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丹尼爾·克雷格:不舍且傷感,但我需要向前看了

作者:二三裡資訊
丹尼爾·克雷格:不舍且傷感,但我需要向前看了

《007:無暇赴死》本周五上映 第六任邦德完成謝幕之作丹尼爾·克雷格:不舍且傷感,但我需要向前看了

将于本周五(10月29日)上映的《007:無暇赴死》是第25部007系列電影,更是丹尼爾·克雷格版007時代的終結,丹尼爾·克雷格說:“當我停下腳步,回想在過去五部電影中的表現,我不禁熱淚盈眶。它貫穿了我15年的人生。”

電影上映之際,丹尼爾·克雷格接受了越洋采訪,他表示回顧自己參與的五部007電影,感到非常自豪,感恩能有機會參與其中,“我覺得我已經盡我所能地演繹了這個角色。與007揮别當然會有不舍,因為它是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是我曾經付出了大量時間來思考的角色,但我也很高興能向前看,我覺得現在是時候道别了。”

我已經習慣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取得成功

從2006年在《007:大戰皇家賭場》接替皮爾斯·布魯斯南成為第六任特工007起,《007:大戰皇家賭場》《007:大破量子危機》《007:大破天幕殺機》《007:幽靈黨》到如今的《007:無暇赴死》,丹尼爾·克雷格為世界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現代版邦德,這版的邦德盡管能力卓絕,但絕非完人。他不是神話和傳說中的英雄,他尚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邦德是一位形象非常立體的英雄,他的成功必定伴随着不時的失敗。他身上光與暗影交錯。

觀衆親眼見證了邦德一路的成長。他們目睹了邦德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特工的過程,也看到了這一切背後的代價。邦德是一頭獨狼,卻也學會了讓他人走進自己的内心。他愛過,也失去過,所有人都能一眼看穿他的傷痕累累。

5部007電影,十五年時間,讓丹尼爾·克雷格從“最不适合演邦德的人”變成了“找不到比他更适合演邦德的人”。

丹尼爾·克雷格1968年出生在英國英格蘭柴郡切斯,5歲時和父親在電影院裡看了羅傑·摩爾主演的007影片《生死關頭》;6歲時開始在學校劇中露面;16歲時,進入倫敦國家青年劇院受訓。1991年,從倫敦市政廳音樂戲劇學院畢業後,丹尼爾開始進入影視圈。

丹尼爾的電影作品包括《危險的戀情》《迷戀》《小子要自強》《毀滅之路》《夾心蛋糕》《聲名狼藉》和斯皮爾伯格導演《慕尼黑慘案》、大衛·芬奇執導的《龍紋身的女孩》等。

當得知自己被選擇為第六任邦德時,丹尼爾正在一家超市,放下電話後,他整個人都激動到顫抖了,“一下就把手裡的食物扔了,買了一瓶伏特加,回家給自己做了一杯伏特加馬天尼。我完全沒想過自己會扮演邦德。我小時候看電影時曾幻想過自己是007,但作為演員,我從來沒想過能出演007。即便是在拍這部《007:無暇赴死》的時候,我走進片場,還要掐自己一下才能确定這不是在做夢,因為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盡管是非常優秀的演員,但在出演《007:大戰皇家賭場》時,丹尼爾·克雷格的知名度尚無法與邦德企及,又因為外表不夠帥,丹尼爾·克雷格一直陷于外界懷疑的目光中,就連他的一頭金發都被當成了言論宣洩的“突破口”,被譏諷為“洋芋頭先生”。

外界對于金發邦德的普遍質疑一度令丹尼爾徹夜未眠,但丹尼爾最終依靠自己内心的強大而迅速走出陰霾,2007年,來北京出席《007:大戰皇家賭場》首映式的他出現在記者面前時,笑容透着深意、藍色的眼睛炯炯有神,自信的氣勢更是壓倒衆人:“人們質疑我,是因為不了解我,我已經習慣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取得成功,我會用表現去消滅懷疑。”對于記者問他是否覺得自己不夠帥的問題,丹尼爾·克雷格回答說:“我生來就長成這樣,死後還會是這張臉。”

《007:大戰皇家賭場》上映之後,所有的質疑都被“打臉”,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一部經典的颠覆之作,讓007系列重煥生機,也以足夠的出色力道托起了丹尼爾·克雷格這位新任邦德。

盡可能多地把我本人融入到邦德中,讓他與我一起成長

自《007:大戰皇家賭場》以來,丹尼爾·克雷格塑造的“實戰派”邦德引領了特工類型的新風格。在丹尼爾的出色诠釋下,007的一切被重新挖掘探讨,成為影迷心中經典。十幾年來,邦德在皇家賭場中起死回生,從量子危機裡拯救世界,在天幕莊園浴火奮戰,從幽靈黨陰謀中突出重圍,一系列的驚險諜戰讓觀衆大呼過瘾。丹尼爾主演的這四部007電影在全球也斬獲近32億美元票房。

早年的007系列電影由一場又一場的獨立冒險組成,正邪雙方的主角們輪番登場,從丹尼爾·克雷格開始,007系列開始保持統一的整體風格。《007:大戰皇家賭場》講述了邦德如何成為一名00号特工的往事,緊随其後的《007:大破量子危機》則接着叙述了後續的故事發展。《007:大破天幕殺機》通過插叙的形式,展現了邦德早年生活的重要經曆。《007:無暇赴死》以《007:幽靈黨》的結局為背景展開故事。

《007:無暇赴死》由凱瑞·福永導演,丹尼爾·克雷格、拉爾夫·費因斯、娜奧米·哈裡斯、蕾雅·賽杜、本·衛肖等出演,講述了退隐的邦德在牙買加過着平淡的生活,直至他的中情局故人費利克斯·萊特前去求助,嘗試解救一名被綁架的生物學家。

對于丹尼爾·克雷格來說,他與邦德已經有了“血肉聯系”,這十幾年是兩人共同成長的寶貴時光。

邦德雖然是特工,但在丹尼爾看來,他首先是個人,這意味着,邦德會和大多數人一樣有感情,會被愛和家庭影響,“雖然家庭不是一種感情,但它是影響我們最深的東西之一。我認為詹姆斯·邦德可以打敗邪惡的反派,但也會被愛觸動,和我們普通人一樣。”

現今回憶《007:大戰皇家賭場》,丹尼爾說他當時很青澀、懵懂,隻是跟着制作團隊的步伐往前走。“我感覺從我個人的角度和身為演員的角度,我出演的這幾部007電影讓我都有進步。”

甚至,丹尼爾在試着努力改變邦德這個角色,“随着自己在生活中的變化,我試着也去同步地改變邦德這個角色,讓他盡可能地貼近我本人。我希望看到他明顯地衰老,我希望看到他或許變得更睿智,或許不再那麼頭腦發熱,或許能三思而後行……我想盡可能多地把我本人融入到這個角色中,讓他與我一起成長。這不代表他所做的事情不厲害,他依舊是個超級特工,但我一直努力讓他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會被世界影響的人,這樣他也會成為一個腳踏實地的角色。”

丹尼爾笑說讓邦德盡可能地貼近他本人,或許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我不适合高談闊論那些表演方法,我的表演有一些自私的地方。我喜歡那些大制作電影,不論是大型的史詩電影還是現代的漫威超英電影等等,盡管這些大片都波瀾壯闊,但我一直希望自己被這些電影觸動,我想要被感動、被帶入、被迷惑,我想要有一刻去相信我在看的東西是真實的。這種時刻不是必須要有,但如果有了,那我就會相信。這也是我對007電影的感覺,我希望觀衆們在某一刻可以說,他們相信在銀幕上看到的故事,可以放下自己的疑慮。如果觀衆能與影片産生關聯,有那麼一刻你扮演的角色能觸動觀衆,那你就成功了。”

感恩可以“口無遮攔”深度參與影片制作

讓丹尼爾·克雷格感恩的是,在出演邦德時,他被給予了很大權利。“很早以前,我就和制片人芭芭拉·布洛柯裡和邁克爾·G·威爾遜談過,他們算是007電影的‘監護人’,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允許我有發言權,允許我提意見,那麼我可以努力說服自己我就是詹姆斯·邦德,因為我想參與到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我需要那種參與感。’幸運的是,他們答應了。他們對我說:‘我們想要聽取你的意見。’對我來說,這意味着我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可以提出劇本建議、選角建議,我還可以推薦我想合作的導演。”

安娜·德·阿瑪斯在《007:無暇赴死》中飾演古巴戲份中的“邦女郎”,她曾與丹尼爾在《利刃出鞘》中合作,這次正是丹尼爾向制片人推薦了安娜,此外,他還推薦了菲比·沃勒-布裡奇加盟編寫劇本。談及此,丹尼爾說自己一直希望能深挖007系列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我始終都認為,如果一個角色不夠有趣,那麼就不該出現在影片中,那樣的角色沒有意義。我們不能硬加一些鬥雞眼或龅牙仔之類的角色。就007系列電影中女性角色而言,我覺得需要提升她們的深度。角色越有趣,電影就越吸引人,是以,我想盡力吸納最優秀的演員來參演,可是如果你沒法給優秀的女演員一個好角色,那讓她們參演你的電影是沒有意義的,是以你必須提高電影水準。”

丹尼爾說自己很幸運,從一開始就始終在深度參與影片制作中,芭芭拉·布洛柯裡和邁克爾·G·威爾遜兩位制片人可以接受他的“口無遮攔”。

制作007電影一旦開始,就勢不可擋

在拍攝《007:無暇赴死》動作戲時,丹尼爾始終盡可能親身上陣,甚至深入地參與了特技動作的設計。動作設計布洛柯裡說:“他希望可以自己設計動作,這樣他就能夠確定盡可能親自完成打戲的拍攝。不幸的是,此前在牙買加拍攝的過程中,他弄傷了腳踝。是以,我們不得不将許多動作場景延至最後拍攝,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拍攝,他進行了高強度的複健訓練。他為了電影的順利拍攝所付出的艱辛令人敬畏。”

丹尼爾表示,制作一部007電影總會面臨許多挑戰,就像是一隻巨大的車輪開始轉動,而它一旦開始轉動,就勢不可擋。是以,你必須緊跟節奏。“在《007:無暇赴死》拍攝初期,我的腳踝骨折了,我本以為這會是一場災難。但值得慶幸的是,我有一位出色的外科醫生,他幫我接好骨頭,給我的腳踝打上鋼釘,再給我縫合。後來我僅僅錯過了10天至2周的拍攝,然後就穿上靴子複工了。10個星期後,我又能正常跑步了,我們的拍攝再次進入了正軌。是以,總會有意外發生,但工作中的挑戰有時反而是最精彩的部分。”

丹尼爾·克雷格可以說是最拼命的一任007,在拍攝現場無論是多麼危險的動作,他都要求親自上陣,在《大戰皇家賭場》裡,他被打掉了兩顆門牙;在《大破量子危機》裡,他的肩膀肌肉撕裂,無名指被切掉了一截。在《幽靈黨》中摔斷了腿,膝蓋嚴重受傷,影片片頭有一段邦德在屋頂走路的鏡頭,那是他拖着斷腿忍着劇痛拍攝出來的。

丹尼爾說拍動作鏡頭有時會非常沉悶,因為戰線可能會拉得很長,為了拍攝非常小的片段,你要一直候場,而且要等很久。“但我很喜歡拍打戲,我從其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我拍大場面的時候非常興奮,因為這些戲份總是很有看點,我們會盡可能地拍出真實感,盡可能地由我親自上陣。而當我無法親力親為的時候,會有一群出色的替身演員幫我展現出飒爽英姿。”

留了一塊手表作為拍攝007的紀念

丹尼爾·克雷格在《007:無暇赴死》最後一幕迎來了他最令人潸然淚下的時刻,這個場景在松林制片廠完成拍攝,将這裡作為終章的拍攝地再合适不過,因為它一直都是007系列電影的家。制片人邁克爾·G·威爾遜回憶說:“當時已經是深夜,人們在結束拍攝後通常會直接回家,但是那晚每個人都來到片場。現場并沒有歡慶的氣氛,大家隻是想要在現場一起經曆這個特殊的時刻。他們大喊‘殺青’,随後丹尼爾講了一段動人的話,每個人都眼眶含淚,互相擁抱。我們為這個時代的結束感到難過,所有的從業人員都非常動容。丹尼爾賦予了邦德生命,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角色,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詹姆斯·邦德。”

如今告别007,丹尼爾内心五味雜陳。“我為自己付出的努力感到滿意和自豪,我對自己出演的所有007電影都很滿意,尤其是這一部。對我來說,出演007這個角色令我受益匪淺,我的個人生活是以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經曆。那些拍攝的難忘瞬間,我此生都不會忘記。《大戰皇家賭場》有許多令我難忘的經曆,因為那是我出演的首部007電影,是以當我回顧那部片子時,我幾乎能記得當時的所有拍攝細節。”

丹尼爾表示,能參演如此長盛不衰的電影系列是他的榮幸,“扮演邦德,我經過了深思熟慮,而不是草率地出演了這個角色。而與它道别時,我也不得不考慮了很多。此時我有些傷感,但是是時候與他告别了,也希望在我告别後,007系列能繼續走得更遠。在與優秀的同行們的合作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這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我會十分懷念這段時光,尤其是會想念那些多年來與我合作過并成為摯友的劇組夥伴們。”

與邦德告别後,留下了什麼紀念禮物嗎?丹尼爾笑說大家肯定以為他每次都會把片場的道具順回家。“其實在我們離開片場之前,得接受搜身檢查才行。”

丹尼爾說他拍完電影後喜歡把穿過的西裝保留下來。“問題是,我拍電影期間很瘦,一年後衣服就不太合身了,但仍然非常精緻。我把這些西裝都捐給了慈善機構。還有鞋子,我也捐給了慈善機構和拍賣活動。我自己留了一塊手表,是拍《007:大戰皇家賭場》時戴過的,一塊非常漂亮的歐米茄橡膠表帶手表,我在搖臂鏡頭中戴過它,上面還粘有搖臂鏡頭中留下的紅泥。我會永遠珍藏它。”

談及自己的工作計劃,丹尼爾·克雷格表示安排得很緊張:“我剛拍完了《利刃出鞘2》,電影剛殺青,目前正在剪輯,會在明年上映。明年我還會去百老彙演出《麥克白》,是以我還挺忙的。”

而對于未來的007系列電影,丹尼爾說:“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扮演007,但我堅持認為,應該為非白種人寫出更好的劇本,為他們塑造出更好的角色。如果能通過這個出發點,讓有色人種和女性獲得更好的角色,那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我認為,我們需要有好的劇本。這不僅僅是一種角色的傳承。我們需要寫出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故事。是以,我很期待看到那部電影。”

文/本報記者張嘉供圖/環球

【編輯:陳海峰】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