣服時,回答說“Missoni的夏季針織衫、Armani的布料、Krizia的T恤、Versace的鞋。”從電影《喝彩》中的Gigo,到《縱橫四海》中黑領結禮服的阿占,西裝就像他在熒幕中的铠甲。熒屏之外,阿瑪尼西裝外套内搭他标志性的圓領衫或高領衫,和他高調的舞台風格形成反差。
電影《縱橫四海》劇照(1991)
2000年,張國榮為了在舞台創意上有更大的突破,邀請設計師高缇耶為演唱會做造型。據說高缇耶同期也被廣末涼子的演唱會邀約了,鑒于《霸王别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他選了張國榮。演唱會的主題是“從天使到魔鬼”(From Angel to Devil),設計師為造型做了性别模糊的設定,9套服裝像音樂劇一樣結合故事線一一登場。《時代》周刊曾評價說兩者的合作是“激情與時尚的完美結合”,可很大一部分香港媒體持不同意見,負面評價呼嘯而來,這讓張國榮發現他的前瞻性并不被主流社會所了解。
西裝之外,接地氣的牛仔是香港街頭的另一類“制服”,版型寬不貼身,色調則以石洗(Stonewashing)淺藍最為常見。《天若有情》中的劉德華,《古惑仔》全員都可以為之代言,後者更是與“MK”仔、“MK”文化相關聯。“MK仔”是用旺角(Mong Kok)的縮寫來描述某類男孩。從王家衛電影裡的巨型廣告牌,貼滿性感海報的夜總會,到古惑仔形象,旺角是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出現頻率最高的取景地。作為香港潮流商品集散中心,那裡吸引了諸多年輕人,當他們在受到西方搖滾樂和日本文化影響之後,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穿衣和說話方式。
電影《天若有情》劇照(1990)
“MK仔”的說法在90年代後期出現,指代為了凸顯自己的與衆不同,着裝略顯日系朋克的青少年。他們染着各色的頭發,穿着皮衣,戴着金屬飾品遊走在旺角街頭。可以簡單地将其了解為香港本土的亞文化,跟發源于倫敦的摩登族一樣具有符号化的叛逆。謝霆鋒從出道就被稱為“MK仔”之霸。當朋克不再流行之後,“MK仔”的說法逐漸不被提及。如今的香港會将“MK”冠在浮誇低俗,無所事事的不良少年頭上,完全的貶義。
除了“MK仔”,牛仔流行的另一原因是大量流入香港的美國古着中多為牛仔款式。便宜、來自美國等特質讓不愛好時尚的人也在接受這種街頭風格。和牛仔一樣發源自美國且與機車文化息息相關的皮夾克也開始随着騎重機的風潮,常見于電影中,林志穎的皮、黎明的帥、郭富城的酷,都對這種不羁風格做了不同版本的演繹。90年代香港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即便雷同的風格,不同偶像呈現的特質也不同。
《逃學威龍》劇照
《逃學威龍》中周星馳穿的紫色湖人外套、牛仔褲,一副嘻哈大佬的裝扮,黃霑評論說他笑起來,眼神花俏得很,一路不停地閃出幽默的眼光,加上那個一笑就顯現的酒窩,難怪女兒會迷他。同樣幽默诙諧的張衛健,在背帶褲的加持下,把鬼馬賤萌小子打造得時而狡黠時而情深。當我們懷念所謂的“港風”“港範兒”時,實際在懷念那些曾把一種風格化作符号印進我們腦海裡的人。就像我們懷念的舊時香港電影中,不乏有合家歡式的拼盤,嘻哈吵鬧,無厘頭,我們是在懷念那第一次觀看時的集體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