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典文人紫砂壺器形之合梅、合桃、合菱壺

合梅、合桃、合菱壺是民國時期創新的壺型。她們集花器、筋紋器于一體。壺身由上下兩部分組成,故壺名中都有一個“合”字,其命名的源頭或可追溯到曼生的合歡壺。由于把、流、鈕的不同裝飾而有合梅、合桃、合菱壺之分。

合梅、合桃、合菱壺制作家中最負盛名的是民國藝人汪寶根。汪寶根(1890-1954年)号旭齋,宜興蜀山人,早年随伯父、清末名家汪春榮(生義)學藝,與壺藝大師吳雲根、朱可心為同門師兄弟。據說,合梅、合桃由其創制。吳德盛陶器店店主吳漢文曾訂制一把他制的合菱壺,由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題銘刻繪,此壺後捐贈故宮博物院收藏。他施藝嚴謹、精工細作,做十把合菱壺往往要費時一年。

民國時期善制合梅、合桃、合菱壺的高手還有範大生。範大生(1875-1942年),字繩武,号承甫,世居宜興丁蜀鎮西望圩,19歲習陶,從師名藝人範鼎甫,為繼承鼎甫之德藝,故自号承甫。範大生 除了自己終日以制陶為業,民國初年還被聘為利用陶業公司技師,後又受聘于江蘇省立第五中學,執教制陶技藝。由于有多年的制陶經驗,加上又到學校經曆過理論的研習,範大生的創作理念都發生了飛躍的變化,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一次範大生看到了據說是明代高手時大彬的“菱花壺”。面對前人的作品範大生深深被其氣質、内蘊所打動。他仿佛看到了時大彬為設計創作這把壺嘔心瀝血,廢寝忘食的身影,然而他又總感覺到“菱花壺”,又似乎缺點什麼。

時值盛夏,一陣陣涼風吹過将門口池塘裡的荷葉掀将起來,蓮花擺動着婀娜的身姿,蓮荷的清香沁入肺腑,範大生覺得從未有過這麼舒爽。再看看眼前的這把“菱花壺”雖然不錯,但韻昧似嫌不足,讀了還不過瘾,尤其是那些菱線從蓋鈕上伸開,還未到達高潮就已經落底了,于是他信手拿起一支鉛筆在紙上畫啊,塗啊,何不讓其伸展開後再收回去呐,這一伸一收 一馳一縮不是更巧妙嗎?對,就是這個主意!

範大生就取來一陀泥巴立即塑捏起來,先按照“菱花壺”的模樣做了一隻實心壺,又将“菱花壺”再按原樣接到底部,使底與壺口一樣大小。雖然菱線的延伸、張縮比較到位了,但是過度銜接顯得僵硬,不自然,壺也太高,比列不勻。範大生拿起“菱花壺”的壺蓋,放在手上仔細端詳,壺蓋沿口的一個符号使他豁然開朗,這“{”、“}”不是數學上的大括号嗎?與其讓它在蓋内沿口藏着還不如讓它堂而皇之登到前台來。于是他将壺身的棱線由上到下進而變化為從左到右,這樣就使棱線連接配接起來,而壺身下部的棱線則由陽線(凸線)變為陰線(凹線),這一變,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個壺一下子就活了起來,就如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衣袖彩帶的線條忽明忽暗、時陰時陽一樣楚楚動人。

範大生興奮極了,根據壺的尺寸比列完完整整地制成了新的“合菱”的壺身。他又細細察看了“菱花壺”的嘴與把,覺得大直率,與壺身線條不協,于是将直嘴改成一彎嘴,又将原來的倒把改為順把,且直連下腹,改過之後還是光光的,又嫌不夠味,于是幹脆将線條也放到嘴和把上表現出來,因為有了線角,于是嘴與把也出現了不同的塊面,這就使得壺體更潇灑、英武,範大生就這樣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熬紅了雙眼終于使“菱花壺”脫胎成了一把全新的紫壺。

經典文人紫砂壺器形之合梅、合桃、合菱壺

範大生 合菱壺

叫什麼名字呢?大生的師傅鼎甫還在,看到自己的徒弟新創作了這樣一件不凡之作,心想這把壺是在“菱花壺”的啟發下制成的,又仿佛是将兩把菱花合二為一的,“幹脆就叫“合菱壺”吧!”大生拍手稱道“好! 就叫“合菱壺”!”從此“合菱”以其獨特的造型工藝,飛動流淌的線條,準确勻衡的比 例而震驚壺壇,它源于傳統,又跳出傳統,承接古人又不泥于古人,實在是給人多多的啟迪啊!

金沙茶陶筆者(兩九香 微信392503348)總結:由于合梅、合桃、合菱壺制作難度大,尤其是合菱壺,後來的藝人制作者不多,甚至現在有人說:“能有石膏模制出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令人欣慰的是範大生的嫡孫、範家壺的傳人-範偉群,經過刻苦鑽研,終使“合菱絕技、後繼有人”,且有大中小不同款式,合菱壺時至今日又重換風采。

【每日一問 學壺不厭】

除了合梅、合桃、合菱壺,你還知道有哪些經典筋紋器紫砂壺型呢? 歡迎與筆者互動交流(微信 392503348)。