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我的故事細水長流,敬你的孤獨擇日而終。關注貓夫人,看盡人生百态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引言:</h1>
很多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是兩個人愛情的升華,就像童話中的結局一樣,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麼接下來他們的日子一定是美好的,好像結婚就成了一個終極的幸福一般,是真的嗎?
日本雜志《周刊SPA!》近期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很悲哀地總結,稱日本的離婚率在2020年達到了頂峰,現在又在下降了。這是說明婚姻複蘇了?并不是,而是夫妻們不再選擇離婚,而是繼續忍受彼此。換言之,他們的婚姻生活正在“僵屍化”。
所謂“僵屍化婚姻”,即缺乏溝通,沒有生機、活力與激情的婚姻。這種婚姻就是一潭死水,漠然,冷淡,完全不能滋養彼此。對于夫妻二人來說,雙方隻是在履行各自的責任與義務,毫無情感可言,就好像每天見面的同僚罷了。
而這樣選擇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斷下降的薪水,以及持續的新冠危機,蠶食着他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使他們在财務和情感上都充滿了不安全感”。而夫妻雙方都進行工作,能夠有雙份的收入,會比獨身生活的狀況好一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5">落入麻木乏味的婚姻</h1>
文中提到了兩個案例。
“Ryuichi Honma”35歲,結婚5年,有2個女兒,在房地産企業工作。而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的:“我的工作和家庭都走到了死胡同裡。”
他的工作是兼職,在獲悉自己極有可能升到全職後,他堅持了1年,并仍在努力,但是家庭并沒有給他一個很好的支援,準确來說,他的婚姻狀況是在有了二胎後,急轉直下的。
他的年薪是400萬日元,沒有獎金和福利,而這些薪水養育兩個孩子的壓力是“碾壓性”的。他想要全神貫注工作,努力争取升職加薪,可在家辦公讓他也不得不面對妻子想要他幫襯的要求,畢竟過度勞累讓她的健康受到侵蝕。
他也想到過離婚,不過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很快就被否決了,“我永遠不會丢下我的孩子。可能她們大一點以後,一切都會好起來。”
第二個案例的主人公叫“Kazuo Kishima”,49歲,結婚26年,3個孩子中,已經有2個成年,并搬出家裡,最小的孩子14歲。而對于夫妻關系,他說,兩個人并不會吵架,但同時,除了必要的家務與孩子之外,兩人已經很久沒有談論過其他事情了。
他甚至認為,一旦小兒子的撫養義務完成後,這段婚姻就完全沒意義了。倘若有一個必須讓婚姻關系堅持下去的理由,恐怕就是收入了。
由于工作性質的關系,他工作時間長,常常加班到深夜,如今工資又降到了480萬日元,現實問題讓他無法喘息。妻子雖說做兼職隻有200萬日元的收入,可家裡少了這份收入就會入不敷出。
文章總結,兩人的婚姻就這麼拖着,如果不是由于獨自用微薄的收入面對這個世界會感到不安,那就是處于人的惰性。
其實通篇讀下來,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婚姻并不是個例,甚至比比皆是。難道說,結婚之後,夫妻關系就必定會變得麻木乏味嗎?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6">什麼導緻了“婚姻僵屍化”?</h1>
上面提到的兩個案例,也把高亞麟在綜藝節目中說的那句“戀愛是分享,結婚是分擔”這句話,展現得淋漓盡緻。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導緻了夫妻兩人的“婚姻僵屍化”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探讨。
經濟問題
有網友說,婚姻問題隻是表象,真正實質上的還是經濟問題。貧窮會降低人的結婚與生子意願,并且當今社會生活成本與養育子女的成本逐漸增大,也就導緻了人們對于生活壓力的窒息感。
當生活最基本的吃穿用度都成了問題,誰還有時間與金錢去經營感情呢?連家庭主婦傳統很重的日本,夫妻雙職工的家庭數量都達到單職工家庭的兩倍,生活壓力可想而知了。
感情經營
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兩性關系的本質和經濟收入的關系并不大。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隻要經濟水準好,那麼就一定會有好的兩性關系,然而,除非窮到揭不開鍋了,否則經濟收入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你的心态。
對于夫妻來說,隻要用心去對待對方,将對方的話都放在心上,那麼物質生活并不是決定一段婚姻是否好的标準,連系兩人的還是情感。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7">打破“婚姻僵屍化”,要明白對方的需求</h1>
這讓我想到了曾經的一個同學,他和自己的妻子結婚已經7年有餘,有一兒一女2個孩子,妻子是全職太太。可是,在外人看來幸福美滿的家庭,當事人卻并不這麼認為。
“我明明拼命地工作,就為了給他們幸福美滿的生活,我是為了和我們之間共同的未來而奮鬥的,可總是遭到她的否定,她常常因為我在工作上花了太多時間而冷戰。我很煩躁,也很傷心,她怎麼就不了解我呢?”
其實這位同學對妻子很好,為家庭着想,努力且上進,可為什麼盡管如此,婚姻關系仍舊感覺讓人感覺不快樂?
實際上,每個人在婚姻中的需求與标準是不同的。每個人在兩性關系中,都會有一個藏在心裡的“愛瓶”。
每當這個人從對方的一舉一動上,察覺到自己被愛或者被感動的時刻,就會将這種感覺放進這個“瓶子”裡。而當這個人感覺自己不被了解、不被愛的時候,“瓶子”裡面的愛意就會減少一些。
當“愛瓶”裝得滿滿當當,這個人也會對另一半回報着愛意,兩人的關系就會保持幸福;而當“愛瓶”裡的愛意少得可憐,這個人感覺不到另一半的愛,自然也會經常爆發争吵、冷戰,直至愛意消失,兩人的關系徹底破裂。
而如何讓“愛意”去裝滿“愛瓶”呢?這就要看對方在這段婚姻關系中,所需要的東西了。
比如有人渴望另一半對自己進行言語上的鼓勵或肯定,比如有人希望另一半能夠給家庭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
而上面的這個同學,他在思索妻子最常提的事後發現,妻子最希望自己能夠花時間去陪伴她。于是,他努力抽出周末的時間,去做妻子曾經提到過想做的事,比如晚飯後,不看手機電視,單純地聊聊兩人的一天,或者在工作日和妻子一起吃午餐。
如今,同學獲得了妻子的全力支援與鼓勵,而妻子也不再将工作視為自己的威脅,因為兩人都知道,自己是對方人生中的第一位。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8">結語:</h1>
可能相處久了,兩個人的關系會看起來平淡寡味,可是這并不意味着兩人關系的結束,反而恰恰是愛真正的開始。離婚看似一勞永逸,可婚姻中實質性的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
倘若你不懂得如何徹底解決,那麼即便進入了下一段婚姻關系,還是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七年之癢”不可怕,“婚姻僵屍化”也不可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溝通了解對方在關系中的需求,并努力去滿足,裝滿對方的“愛瓶”。
今日話題:你覺得結婚久了,就一定會變得麻木乏味嗎?
歡迎留言讨論。
圖檔均來自哈薩克斯坦插畫師Dina Od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